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基本矛盾与全面深化改革

2015-05-30昝剑森

理论探索 2015年4期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科学方法

昝剑森

〔摘要〕 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不适应状况发生新变化,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出现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就是破解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社会基本矛盾内含的矛盾分析方法要求在改革方法上要“上”与“下”联动,“点”与“面”协同,“破”与“立”并举,“变”与“稳”统一。

〔关键词〕 社会基本矛盾,全面深化改革,科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5)04-0042-04

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期我党“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和动力源泉。当前,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 〔1 〕 (P137) 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态度,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才能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实质和科学方法。

一、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在要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形式。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起点,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需求时,就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也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就是通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由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再到新的基本适应表现出来的,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来看,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由于生产力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状况也是不一样的,不会停留在一种固定的状态上。具体来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不适应方面,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方面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运动变化的,这种不适应以各种矛盾和问题表现出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主要是针对当时超越生产力发展实际的“一大、二公、三纯”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对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大锅饭、平均主义进行变革,对统得过死、管得过严的政治体制和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进行相应的改革。正是这些领域的变革,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使生产关系与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现实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中国模式的奇迹,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经过30多年渐进式的改革发展,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来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桎梏已经打破,但又出现了新的不适应方面和环节,同时,这些新的不适应方面和环节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复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就是这种新的不适应的表现。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还不完全适应。一是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引领作用和影响力不足;二是劳动和资本关系不相称,资本处于主导地位,劳资关系矛盾冲突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三是收入分配格局不尽合理,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持续扩大,基尼系数居高不下。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还不完全适应。一是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刚刚迈出新步伐,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问题刚刚提出并着手解决;二是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既存在无法可依的问题,也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三是意识形态领域也出现了思想多元化,尤其是种种以右的、左的倾向为主的思想不断出现等。

面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新变化、新常态,针对当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这些新的不适应的状况和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紧靠单方面的改革难以奏效,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要求,适应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的要求,推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二、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就是破解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2 〕 (P214 ) 从性质看,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从特点看,基本矛盾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3 〕 (P373 )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这种“非对抗性”的性质和“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不断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激发社会主义制度的新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积累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诸如贫富差距过大、社会分配不公、利益固化、公平与效率失衡、腐败问题严重、“四风”问题突出等。近年来,社会上一些人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对改革的怀疑、质疑一直没有间断过。有人认为,我国的改革导致“民进国退”,公有制主体地位动摇;收入差距悬殊,收入分配秩序失范;“资强劳弱”,劳资矛盾进入凸显期和多发期等,直接把问题和矛盾归咎于改革,甚至有人提出了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与质疑。面对成就与矛盾交织的基本局面,针对复杂的国内外思想斗争形势,以及对改革开放的各种疑虑和质疑,习近平指出:“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动社会发展。” 〔4 〕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的难度、阻力和风险加大,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症结在于改革还没有到位,还不深入,还不彻底。习近平指出:“面对未来,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 〔1 〕 (P3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制度、体制、机制三个层面六个方面作出系统部署:第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一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二是推进市场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最大化;三是尊重市场规律,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第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一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建立健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在内的各项制度;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 〔5 〕 三是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完善法律监督体系,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第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发展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发展导向。第四,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一是以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价值目标,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二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第五,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5 〕第六,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一是切实履行党对改革的领导责任,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二是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落实领导干部问责制,健全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三是加强纪律监督,完善权力监督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党更加注重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增进人民福祉,更加着力推进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巩固和发展公有制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石,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起主导和引领作用。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反复强调,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一个公有制为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6 〕 (P111 ) 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明确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引领、主导作用。二是努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问题事关国计民生,是最大的民生和社会问题。当前,我国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基尼系数一直徘徊于国际警戒线,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从一定意义上说,愈演愈烈的“分配性冲突”和社会怨气就是对当前收入差距的不满之宣泄。全面深化改革关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重点更加突出,要求更加具体。就是要通过机制体制创新,“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为重点,”努力实现“两个提高”“两个同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两个提高”“两个同步”就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就是要改变目前不合理的分配格局、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彰显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分配价值观,促进共同富裕。三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劳动关系事关职工和企业发展的切身利益。随着劳动关系主体及其利益诉求多元化,劳动关系矛盾成为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之一,恶意损害职工利益的现象仍较为突出。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建设,体现以人为核心,共享共建的原则。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的“四风”问题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不满意、深恶痛绝和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这些问题已严重侵蚀着我党的群众基础和政权基础,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和干群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定不移惩治腐败。突出表明了我党鲜明的政治立场,要保持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健康发展,把人民赋予的权利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三、社会基本矛盾内含的矛盾分析方法要求在改革方法上要“上”与“下”联动,“点”与“面”协同,“破”与“立”并举,“变”与“稳”统一

