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小学大课间活动内容与方式的调查研究
2015-05-30张杨生
张杨生
摘 要: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江苏省62所中小学生体质测试监测点校的大课间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了若干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中小学大课间活动发展迅速,充分利用本校的体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2.大课间活动打破传统课间操的模式,学生在音乐的指挥下参与各种健身操、队列队形、舞蹈、游戏等体育活动;3.大课间活动实施的时间较短,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4.部分学校场地、器材设施不能满足大课间活动开展的需求。建议:1.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地进行督导和监督,确保大课间活动落到实处;2.教育行政部门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取代“升学率第一”;3.政府和学校需投入专项资金;4.校方应多安排体育教师到开展先进校观摩学习;5.对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性别的学生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宜的身体锻炼。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活动;大课间活动内容;调查研究
为更好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教育部《关于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通知(教体艺[2011]2号),我省教育厅和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对全省62所中小学生体质测试监测点校的大课间活动现状进行调查督导。督导调查内容包括大课间活动平均时间、活动负责人、活动内容、活动组织方式等。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江苏省62所中小学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与方式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国家教育部和各级各类学校关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相关政策与措施,并通过中国期刊网搜索国内外有关大课间体育活动方面研究的文献资料,并借阅相关专著。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这些资料中获取与本研究相关的知识,为本课题提供参考依据。
1.2.2访谈法 针对被调查的学校,访谈学校体育教研室组长以及体育教师,进一步了解各试点学校开展“大课间活动”的现状。
1.2.3问卷调查法 为了全面了解江苏省中小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与方式两方面的情况,从全省选出了学生体质测试点校82所,并将两份调查问卷发放给这62所学校的体育老师负责人。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7.0软件和Microsoft Excel 2003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大课间活动平均时间
中小学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一般是在上午或下午的一次课间休息时间,根据具体情况会做相应的延长,一般在30分钟左右为宜,按照江苏省的政策制度,学校应至少在上午安排一次不低于二十五分钟的大课间活动。江苏省学生体育活动推进行动方案实施意见中也指出:大课间目前的基本要求是有效活动时间15分钟,活动的密度不少于50%,这里的有效活动时间指的是单个学生练习时间的总和。
通过调查发现被调查的62所中小学校,均能够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并且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设置了一套二十五分钟到三十五分钟的大课间活动方案。由表1可以看出:小学生每天大课间有效活动时间达到了19.39分钟,活动密度达到了58.99%,平均练习时间多于初中生和高中生。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小学生的学业任务比较轻松,课时数也少于中学,他们的课间休息时间就比较充裕,学校为激发小学生的运动兴趣以及锻炼他们身体,会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课间活动;而中学生们迫于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相对较低,各学校为提升自己的升学率,在设计大课间活动方案时,则会相对缩短一定时间。
2.2大课间活动负责人员情况
如图1所示:在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时,小学有21.74%的学校由体育老师来负责,26.09%的学校由班主任老师负责组织,52.17%的学校由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共同组织;初中有17.65%的学校由体育老师来组织安排,只有5.88%的学校由班主任来负责组织,76.47%的学校由体育老师及班主任共同安排组织完成;高中有27.27%的学校由体育老师来组织安排,有22.73%的学校由班主任负责组织安排;而由50%的学校由体育老师和班主任来共同完成。
从数据中可以发现,无论是小学,初中或是高中,大课间活动由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共同完成的都占到了50%及以上,这也是笔者所推崇的模式。如果一个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只由体育老师来组织安排,势必不能关注到各年级各班级的所有学生,况且有些学校体育教师还不足,这样再由他们来负责和组织大课间活动,更加重了体育老师的负担,使他们超负荷工作,久而久之便会降低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然而,如果大课间活动只由班主任老师来负责组织,效果可想而知,因为班主任本来事情就很多,而且他们也不是专门从事体育专业的,无法掌控运动负荷,基本就让学生自由活动,只要不出事故就行。
