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QCA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2015-05-30任树伟陈琳琳

经济师 2015年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任树伟 陈琳琳

摘 要:通过系统、多维的教育教学探析,以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社会需求为导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环境为依托,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以及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切入点,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CA)综合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因素,能够为构建适应社会现实需求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提供可行性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奠定基础。

关键词:定性比较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6,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4-022-03

我国自1999年由东北大学、云南大学首批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以来,许多高校都陆续开始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专科生,其发展速度之快,发展规模之大,是教育部难以控制和许多专家学者始料不及的。仅仅几年时间,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该专业却面临非常尴尬的局面,甚至陷入了困境,被誉为“十大最没有前途的专业”之一。

一、理论假说

1.动态平衡理论假说。潘成彪从多元化结构与动态平衡的视角出发,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所出现的问题,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对高等教育趋势的内在要求、复合型人才需要的外在要求及其专业和学科发展的直接动力等三方面分析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多元化结构的必要性,并以此提出多元化结构的设计构想,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通过使系统内部的多元要素之间发生相互竞争和协同作用,来建立该模式多元化结构的动态平衡的机制,促使多元结构从一个平衡态向另一个平衡态的发展,从而实现专业的动态平衡。

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机制的动态平衡机制中,有四个要素需要注意:即一是理论、技能与实践教学等要素间的竞争和协同,即“理实交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理论与技能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实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多元结构的建设。二是人文社科知识与理工知识传授等要素间的竞争和协同,即“文理渗透”,这种文理相互竞争的机制推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多元化与动态中的平衡。三是专业特性突现与管理共性并具等要素间的竞争和协同,即“多学科交叉”,这种特性与共性的相互竞争与协同、专业与管理的相互联系,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在多元化结构中实现动态平衡。四是多样化延展与特色化追求等要素间的竞争和协同,即“跨学科学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需要灵活性与创新性,动态平衡机制中的多样化与特色化的相互作用,保证了专业建设的多样发展。以上四要素的相互竞争与协同,能够落实“文理渗透”、“理实交融”、“多学科交叉”、“跨学科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同时改变了公共事业管理以往“环境适应型”的专业建设基调,转而向“内涵特色型”的专业建设基调发展,推动公共事业管理独特学科体系“公共精神”与“管理主义”有机融合,这对于增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及其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1}

2.多维发展型理论假说。莫利拉、李燕凌通过建立模块式的课程体系和动态的教学计划,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多维发展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设计,根据多元社会需求,制定包括知识发展型和就业主导型的多元培养目标,以此确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这种多元组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实施,并针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善,最终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同时,实施方案的顺利进行离不开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地、教学质量管理等一系列教学保障体系的建立。

一方面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与我国公共管理部门改革进程联系密切,因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多维发展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运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等理论,对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指导,并细分以“考研升学”为代表的多方向发展的专业人才和以公务员岗位就业、相关管理岗位就业为代表的就业导向型的专业人才,通过多元组合的方式使各学科学生自由选修管理类的相关专业课程,并不断丰富其专业实践机会。针对专业人才今后的发展方向,联系各种公共管理部门人才需求的实际要求,侧重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训练和公共服务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在公共事业管理多维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础是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课程建设。各高校在课程体系建立、教材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完善与教学质量评估管理等方面应体现本高校特色,以完善高校的教学保障体系,推动多维发展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根据其独特的教育资源优势,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灵活性与多元化、课程体系的多层次与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新构建完整的教学保障体系。

此外,多维发展型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当前公共管理事业的专业建设缺乏统一共识等问题还倡导建立统一的课程编制,规范公共事业管理学科课程体系,确定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核心课程,发挥各高校独特的教育资源优势。{2}

