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汉英旅游翻译
2015-05-30曹醒
曹醒
摘 要:旅游资料英译本的目标读者多数是对中国历史、地理和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国人,因此旅游资料文本翻译具有特殊性。由于英汉语旅游资料文本存在差异而且英汉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不同,因此旅游资料的翻译不适合采用传统文学翻译和其他文本翻译的标准。关联理论翻译理论注重交际目标的实现,强调译文读者的认知效果。旅游资料的翻译应该以关联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灵活策略,帮助译文读者以最小认知努力获得最大认知语境效果。
关键词:关联理论 最佳关联 语境效果 旅游资料一、引言
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举足轻重的产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营销离不开宣传,而旅游资料在吸引游客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提高旅游资料的翻译质量迫在眉睫。成功的翻译需要恰当的理论指导,旅游翻译也不例外。鉴于英汉语文本具有不同特征,而汉英旅游翻译亦具备一定特殊性,旅游资料翻译也需要采取灵活翻译策略。本文以关联理论作为汉英旅游材料翻译理论基础,探讨汉英旅游翻译技巧。
二、关联理论及关联翻译观
斯柏伯和威尔逊(Sperber & Wilson)于1986年提出的关联理论是关于认知和交际的语用学理论,对语言具有强大解释力,其影响已经超越语用学领域,影响到包括翻译在内的其他学科。关联理论提出两条人们在言语交际中遵循的原则:关联的第一原则,即认知原则,是指人类认知倾向于同最大关联相吻合;关联的第二原则,即交际原则,是指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关联性的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处理话语的努力程度越小,则关联性越大;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大。关联理论认为,人类的交际活动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在交际过程中,发话者和受话者在寻求话语的最佳关联,即在理解话语时,受话者尽可能付出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威尔逊(Wilson)的学生格特(Gutt)在《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中提出关联翻译理论。格特认为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遵循交际的一般原则,即关联原则。翻译这一行为包括两个明示—推理过程及三个交际者。在第一过程中原作者是发话者,译者是受话者;在第二过程中,译者是发话者,目的语读者是受话者。三个交际者即原文作者、译者和目的语读者,译者在其中兼有受话者和发话者的双重身份。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根据通过最小认知努力获得最大语境效果原则,采用合理翻译策略和方法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鉴于译文读者和原文作者的认知环境存在很多明显差异,原文作者的语境假设可能无法在译文读者中产生共鸣;因此兼有双重身份的译者必须正确估计原文和译文之间的语境差异,根据最佳关联原则对原文信息加以适当处理,才能将原文信息准确传达给译文读者,达到交际目的。
三、旅游资料文本及其翻译的特点和要求
德国语言学家赖斯(Reiss)根据功能把文本分成三个类型:信息型(informative )、表情型(expressive)和使役型(operative)。旅游资料的目的在于通过提供背景信息,增加游客对景点的了解以更好地欣赏景点。由此可见,旅游资料文本的主要特性是使役性和信息性。
关联翻译理论主张在译者的努力下,帮助译文读者实现最佳关联、获得最大语境效果。这一原则尤其适合指导以使役性和信息性为主要特点的旅游资料翻译。旅游资料翻译的目的是使游客(译文读者)透彻了解原文想要表达的信息以更好地欣赏景点。因此译者在进行旅游资料翻译时,应尽量减少、消除信息传递和理解的障碍,使译文在完整传达原文信息的同时变得通俗易懂,达到交际目的。旅游资料翻译应该以关联翻译理论为指导,以译文读者为中心,以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和欣赏能力为基础,重内容、轻形式,强调文本信息传达和读者反应,获得言语交际的最佳关联和最大语境效果。
四、汉英旅游资料文本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审美观以及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很多差异,英汉语旅游资料文本也具有显著不同。在描述景色时,汉语文本往往采用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修辞,对景色加以浓墨重彩的描述并表达对大好河山的热爱,追求情和景的融合;在句法上,汉语文本多使用排比、对偶、比喻和夸张等手法对美景加以赞叹,抒发感情;汉语的语言之美与景色之美交相辉映。相比之下,欧美各民族在西方传统哲学思想影响下,强调思维的逻辑性和推理性。因此英语的旅游文本材料大多采用朴实的语言和严谨的句式,注重逻辑。译者在进行旅游资料汉译英的过程中,应抛弃语言形式的对等,以文本的交际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和欣赏习惯为基础,对原文信息做出恰当转换和取舍。
五、旅游资料汉译英的策略
(一)剔除繁琐信息,保留最佳关联信息
汉语的旅游资料经常使用大量华丽的辞藻和修辞手法、工整对仗的句式和引经据典的评述,使得文本具有恢弘的气势,体现出汉语言的优美,并能够激发读者无限的想象力。但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在英语中既不符合语言表达习惯,又不具备实际交际意义。如果生搬硬套、逐字逐句翻译成英语,读者要付出额外的努力去理解文字,但是却达不到理想的语境效果。因此,剔除繁琐信息是一个恰当选择。
例1.原文:张家界的山,奇峰叠翠,拔地而起,高耸入云。悬崖峭壁上,生长着茂盛的灌木;舒卷飘逸的云雾缠绕在山腰,时而升腾,时而泻落;山顶上长满了苍劲的松树,参差错落,非常壮观。张家界山的形状千姿百态:有的似猛兽,有的像剑戟,有的像窈窕淑女,有的像关西大汉……如果从空中俯瞰张家界的山,景色更加壮丽,就像万丛珊瑚出于碧海深渊,深不可测,奥妙无穷。如果说,一座山峰是一个音符,那么整个张家界就是一曲气势恢宏的交响乐,纵使是莫扎特,也难以谱写出这么神奇的乐章。
译文:Zhangjiajie is best known for its towering peaks,cloaked in cloud and mist, and covered in different shades of green.Thick shrubs cover the cliff surface, and pines flourish on the mountaintops. Various shapes can be discerned in its peaks—of animals, swords and human.An aerial view of the peaks presents an even more impressive view—a veritable forest of corals in a blue fathomless sea.