图1 中小学大课间活动负责人员
因此,学校让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共同来组织和安排大课间活动是明智的,一方面可以使工作任务平均分配到各个老师身上,每个老师只要负责相应的区域就可以照顾到全体学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分组活动的进行,无论是按年级,按班级或是按项目来分组,由体育教师和班主任一起来组织,就会使大课间活动更紧密、有序、和谐。此外,让班主任参与负责大课间活动,可以增加班主任与班集体之间的交流,使他们产生更多的互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
2.3大课间活动的内容
2.3.1大课间规定性活动
由表2可知:小学,初中和高中大部分学校还是沿用了以往的规定性活动,如长跑,广播操以及武术操,这部分活动属于学生的全体活动,其优点是地点相对集中,活动内容、时间便于统一安排管理,容易组织。其缺点是内容单一,学生只能按照规定好的内容来被动参与,学生们的积极性受挫,运动兴趣大大下降,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此外,规定性活动中以分组形式开展的也占到了大约三分之一,这类活动主要有:跳绳(花样跳绳、跳长绳),球类(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戏(跳皮筋、拔河、木头人),跑跳投类(迎面接力、同心跳、掷实心球)等等。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规定性活动中的分组活动开展的比较普遍,但是也可以看到,孩子从小学,到中学再到高中,由于学业压力逐渐变大,学校开展的大课间活动内容也愈来愈少。从表中还可以看到规定性活动中也有一小部分是以个体活动进行的,这类活动主要有:跳绳、踢毽子、游戏类(轮滑、呼啦圈、悠悠球)等。同样的,由于升学压力,小学开展的个体活动最多,而初中只有一小部分学校开展,而高中只有一兩所学校开展个体活动。
2.3.2大课间体能素质类活动
从表3可以看出,大课间活动体能素质类开展的学校不到50%,由于体能素质类活动多种多样,如仰卧起坐、蛙跳、立卧撑、往返跑、拉韧带等,为便于分类,本文按照身体素质的五大类别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指标来统计。在体能素质类活动中,可以看到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的内容设置是存在差异性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机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体育教师应采用合适的身体练习来全面地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单一的练习只会造成机体发展不均衡,而全面的身体素质练习有利于儿童各种活动能力的发展,从表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小学还只是着重发展儿童的速度、力量与耐力素质,忽视了他们柔韧与灵敏素质的发展。而初中阶段是发展快速力量与柔韧素质较快的时期,在发展身体各部分的力量时,应安排多种力量练习,而不应过早地进行专门性力量练习。从表中可看到初中生体能素质类活动在三种形式中,都是以发展速度、力量和柔韧素质为主的,这符合他们这一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征。同时,从表中还可以看出:高中三种形式中身体素质活动项目设置的比较平均,因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其各项身体素质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内容应以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为主,着力培养他们终身体育意识,使体育锻炼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且终身受益。但是迫于高考的压力,学校大课间活动在身体素质活动内容安排上明显少于小学和初中。
2.3.3大课间体育课延伸类活动
在大课间活动中开展体育课延伸类活动的学习能弥补体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被动的去学习,而在大课间活动中就可以主动的去锻炼、复习和巩固动作技能。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同学们之间互相交流、帮助和支持,也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大课间延伸类活动要结合实际,在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拓展和延伸,各水平阶段各年级的活动内容要围绕新课程标准中内容设置的相关要求去制定,有利于各年龄阶段的学生对相应运动技能的掌握。由表4可以看出:大课间体育课延伸类活动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都有开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内容设置涉及的项目类别逐渐减少,尤其高中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在开展的这些延伸类活动中,田径类、球类和游戏类活动最受学生欢迎。
2.3.4大课间校本特色拓展类活动
大课间校本特色拓展类活动是指学校在执行国家、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开发和选择适合本校的课程。由于江苏省各地的经济、教育、文化、体育等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造成了各地中小学教育、体育发展的形式千变万化。在这种情况下,要开展好大课间活动,避免参照一种标准模式,各中小学体育老师应因地制宜,结合本校特色以及各校场地、器材实际情况,学生人数以及年龄特征,不断创新大课间活动内容。
由上表可以看到,有30%-40%左右的小学开展了校本特色拓展类活动,初中相对于小学开展的稍微少一些,而高中大课间活动开展校本特色活动是最少的。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种状况是意料之中的。