3.“三位一体”理论假说。官爱兰、王光栋针对本科层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现状,提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的重点应在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相应的专业能力,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并因此对“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定位:“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基本素质培养、专业知识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为验证“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绩效效果,官爱兰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因而应坚持社会发展需求与现实需求的导向,加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素质、知识、技能结构体系建设。调查显示,该模式中“三位”之一的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受到该专业学生的重视,而另外两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即各高校相对注重基本素質培养与专业知识传授,而对于专业技能训练、实践环节等方面相对较弱。因此,“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在今后的发展应用过程中,高校应有所改善,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应用技能与创新能力应有所侧重,培养学生自主养成自我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执行决策方案等能力。相应的解决方案有:开展第二课堂、举办公共管理论坛、辩论会、职场模拟设计等,通过增强毕业生思维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专业素养能力,以满足本科层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程度。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兴起和发展,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显现了广阔的前景。“三位一体”模式与人才培养的满意度、与人才培养绩效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人才培养工作更为需要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同时要改进与提高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应注重其模式的应用效果,以此推动毕业生就业的灵活度与自由度。因而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三位一体”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对于适应经济、政治、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尤为重要。{3}

4.复合型理论假说。宣勇、何作井分析了“2.5+1.5”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这里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培养既对本专业科学技术知识熟悉掌握,又能够运用管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具有一定管理能力、拥有领导潜力、社会活动突出等的工程类学生,用三个学期的时间系统学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理论。这种具有工程背景的人才,既懂公共管理科学知识、又懂相关领域专业知识,从而实现公共事业管理学科建设中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复合型的高级管理人才。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单一学科专业培养模式有所区别,具有独特的创新体系。它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学科专业培养模式四年一贯制的模式,转成专业知识学习和管理科学知识学习交叉发展的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具有广阔的建设性,通过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使得无论是在政府行政部门,或是在其他行业管理相关岗位,复合型人才均能满足其社会的需求。对于培养对象的筛选相当严格,在校工程类专业三年级学生既要有优秀的成绩,包括通过一些等级考试、专业成绩优秀,又要具有一定的学生干部经历、无纪律处分等,从而保证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高素质和高标准。

通过完善多元化的师资来源、教研并举的办学模式、开放教学方式、建立国际化的课程体系以及全真的实践环节等途径,对于快速培养高素质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并做到了充分保证生源质量的前提下,突出人才的复合性和应用性,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领域。{4}

二、定性比较分析(QCA)简介

根据拉金的研究,定性比较分析是一种以案例研究为取向的研究方法,它可以帮助研究者进行理论与经验的对话,并能系统地分析中小样本的数据。主要通过运用布尔代数运算,将变量分为原因变量和结果变量,事件发生或存在变量值设为1,大写字母表示;事件不发生或不存在变量值为0,小写字母或~表示。在布尔代数算法中,“和”用*表示,“或”用+表示,“导致”用→或=表示。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简称QCA)能够有效、系统地处理多案例比较研究数据。该方法已经被广发应用于工业行动、社会运动和社会革命的研究。{5}

三、真值表构建

在案例确定后,要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赋值测量。培养目标方面,我们把社会需求、培养方案和目标定位三个指标作为划分依据,将样本划分为1和0。专业方向方面,按照学校性质和专业性质划分为1和0。实践教学环节按照各学校设置环节不同将其划分为1、0.5、0。以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为变量,则就业优势为结果。真值表用布尔代数方程式表示,如表1。

通過fs/QCA2.0版定性比较分析软件,删除连续性<0.8的案例序号,选择标准分析,输出结果见图1。

c1、c2、c3、c4、c5分别代表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原因变量。“~”表示事件不发生或不存在。

第一种组合结果表示“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在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有效性更高。第二种组合结果表示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起到有效性的作用。

四、结束语

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是一种补充传统方法劣势的新方法。它可以在众多的观察特征以及特征组合中排除复杂的冗余,使得逻辑推论变得更加简单。这种方法在理论的构建方面具有非常强的优势。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建模研究中使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还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各种人才培养模式要素或要素组合对结果产生的影响力孰大孰小。

通过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各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进而能够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力,以更好地推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为公共事业领域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项目编号:GBC1212078)]

注释:

{1}潘成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多元化结构与动态平衡的思考[J].今日科苑,2010,3(23)

{2}莫利拉,李燕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多维发展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6,6(10)

{3}官爱兰,王光栋.对”三位一体“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8(20)

{4}宣勇,何作井.“2.5+1.5”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时间与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02,5(15)

{5}李良荣.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机理:“传播属性”与“事件属性”双重建模研究——基于195个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2月(15)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研究生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2)

[第一作者简介:任树伟(1969—),男,汉,黑龙江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技术创新及公共政策。]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探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