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山西民歌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

2015-05-30刘琤

北方音乐 2015年4期
关键词:传承高职院校

刘琤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专业特点,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开设民歌特色课程,在全校推广山西民歌和国内其他省市的优秀民歌作品,从歌唱到表演,不仅提高了学生相关的职业素养,也推动了民间音乐在高等教育中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山西民歌;高职院校;民歌课;传承

山西民歌是我国民问音乐巾最为重要、数量居多的一个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音乐魅力,在口耳相传的历史沿革巾,口头传唱的民问音乐最易受到社会变迁和文化更迭的冲击,现代社会所引起人们欣赏趣味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艺术的继续传扬起到了遏制作用。山西人民在长久发展巾创造的优秀口头艺术文化就在历史的洪流巾被不断击退,为了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所制定推行的一系列措施,最终都将付诸于行动上来实现。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强的接受能力,他们对于民族文化和民问艺术大多抱有较强的热爱之心,但是我们现今的大学课堂中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本身在很多学校就缺乏,即使是有,也大多是高雅艺术欣赏课。几乎没有专门面向大学生开设的民问艺术课堂。然而大学生是最快接受,知识转化能力最强的群体,在他们中间传播民问音乐,借助大学生的力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理念推广到全社会,是现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增加的内容和方向。不同曲种、不同地域的民问音乐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特征,一股脑填鸭式的宣讲不是合适之举。以山西省高校为例,可以先将本地区的民歌作为艺术课堂的内容,在高校的公共课程中加入山西民歌的艺术欣赏课,以大学生为载体,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年群体巾的传承。

将山西民歌的传承在高校教育巾进行推广实验,其实已经在一些院校的课程中得到了体现。抛去专业音乐院校中的民问音乐课,能够有学校面向各个专业开设的民歌课还很少。太原旅游职业学院较早的开设了这门课程,结合本校的专业特点,在全校范围内向大一新生安排民歌一课,并且在多年的不断发展改进中从课堂到舞台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笔者将对太原旅游职业学院民歌课程的开设情况和成效取得进行分析,来探究大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动作用。

(一)课程介绍

旅游学校从2008年起开始民歌课,设立的初衷是鉴于导游和旅游管理专业在未来走入岗位上所需要的相关职业技能,因此针对其专业的特殊性,由学校领导和专业老师在专门经过严格缜密的选曲和内容设置后,写作了适合本校学生的专业民歌课本教材,并安排了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这门课安排面向旅游管理系的大一学生,共两个学期的课程。

后由于这门课程在学生巾的反响较好,受欢迎程度较高。于是便将其更改为面向全校一年级的公共必修课,每周安排两节课,时问按照各个系、班级的课程设置来调整。在全校师生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学校聘请了外聘教师来分担本校音乐教师的课程。在此课程基础上延伸出的曲艺欣赏选修课,以及从2010年起每年一届的民歌大赛都已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

(二)课程内容

为时两个学期、一个学年的民歌课,使用的教材是由学校专业音乐教师在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大量资料整理和搜集工作,编订成册《经典民歌》。教材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演唱基础理论知识,第二部分是山西民歌的经典曲目选取,第二部分是省外民歌的代表性曲目,第四部分是扩展性创作歌曲。

根据教学目标和时问安排,山西民歌作为学习的重点,是整个课程巾最为重要的部分,因此山西民歌和省外民歌的教学比例大致为6:4。教材中共有山西民歌33首,包括具有山西代表性的地区民歌如有河曲民歌《想亲亲》、左权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等,以及其他地区的代表性歌曲如《大红公鸡毛腿腿》、《交城山》等;省外民歌56首,如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陕北民歌《二十里铺》、河北民歌《小白莱》、江苏民歌《无锡景》、新疆民歌《马车夫之歌》等;另有14首的扩展曲目,如京剧《苏二离了洪洞县》、豫剧《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等。

每堂课教师会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安排歌曲数量,一般为1-2首,若歌曲的传唱度比较高,学生的知晓程度高,每节课也会教授到3-4首歌。灵活性比较大,教师可以白巾安排歌曲曲目,并非一定要遵照教材的编写顺序。

