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建平县境内的古长城

2015-05-30程文生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营子建平县墩台

程文生

摘 要:在辽宁省西部的建平县内至今仍留存着燕、汉两个时期的长城遗迹,研究这两段古长城的地理、现状和历史,对探究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民族文化交流,以及中国北方长城遗址和长城学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辽宁建平;燕长城;汉长城;地理;历史

基金项目:本文为“朝阳境内古长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的科研成果。

长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历史上,燕、秦、汉、北齐、辽、明等朝代均在辽宁省境内修筑过长城,但是,随着时光流逝、风雨侵蚀、战火摧残和人为的损坏,古代长城有的依旧岿然屹立,有的却已踪迹难寻。 辽宁省建平县位于努鲁儿虎山脉北端,是辽西丘陵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接地带,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原汉民族政权和北方游牧民族交互争占的地带,在战略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建平县境内至今仍留存着燕、汉两个时期的长城遗迹。

一、建平境内的燕长城

(一)地理位置和现状

建平县境内燕长城遗址是迄今辽宁和中国北方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战国长城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北部,这里也是努鲁儿虎山脉的北端,是辽西丘陵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地带。

燕长城自河北省进入内蒙古赤峰市美丽河乡黑山头北梁跨过老哈河,进入建平县热水乡下湾子屯,翻过大来台沟北梁,拐棒子山、平顶山、大阴坡梁脊;在老官地乡经过上羊草沟屯后山,围圈子山,越过老牛槽洼,上金洞子山脊东走,翻过梨树沟东梁,跨过小黄杖子村的鸽子山水库再上鸽子洞山,沿山的北壁东北向走到柳条沟南山顶南折,顺着险峻的山脊下到王八石处向东过沟再上石马腚山,爬到烧锅营子乡和黑水镇交界的“漏缝毛”再向东进入烧锅营子乡境,经朝延庙山,下霍家地村过河上蝙蝠山、雹神庙梁顶,越过擂台沟梁、小汤土沟梁、房框子前山,针柴洼梁顶,再登蛤蟆石梁顶,过蛤蟆沟翻过蛤蟆沟东梁进入北二十家子回族镇境内,从九间房屯南梁穿过兰旗营子北城,东走经小五家、大五家屯,过崩河从小四家村前通过,走王苏地、李家水泉屯的南梁,穿过九百步大荒入敖汉界。

在这段长城线上保存下来的城址及一些附属设施很少,在长达80余公里的路线上发现明显长城墙体132段,单体建筑21处,关堡4处,相关遗存8个,总长度约13193米。

城墙筑造方法为石筑、土筑和“天然屏障”三种。石墙基宽2-3米,现遗址由于历史长河的冲刷,城墙残高在0.3-1.4米不等,但仍然可清晰地看出墙体城堡以及烽火台等遗址,当地百姓俗称之“石龙”。保存最好的一段墙体砌筑在烧锅营子乡蛤蟆沟相邻两座山包间的山洼处山脊的北侧边缘上,墙体随山势而建,在山脊上砌筑较矮,墙体外侧砌筑较高。土筑城墙因年代久远、水土流失现冲刷已尽,但仍隐约可见黑土带,当地百姓俗称之“土龙”。

除长城外,沿线还有不同类型的防御建筑设施——台址、鄣址和城址,多筑于长城线上或长城南侧。沿线出土文物多为灰陶豆、盆、罐、瓮和席、绳纹板瓦、兽纺瓦当,以及红陶釜、燕九币等。

建平境内的燕长城的路线经过很多村庄或村庄附近,破坏较为严重。由于自然与人为耕种及建设等原因,墙体已经全部坍塌,砌石堆积在墙体之上,墙体两侧的山坡上也散落有墙体砌石。烧锅营子乡化匠沟村张家湾至蛤蟆沟脑段燕长城遗址长约七公里,整体保存状况较好,在山脊上可以看到一道明显的墙体坍塌后形成的石岗。墙体两侧的砌石较为规整且用石较大山,小一些的石块都放在墙里作墙芯,也都认真砌垒,而非乱放;内外侧的基石尚有两三层,多为大石,有的长达一米五,宽近一米;墙宽两米三,且下宽上窄,横断面应是稳固的梯形结构,墙体在砌筑时自下而上有大小不等的收分,现存坍塌后的堆积呈漫圆形,保存稍高的墙体侧面长满了厚厚的苔藓,墙体堆积上长有茂密的杂草和灌木,秋冬季与周围地貌较易识别,而春夏季因草木遮掩,尤其是土筑段落,较难识别。

此段燕长城1979年9月5日被公布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历史

战国时期的燕国,是公元前11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居七国的东北部,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西端,为战国七雄之一。燕国南为齐国,西为赵国,东至渤海,北为游牧民族东胡各部。燕东濒大海,已是自然屏障,南接齐、赵,曾与秦、楚、晋合谋伐齐,大败齐师,燕军独自追至临淄城下,齐不敢犯燕。但是西面有秦国崛起,每有东进称霸之心,而在燕的北面则常有胡人南下骚扰。燕国和秦国间虽然还有赵国相隔,但赵也常受秦的驱使犯燕,实为大患。为了防御,燕便修筑了南长城和北长城,以防西方的秦、赵和北方的东胡。

燕筑长城的功用有两个方面:一是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筑长城以自卫;二是邻接北部游牧经济区、为保护农业经济区不遭受游牧民的骚扰,筑长城以为屏障。

