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
2015-05-30谢晓寅
谢晓寅
摘 要:经济增长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也应该包含质量的提高,人们往往忽视了经济增长质量。目前,民族地区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结构、效率及生态环境等各方面都存在困难和问题。本文从经济增长水平、经济效益、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潜力、人民生活质量、生态环境这六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质量进行评估和分析,并通过分析找出民族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地区;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
一、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本文从经济增长水平、经济效率、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潜力、人民生活质量和环境保护六个方面构建民族地区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二、长阳县及来凤县增长质量评估
1.评价方法。本文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熵值法是根据样本数据自身的信息特征做出的权重判断,运动动力学模型衡量各种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客观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深刻的反映指标信息熵值得效用价值。
2.指标权重计算结果。经过计算得到各项具体指标的权重,一级指标为所包含的具体指标权重加和,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3.综合评价结果分析。利用熵值法分别对两县及全国2008-2012年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如表3:
从评价结果可以得出:来凤县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稳定性、投资产出率、每万人科技人员数、城乡居民收入比,这5项二级指标评分逐年下降,说明该县经济增长水平不高,投资结构不合理,主要用于扩建和新建,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的投资较少。同时,科研投入较少,使该县技术创新不足,工业主要以资源开采和初步加工为主,导致经济效益不高,环境破坏严重。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这与该县农业种植技术落后有关,该县7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对加快当地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三、民族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民族地区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原因
1.第三产业虚高,第二产业发展缓慢。两县第三产业占GDP比重2007至2012年都在40%以上,甚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如2010年,来凤县、长阳县及全国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45.7、43、43.2,这是否说明民族地区发展已经走完了工业化的道路?事实上显然不是。原因有很多,而究其根本在于民族地区工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分为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民族地区工业发展滞后,第二产业的需求较少,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自然无法发展。从而导致了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
2.增长潜力不足,研究与发展投入过低。来凤县、长阳县及全国2012年每万人科技人员数分别为025、0.2、17.32,两自治县科技人员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两县科技发展的起点低,并且两县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引进和启动大项目和开发利用资源实现的,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有限。
3.城乡收入差距扩大。长阳县、来凤县无论是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民族地区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和偏远的山区,从事农牧渔业等生产活动,农牧渔业发展滞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高,造成了农村人口收入较低。
4.环境质量下降。经济增长中的高消耗换来的高增长,必然导致高排放和高污染。以长阳县、来凤县为例,废气和废弃固体排放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废气排放量增加更明显,并且呈现继续增长的趋势。其中对工业固体废物的利用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2012年,两县及全国的工固体废物利用率分别为24%、30.87%以及61.53%。
(二)提高經济增长质量的对策建议
本文以点带面,从对长阳县、来凤县经济增长质量的分析,希望整理出对策,为提高民族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提供参考。
民族地区发展不能将希望完全寄托在工业化发展上,在加大人力资本和科技研发投资,提高经济增长潜力的同时,应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结合特色产业地理优势的特点,大力开拓农村人口创收渠道,缩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缩小与非民族地区的经济差距,为民族地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供一条可行的道路。
利用文化与自然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还有着浓郁的民族风俗。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多,不同的民族文化呈现出日益强大的吸引力,并且呈现出巨大的经济潜力。2007年,绝大部分民族地区省(区)旅游总收入增长的速度快于全国,西藏增长速度甚至是全国的3倍多。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其关联效应比较大,可以带动住宿、餐饮、交通、商贸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其快速发展可以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B·D·卡马耶夫.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M].陈华山,左东官,何剑等.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2] 托马斯.增长的质量[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 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报告(2011)[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4] 钞小静、任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