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党创造性地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科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和重大关系,体现了科学的改革方法。

(一)“上”与“下”联动,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统一

顶层设计是相对于“摸着石头过河”方法而言的,就是要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性设计、全局性谋划,确定实现目标和战略路径,有效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面对的现实情况是浅层问题化解了,深层矛盾凸显了;显性问题破解了,隐性风险加大了;容易问题解决了,剩下都是硬骨头了;发展水平提高了,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强烈了。在这个阶段上,新旧矛盾交织渗透,利益藩篱盘根错节,需要解决的问题复杂艰巨,同时各领域的关联性、协同度明显增强。因此,依靠“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路径显然解决不了问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全局意识。

加强顶层设计,需要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加强顶层设计,能有效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的自觉性,更好地指导改革,为“摸着石头过河”提供方向和目标,使其少付代价,避免颠覆性错误和改革的“碎片化”。“摸着石头过河”,可以为一些重要问题的改革提供探索性实践,积累经验教训,降低风险和成本。因此,加强顶层设计不能取代“摸着石头过河”,仍然需要进一步继续大胆实验、勇于突破,尊重群众、基层的首创精神。

(二)“点”与“面”协同,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一个整体,是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表现出来的。全面深化改革贯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方面,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领域,如果忽视其任何一方面,都难以产生系统效应。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突破传统单一的、局部的、阶段性的改革,转向全面性的改革。现阶段,随着社会各领域之间融合、关联、协同度的明显提高,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需要其他领域改革相配合,也会影响其他领域。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坚持协同推进,统筹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各个方面、层次、要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破除“单打一”的改革思维。

整体推进不是不分主次,各领域的改革全面开花,而是要把握好整体与部分、点与面的辩证关系,把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在社会基本矛盾关系中,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处于中心枢纽地位,生产关系的变化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作用。因此,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重点突破,就是要紧紧扭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牵引作用。

(三)“破”与“立”并举,坚持变革与创新相统一

改革就是破旧立新,是在“破”与“立”的辩证统一中创新前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通过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着重建立和完善新体制,使社会发展充满活力。一方面,只有破除与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旧的机制体制弊端,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扫清障碍,如果不破除旧的机制体制的掣肘,新的治理模式和治理体系就难以建立。另一方面,新的改革举措和治理模式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制度来支撑和保障,如果新的机制体制、治理体系确立不起来,全面深化改革也就流于形式。

全面深化改革,在“发展目的”上,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国家更加富强,社会更加公平正义,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坚决破除唯GDP的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在“发展路径”上,走集约型、内涵型、循环型的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决破除外延性、粗放式、线性式的发展;在“发展规制”上,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建立服务型政府。坚决破除政府全能型法规制度。

(四)“变”与“稳”平衡,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

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关系更加凸显。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发展中国”与“稳定中国”的关系,注重三者之间的平衡与结合。

胆子大,才能勇于进取,啃动硬骨头。新阶段我们的改革是全面性的改革,是克难攻坚的改革,是标本兼治的改革。这就需要有更大的勇气和担当,破除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桎梏,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否则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如果胆小甚微,回避风险、矛盾和难题,只能丧失发展机遇,毁掉改革成果。

步子稳,才能使改革从小到大,避免颠覆性错误。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克顽疾、涉险滩、啃硬骨头。面对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挑战,我们既要有大胆创新的勇气,更要有战略定力,不为外界各种干扰所惑,不为各种错误观点和利益关系所左右。尤其是对于一些重大的改革,必须统筹协调利益关系,稳扎稳打,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和阻力,使改革在稳定中不断推进。同时,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改革就是要化解矛盾,但问题的解决、困难的克服,尤其是社会基本矛盾矛盾的化解,不可能一蹴而就。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主体。如果改革的成果不能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改革将失去动力源泉,失去社会稳定的根基,也就失去了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就是要把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处理好三者关系的结合点、平衡点。

参考文献:

〔1〕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人民日报,2013-11-16.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 苏玉娟

猜你喜欢

全面深化改革科学方法
中学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及其实施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渗透科学方法的“湿度和降水”教学实践
科学方法在物理核心概念学习进阶中的作用
“四个全面”蕴含的科学方法对政治工作的启示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构建 推动江苏省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探讨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及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从改革开放历史看“全面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