2.4大课间活动组织方式
大课间活动组织形式的选择和设计对活动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各中小学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形式并不相同,主要有4种:集体组织形式,先分后合的组织形式,先合后分的组织形式,合、分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在调查的62所中小学中,29所(46.77%)学校采用先合后分的组织形式,22所(35.48%)学校采用了集体组织形式,9所(14.52%)学校采用合、分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只有2所(3.23%)学校采用先分后合的组织形式。
以上四种组织形式各具一定特色,但其效果如何,还得看各校是否能结合本校的师资情况、学生人数、场地器材设施、地理环境等条件来进行设计。从与部分中小学体育老师进行交流与访谈,这四种组织形式都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而目前中小学大课间活动没有要求统一规定的模式,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近年来,江苏省中小学大课间活动发展迅速,各中小学校充分利用本校的体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有些学校开展成效明显。
3.1.2大课间活动打破传统课间操的模式,学生在音乐的指挥下参与各种健身操、队列队形、舞蹈、游戏等体育活动,在轻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大课间活动是学校体育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3.1.3大课间活动实施的时间较短,还缺乏一些相应的理论指导,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许多体育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带有经验性和盲目性;学校师生不能深入了解大课间活动的教育价值和其他功能;在组织管理方面,有些学校组织单一、涣散,管理松散不科学等等,这些问题将会影响大课间活动的顺利开展。
3.1.4大部分学校场地、器材设施不能满足大课间活动开展的需求,是当前江苏省开展大课间活动最大的障碍。
3.1.5大课间活动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大课间活动课程对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有着其它课程无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
3.2建议
3.2.1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的对学校进行督导和监督,检查各学校对各种体育政策的落实情况,落实到位的学校进行褒扬和奖励,落实不好的学校进行批评和惩罚。只有监管到位,才能确保政策有效的发挥,才能使大课间活动得到有效落实。
3.2.2教育行政部门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取代“升学率第一”。学校应加大管理力度,使大课间活动分工明确,全校师生落实到位,建立长效机制。
3.2.3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还需政府和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充足的场地器材是开展大课间活动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学校应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给学生添置尽可能多的体育器材场馆设施,满足学生体育活动及大课间活动的需求。
3.2.4学校应多安排体育教师到开展先进的学校去观摩学习经验,与兄弟学校互相交流;同时,学校和体育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安排大课间活动项目,对不同年龄阶段以及不同性别的学生区别对待,控制好不同的运动负荷,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宜的身体锻炼。这样,大课间活动才能持续健康的开展。(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建军.提高学校大课间活动实效性的研究与对策[J].运动,2012(03)
[2] 纪成周,钟声.对大课间体育活动三种组织模式的探讨[J].体育师友,2010(05)
[3] 喻修文.“大课间体育活动”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2(02)
[4] 刘海元.“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沿革和落实思考[J].体育学刊,2010(04)
[5] 刘锦瑶,张运亮,王建华.阳光体育运动下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模式探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06)
[6] 纪开俊.体育大课间活动现状分析与改进方法[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7] 张平.从“大课间体育活动”走向“体育校本课程”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2(15)
[8] 李忠,张述江.快乐大课间 健康你我他[J].运动,2012(02)
[9] 段有林.浅析中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影响因素[J].体育世界,2011(08)
[10] 胡晓南.杭州市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
[11] 仲崇霞.南京市中学生进行“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体育学院,2012
[12] 蒋建宏,王袍.体育课之外的“体育”——学校大课间活動探索[J].吉林教育,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