1.燕南长城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燕国筑有南、北两道长城。燕、齐两国长期发生战争,同时,秦国已逐渐强盛,东进图霸,驱赵而威胁燕境。为防齐,同时作为防赵、御秦的依托 燕国修筑了南长城。燕南长城的走径,据《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等文献记载,起于今河北省易县西北太行山下,经易县南境,入徐水、安新北境至雄县东北,折向南经文安至大城县西境,止于子牙河。因南长城沿易水而行,所以也称为易水长城。

南长城的修建时间,《史记·张仪列传》载有秦相张仪游说燕昭王时说:“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燕昭王在张仪的游说下,服从了秦国的连横。张仪归报,但未至咸阳,秦惠王卒。秦惠王卒于更元14年,在燕则正值昭王元年,即公元前311年。所以,燕南长城当筑于昭王之前,即公元前311年之前。

2.燕北长城

据《史记·匈奴列传》:“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燕北长城修筑的年代,应为秦开却东胡以后修建的。由于历史上对秦开没有准确的年代记载,后人根据与荆轲共同刺杀秦始皇的秦舞阳是秦开的孙子推断,时间约在燕昭王(公元前331—公元前279年)的后期,或在燕孝王时或燕王喜即位初年(公元前254年)。

建平境内的燕长城,即是燕北长城的部分。

二、建平境内的汉长城

(一)地理位置和现状

汉长城位于辽宁省建平县中部,西从内蒙古喀喇沁旗甸子乡跨过老哈河进入建平县境内八家农场新房身村小五家,后经丛家湾子、八家、平房、龙台号,翻过哈塘沟北梁进入奎德素镇境,通过土木营子村东五家、程湾子、岳家洼、油房地从高家洼越过一道梁脊进入张家营子镇(即海棠河川)海棠村北山,沿着海棠河的右岸向东,经过孟家窝铺、下七家村北。到张家营子村东山向南折,过七官营子村前苏州营子东地,窑东、北水泉沟、勿沁吐鲁,在东营子和南水泉沟中间过河经城子山上草帽山,跨过一条大山沟上毛大坝南梁到榆树林子镇孤山子村,经过大小石佛沟、八家、房身村、郝杖子到小桃吐南山,东折通过朱碌科、喀喇沁镇伸向内蒙古敖汉境内,另一支由小桃吐南山向西过榆树林子、深井、万寿等乡镇到喀左县境内,全长70多公里,大体上是沿着河谷的右岸(东岸、北岸)山坡向东或南延伸。

长城线上每隔1-3公里修筑一个墩台,建平境内汉长城墩台现存不到20个,高山项上的墩台则远近不一;基本上是相邻的两个墩台能够相互望见。墩台皆为夯土筑成,现状都呈馒头状,高3-5米不等,底径20-30米。奎德素镇油房地屯纪春生家院内有一座墩台,边长8米有余,存夯土层28层,高3.2米,从发现的墩台中看,墩台建筑有大有小,大的墩台高达6-8米,长或宽可达20米以上。

从其整个建筑形式来看,汉代的长城是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办法,因山河形势,就地取材。在一些地段夯筑了塞墙,在一些地段则开挖了壕沟,一些地段是纯粹的自然屏障,而一些地段则又是简易的烽台与栏栅式的防御工事。这条汉代长城基本是沿着河川或谷地山坡上的丘顶修建的,沿河谷修建,是以河川为“天然屏障”,“因河而为固”;沿山坡丘顶而建,是为登高望远便于侦察敌情。建平汉代长城的“沿河段”长20多公里,而蜿蜒于山顶的墙体为40余公里,倚山傍河,居高凭险,体现了长城旨在防御的典型特征。

长城沿线险要山口或重要交通线路都设有城堡。大体上是沿着河谷的右岸(东岸、北岸)山坡向东或南延伸。修筑方法是因地制宜,平地挖沟筑墙,高山则以土石筑墙。

长城线、城堡和墩台附近散布有方格纹、弦纹、绳纹瓦片、绳纹红陶釜残片等汉代文物。

(二)历史

据《史记·匈奴传》记载:“汉(元朔二年)汉遂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汉初弃上谷之斗辟县造阳地以予胡。”这段文献记载说明汉武帝因上谷郡的造阳,伸入匈奴地,其远难守,于是便采取战略上放弃,让给了匈奴,汉为防匈奴侵扰,在弃地之内又新筑了一段长城,即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弃上谷造阳地予胡后增筑的。

在人们印象中,长城途经区域多为大漠狂风、塞外苦寒之地。但建平境内的这条汉长城沿线,千年前却河流纵横、湖泊密布,既是农耕民族扎根的膏土沃壤,亦为游牧民族心仪的上佳草场。在塞外枭雄眼中,夺取这一线,便打开了进取中原的大门;对汉军将士而言,守住这一线,便可捍卫身后的父母之邦。汉帝国依河道水网建长城,不仅令异族骑兵望城兴叹,裹马难前,还可使驻守城堡墩台的万千汉军人马就地解决生死攸关的饮水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建平境内的汉长城遗址1988年被列为辽宁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平县境内古长城遗址的发现和保护,对研究二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民族文化交流,以及中国北方长城遗址和长城学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猜你喜欢

营子建平县墩台
内蒙古下田家营子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研究
高速公路桥梁墩台施工技术及应用探讨
内蒙古喀喇沁旗安家营子金矿蚀变及其分布研究
再谈河北省滦平县马营子乡高锶天然矿泉水特征与开采量估算
张北—围场地层小区红旗营子岩群变质岩时代及接触关系探究
建平县矿山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恢复对策
建平县实施国家坡耕地治理项目成效及经验
鲜为人知的“夹道墩台”
鲜为人知的“夹道墩台”
EH4测深法在赤水河大桥桥梁墩台勘察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