APP下载

浅析公共艺术在城市视觉形象中构建的作用

2015-05-30王彦朋刘柯三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作用

王彦朋 刘柯三

摘 要:公共艺术是城市视觉形象的构成要素,不只是美化城市、美化环境的问题,它还追求良好的社会效益,强调艺术与社会公众的沟通,追求人文关怀。城市公共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城市人群的行为需求,给人们心目中留下一个城市文化的意象。城市公共艺术可以使城市成为更加多元、立体、个性化和艺术化的综合构成体。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视觉形象;作用

一、引言

如果说城市景观形象构建的目的是为信息时代人类的的栖居创造一个优美、高效、舒适、科学的空间环境,那么景观中的公共艺术进一步为人们创造了优良、优质的双向沟通与互动共振的精神空间。城市公共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城市人群的行为需求,给人们心目中留下一个城市文化的意象。城市公共艺术可以使城市成为更加多元、立体、个性化和艺术化的综合构成体。

二、公共艺术与城市视觉形象

公共艺术所指的是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施设计。既然是公共艺术,那么公共性体现为视觉形态和场所空间的共享,除了传统雕塑、壁画等造型元素外,当代城市公共艺术还将多媒体影像、综合多媒体互动的元素融入其中,实现其视觉形态概念上的时空共享。同时,它还体现为社会学好心理学意义上的共享和参与,通过物化的视觉形态体现城市的集体记忆、大众的公共意志等内涵。因此,城市公共艺术的宗旨并不在于单纯的艺术形式创造,而在于通过艺术形态及其语言引导和促进公众对于社会文化的参与、城市精神的弘扬以及公共事业的建设。

城市作为一种物质表象,使人们能够对所处的环境进行感知,由此形成城市形象。形象是外界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那么城市形象就是指能够刺激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征,即城市形象是由具象的形态和特征要素、抽象的精神意象所组成。人们感知、认识环境的工具是感官,它包括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方面,而视觉是人们认识环境的最基本最初始的通道。因此,城市视觉形象不仅包括城市形体环境的物质客观属性,例如城市中建筑的形体及界面的视觉形态,城市空间中人工及自然景观的营造,以及人、活动物的环境行为;还包括由视觉物质形态转化而来的主观感知,例如城市的时代特征、地域特性、文化特性以及价值归属感等[1]。文章中所说的城市视觉形象是指城市的公共生活环境,即公众能够在城市空间环境中体验到的城市景观。

构建城市视觉形象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视觉形象的构建离不开公共艺术的发展。公共艺术的行为对象是城市中的人,行为主体则是城市。公共艺术是构建城市视觉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公共艺术对城市的文明和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发的突出和重要。因此,公共艺术将是今后城市视觉形象构建的中心和关键。

三、公共艺术在城市视觉形象中构建的作用

(一)延续历史文化

公共艺术在一个具体城市和地区的景观实施过程中,有计划、针对性地提出这个城市和地区的问题,通过公共艺术的方式,引起公众的广泛注意,使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对当地景观以致社会产生影响[2]。

城市公共艺术总是针对特定的地区、特定地域和特定环境进行创作的。公共艺术正是由于对地域特色和多元融合强调,保存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的积极因子。

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小女儿”真实地表现出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小女儿”作为一座现代建筑,借鉴了传统民居与园林艺术的表现方式,以墙和小庭院围合的建筑群构成非对称布局。新建筑与传统街区融合的观念来源于江南传统文化中内敛、含蓄的情感因素,具有苏州古城民居的风貌。

(二)渗透可持续理念

城市是一个人造的自然环境,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无法脱离整体生态系统而独立存在。中国文化以及东方精神向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然而,在片面追求经济指标与物质文明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淡忘了这宝贵的文化精髓[3]。现代城市更新过程中,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一方面,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展现了人类城市化进程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过度拥挤的人口密度、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生态失衡等;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压抑乏味的城市环境空间,让人们希望拥抱自然,拥抱艺术;人们渴望着更美好的生态绿色家园,渴望受到精神上的抚慰,希望压力的舒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城市居民呼唤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享受,呼唤更舒适悦目的城市空间。因此,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环境空间中绿色生态的一部分,除了尊重和吸收当地文化,还应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渗透其中。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馆便是可持续理念渗透的最佳体现,它不仅体现了上海弄堂建筑的特色,还结合了现代的生态科技实现了节能环保。首先,主题馆的屋顶完全按照上海弄堂“老虎窗”的结构设计,表现了上海的里弄特色,象征了近代上海的建筑文化;其次,主题馆的设计、材料等方面都运用了多种节能降耗技术,屋顶为太阳能屋顶,生态墙面的垂直绿化可以有效缓解热岛效应、降低建筑能耗,而且环保美观。除此之外,世博会的多个展馆也表现了可持续的绿色理念,如加拿大馆、葡萄牙馆、新西兰馆等。

(三)创造城市生活的叙事媒介

公共艺术这种触媒的属性主要以引发公众“相遇”、激发公众“活动”的媒介形态而存在。

1.创造“相遇”媒介

作为创造“相遇”媒介,公共艺术不单是城市景观的附属品,也是满足了人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的需求。公共艺术与城市设施相结合,将城市生活的内涵拓展,并为城市生活提供了“相遇”的契机。

巴黎的地铁入口是19世纪末保存至今的城市设施,如今仍在使用,每天有数以万计的人口从这里相遇。它完好地保存了新艺术运动时期的风格,是巴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巴黎城市视觉形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此之外,玛莎·施瓦茨设计的亚克博·雅维茨广场内卷曲的围合式座椅,通过弯曲的围合,创造了易于交往的内向空间。针对城市树木的保护,树池的设计不仅结合椅凳创造了休憩的场所,而且还将公众围聚,创造了交往行为发生的条件和氛围。

2.激发“活动”媒介

作为激发“活动”的媒介,城市公共艺术可以被视为一种将各种生活印象结合在一起的行为,反映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的参与和认同。

高伊策设计的舒乌伯格广场使用木质铺装,允许游客在上面雕刻名字和其他信息,广场上4个红色的35m高的水压式灯每两小时改变一次形状,市民也可投币操纵灯的悬臂,整个灯充满着互动式的氛围。

2003年“改变世界的领袖奖”得主华裔艺术家叶蕾蕾在美国贫穷的北费城非洲裔社区创立了“怡乐村”。她用艺术作为载体去激发这个充斥着荒芜、残破与贫困、失望的黑人贫民区的活力,去链接孤立的人群,去融汇社会的环境。叶蕾蕾从亲自动手开始,到吸引一些小孩帮忙,再到孩子的父母也来帮忙。这个计划并没有复杂的形式,就是在社会中从镶嵌、壁画和雕塑等形式切入,使社区的视觉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观。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调动了社区儿童及家长的深入参与。

四、结语

虽然公共艺术对城市形象的构建具有如此重大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公共艺术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尚没有形成公认的科学的行业准则、行为规范,更没有健全的学科理论建设。我们必须建立一个从新世纪的高度来思考的共识,沟通社会与环境与艺术之间错综关系,寻找最贴切本国公共艺术的创作理念和创作走向,将我们的理想付诸于实践,实现公共艺术能够满足城市人群的行为需求,给人心目中留下城市文化意象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朱钟炎、章丹音.城市视觉形象设计[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11.

[2]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3]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作用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影响因素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论环艺设计中材料性质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