这段文字大量使用了对仗工整的四字短语以及排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文字充满诗意,但是画线部分明显透露出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不够客观。若按汉语原文直接译成英语,并不符合英语朴实客观文风的特点,达不到理想的信息传递效果。译文中删除大量华而不实的文字和原文作者的主观情感,使译文变得简洁、客观并能让译文读者获得最佳关联。
(二)增加背景信息,构建相似认知环境
旅游资料文本中大都涵盖很多风土人情、历史典故和名人逸事等文化背景信息。但是在旅游资料文本中通常不会把这些背景信息交代清楚,因为旅游资料读者和作者处于同一文化背景,相似的认知环境使得读者有能力推导出材料中的缺省信息。而其他民族的人不具备这些文化背景知识,与原文作者不具备相似认知环境,势必难以推导这些缺省信息,不能达到最佳理解效果。因此译者将旅游资料翻译成英语时,应补充相应背景信息,构建相似认知环境,帮助译文读者获得最佳关联。
例2.原文:清代曾因盛产状元才子而名震全国的风水宝地,现院内已按旧制恢复号舍,建成全国大型仿真模拟科举考场,供游人参观娱乐。
译文: A place blessed with good Fengshui(Chinese astrology, meaning a good location with a good fortune)and numerous top scholars who made their fame throughout the Qing Dynasty, the site has been restored as a stimulating imperial testing house where tourists can take part in the exam and have great fun.
“风水”是中国特有的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在英语中没有对等词汇,翻译成英语时只能采用拼音“Fengshui”这样的翻译方式。但是对不懂汉语的外国游客来说,“Fengshui”不具备任何意义,因为他们缺乏理解这一词汇的文化背景,无法理解其内涵;即译文读者缺少和原文作者相似的认知环境,无法获得最佳关联。在判断外国读者认知环境的基础之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信息加以补充,采用“astrology”这一和“Fengshui”有相似意义的单词作为原文信息的补充,帮助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
例3.原文:清代帝后每年七月初七,要到御花园拜祭牛郎、织女星。
译文: On the 7th day of the 7th lunar month(Chinas Valentines Day),the emperor and empress would come to the Imperial Garden and offer sacrifice to the Cowherd Star(Altair)and Maid of the Weaver Star(Vega).Chinese folk tale says that the young couple was separated by the Milky Way.
译者在翻译中如果不对“七月初七、牛郎星和织女星”做出信息补充,外国读者也能基本理解原文含义。但在加注了补充信息之后,译文读者可以了解到“七月初七”的特殊性,明白皇帝与皇后在这个日子进行祭拜的缘由;对“牛郎星”和“织女星”加注的翻译方法,一方面使译文读者了解这两颗星在天文学上的名称,另一方面译文读者了解了这对被迫分隔两地的夫妻的身份,对牛郎织女的故事产生无限遐想。
(三)改写、转译原文特殊表达,减少读者认知努力
旅游资料的内容往往包括和本民族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相关的内容以及本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给外国游客对旅游资料的理解带来负担。例如中国古代的纪年和时间的表达方法,外国游客对此并不具备这些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常识。如果翻译时过于“忠实”原文,效果必定适得其反。因此在旅游资料翻译过程中,可以把此类表达转译成外国游客更容易理解的表达方式,减少他们的认知努力。
例4.原文:刘备章武三年病死于白帝城永安宫,五月运回成都,八月葬于惠陵。
译文:Liu Bei died of illness in 223 A.D at present-day Fengjie County, Chongqing City, and was buried there in August the same year.
原文本介绍中连续出现了三个和中国历史相关的专业术语“章武三年”“白帝城永安宫”“惠陵”。如果采取增补信息法翻译这几个术语,译文势必堆砌大量文字,枯燥乏味,不适合旅游景区简介简单明了的风格。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把文本中的时间术语改写成了公元纪年 “in 223 A.D”,当时所处时代的地名改写成当代的地理位置“Fengjie County”,经过这样的改写转译,译文表达既精确又流畅,可接受性自然也就增强,游客更容易理解。
六、结语
旅游资料文本的主要特征是使役性和信息性,其目的是引起游客兴趣,激发游客旅游热情,帮助游客更好地欣赏风景,因此旅游资料翻译应该注重信息传达的效度。鉴于英汉语旅游文本存在较大差异,译者在翻译旅游资料过程中应该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和变通方式,使译文符合英语读者的认知和审美习惯。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强调交际的效度,注重译文读者的认知效果,对旅游资料的翻译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因此汉英旅游资料翻译应该以关联理论为指导,合理处理译文信息,帮助外国游客通过最小认知努力获得最大语境效果。
参考文献
[1] Dan Sperber&Deirdre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2001.
[2] 高晓芳.英语语用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 贾文波.从关联理论视角看应用翻译[J].福州大学学报,2007(2).
[5] 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 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中国翻译,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