歌曲的学习会从歌曲的源地、背景讲起,然后对歌词内容进行阐释说明,因民歌的地域性和方言色彩较重,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在部分词语上的方言讲解,并要求学生在学唱过程中予以重视。这与民歌本身的口语和方言特点相匹配,也和我们要提倡保护民歌的原真性相吻合。结合民歌中秧歌等歌曲最早的载歌载舞的形式,教师在课堂巾还会白行加入舞蹈动作,要求学生以模仿为主学会表演唱,以更深层次的理解歌曲内容,掌握民歌的艺术特色。

(三)课程延伸

除了本身的民歌课以外,旅游学校在民歌课的基础上延伸出来每年一届的民歌大赛已经成为了全校的一大亮点。以民歌课为基础,以班级为单位,可从教材中自由选取比赛歌曲,表演形式白定,从初选到决赛一般会从二十多个班级巾筛选出较好的十二个班级节目进入决赛,并会对得奖的班级给予奖励。学生在这一比赛巾不仪可以对所学民歌进行巩同和进一步的熟悉掌握,并且这种形式的比赛,对于班级凝聚力和团结力的维护,以及在校内对学生进行舞台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学校巾已有过一些学生在后来参加工作中的一些技能比赛巾,用演唱民歌来作为特长或才艺展示,为自己赢得r更多的掌声和赞许,这也是将在学习期问的知识和素养转化为支持自我前进和展示自我的一种能力。

在近七年的民歌课教学中,旅游学校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和改变,将民歌这种已被现代很多人遗忘的民问艺术重新拾起,并且以课堂的教学的方式通过在大学生巾来进行民歌的学习和传播,而这些学生在毕业后又会继续将这优秀的民问艺术无论是才艺展示或者特长表演等形式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知晓、熟悉并逐渐喜欢。尤其对于山西民歌,如此数量繁多的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必是要在人类活态的口头传唱巾才能将其完好的保存下去。在山西省的众多高职院校中,目前仪有旅游学校在非音乐专业学生中开展山西民歌的教学活动,并以多样化的表演形式来让学生更深层次的r解山西民歌,这是一种很好的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也是将民问音乐更好的在富有情感的大学生中传播的尝试。在现今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愈加重视的大环境里,任何制度观念上的提倡都应化作行动,单个的传承人和原始化的传承方式并不一定能够产生足够大的力量,我们需要的还是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大学生巾展开民歌的学习和传播,是一种极好的尝试,对于浩如烟海的山西民歌来说,如果我们在山西省高职院校巾将山西民歌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一部分,不仪仪将其局限于专业音乐学生巾,这或许对于日渐远离大众文化生活的的山西民歌来说,必将会在这个新的契机巾迎来新的生命力。

因此,笔者希望可以构建一种方式在高职院校甚至非音乐专业的普通高校巾进行山西民歌的学习:(1)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教师组成教材编写组,通过对山西省内民歌的搜集和整理,选择最能体现地方民歌特点、又适于学生学习演唱的曲目进行编排成册,以科学合理的教材来向学生发放。(2)将山西民歌作为独立的公共选修课,在山西省高校中让学生进行选修,规模控制100-150人之间,由本校或者从外校聘请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并可邀请民问艺人进课堂进行表演教学,让学生更为真切的感受山西民歌的艺术魅力,促进其多交流。(3)以课堂为载体,在学校内开展山西民歌的艺术展演活动,不定期的将民问艺人或者民问社团邀请入校进行专业讲座,或者开展专场演出,将“高雅音乐进校同”扩展至“山西民歌进校园”。(4)提倡学生以山西民歌为主体成立相关学生社团,以社团的名义号召、宣传山西民歌,鼓励大家参与社团活动,走进民问、走进乡野,与民问歌手、乐团艺人交流,亲身去体会感受山西民歌。

任何教育方式都是对人知识和精神上的影响和造化,我们不只是要将山西民歌推进大学课堂,也要不断的继续将更多民问艺术带入课堂,从大学生起,培养起自觉自愿的守护意识,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口号内化为行动,以校同带动社会,以学生带动群体,大家都投入到对人类优秀的文化艺术的保护巾,并乐意将其传承下去,这是教育可以完成的使命,也应该是每一个人应该完成的文化使命。

猜你喜欢

传承高职院校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