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上的中国古代权力场
2015-05-30
在中国历史的变迁中,一把座椅远非家具这样简单,往往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一把椅子落座的背后,是机关算尽的权术博弈,为此跌得鼻青脸肿的,更是大有人在。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作为一种悠久的舶来品,中国古人最早使用椅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灵帝时。按照宋朝人高承的说法,当时的汉灵帝喜欢椅子,并命景师打造各种精美的椅子,以至于京城上下人人效仿,成为一时流行时尚。
在绝大多数的史家评论中,这件事都成为汉灵帝骄奢淫逸的又一证据,但椅子的流行,非但没有随着汉朝的败落而消失,反而落地生根,终于成为国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部分。
但那时的椅子,还叫“胡床”,从魏晋起流行上流社会,不但是达官贵人的心爱玩物,更是身份的象征和社交必备:贵族官员出游,必然要随行带着“胡床”,甚至西晋年间官僚之间互相斗富,椅子也成为战斗工具,著名的“石崇王恺斗富事件”里,双方都开动脑筋,争相开发自家椅子。一开始还是用金银珠宝来打造,后来甚至动用了高科技:野史上说石崇叫人开发出可以用机关操纵的“胡床”,把大家震得目瞪口呆。最终赢了这次比富大战。后来石崇因富招祸,全家灭族。斗来斗去,命终没了。
到了隋唐年间,“胡床”改了称呼,一开始叫“交坐”,唐朝时候“椅子”的称呼流行起来。和前代最大的不同是,唐朝的椅子出现了靠背,而且越变越舒适。唐末至五代时期,椅子的样式更加丰富多彩,诸如坐椅,圈椅,靠椅等新产品,雨后春笋般涌现。
而其中最令百官艳羡的,却是金銮殿宝座边,那两把风格庄重的交椅。这是宰相才有的恩宠。中国古代皇帝上朝,本有“坐论”制度,也就是宰相在朝堂上觐见皇帝,皇帝要赐宰相坐下,然后请茶。这般荣宠,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权力。
可到了宋代,这荣宠却是羡慕不得。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一日朝堂上,两位宰相范质和王溥,一如既往的上朝奏事,大模大样的坐下。可还没说几句,赵匡胤突然拍脑袋说:我今天眼睛看不清楚,你两把奏折给我递上来。二位宰相不知是计,连忙恭恭敬敬地上前呈递奏折,等回过神来,却发现他二人的椅子,竟已被太监撤走。两位老臣到底脑筋转的快,不但没见怪,相反赶紧请罪:我们也是按惯例坐下的,请皇上恕罪。
于是,在满朝文武的愕然中,宰相的专用椅子就这样没了。而工于事故的两位老宰相知道,这是一个鲜明的政治信号:果然不久之后,大宋的政治体制改革展开,二府三司制建立,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事权大大削弱。汉唐时代可以独揽朝纲的相爷们,自宋以后,虽说也出过几个权臣,但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皇帝恭敬的小跟班。两把撤掉的椅子,改变的是中国古代权力结构。
坐椅子的大臣再也不见
至于在相声中,令大清九王爷羡慕不已的太师椅。同样按照宋人张端义的记录,是起源于南宋年间。最初是马屁精官员吴渊,为巴结当朝大奸臣秦桧,特意为他打造的。该椅子周围有荷叶托首,可供人休息,坐起来十分舒适。后来秦桧身败名裂,但新型的太师椅也流传开来,成为高官们的大爱,甚至有记录说,宋代的高官们困累了,也喜欢坐在太师椅上休息,其实舒适是其次,重要的还是身份。
于是,在任何一个官方场合里,设不设太师椅,太师椅谁来坐,便也成了官僚之间争斗的焦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改设大学士之后,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太师椅大战”,明朝天顺年间的内阁大学士李贤,一次嚷嚷着要在内阁里设“公座”,也就是他本人的专用座椅,另一个大学士彭时坚决反对,就为这一张座椅,两位老臣口水纷飞吵翻天,又各自发动门生互相攻讦,引发一场阁臣间的大掐架。
而比这更暴力的场面,却发生在一百年后的明朝隆庆年间,同样是内阁大学士的殷士儋,因为与内阁首辅高拱不和,双方矛盾激化,竟然在内阁里大打出手。后来还是身强力壮的殷士儋占了上风,追得老迈的高拱满办公室乱躲,边追打边喊:难道这座位是你家的不成。
他们争得岂是座位?而是大明朝百官之首的权位:内阁首辅。明代撤掉丞相制,但取而代之的内阁大学士制度,到中晚期权力扶摇直上,自然令群臣争破头。
明朝权位最風光的内阁首辅,当属万历时期的张居正。他在任的时候大权独揽,推行新政,富国强兵,建树颇多。地位更是扶摇直上,尤其风光的是,每次上朝的时候,万历皇帝都给他安排两个宫女站在身边,夏天专门给他扇扇子,冬天的时候,更专门在张居正的脚底下铺毡布取暖。如此荣宠,自明朝开国时,他是唯一。
但饶是风光到这一步,比起汉唐的宰相来,权倾朝野的张居正,一样也只能恭恭敬敬地上朝。皇上坐着,大臣站着,这是铁打的规矩。小皇帝万历很明白:恩宠可以给你,座椅的规矩,坚决破不得。
不会坐椅子的抗日英雄
要说起中国古代的抗日英雄,后人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嘉靖年间的抗倭英雄戚继光。但对于日本人而言,令他们最为闻风丧胆的明朝将军,除戚继光外还有一人:万历年间的征东提督李如松。
作为万历时期的知名战将,李如松在当时的大名,堪称如雷贯耳。特别是震惊东北亚的抗倭援朝战争中,李如松统帅四万明军入朝作战,大破日本二十万大军,平壤一战歼灭日本小西行长两万精锐,碧蹄馆一战以三千铁骑力扛数万日军精锐,以少打多将日军赶跑,硬是凭着一己之力,把已经在亡国边缘的朝鲜国给救回来。
除此以外,他还曾主持宁夏平叛战争,一举歼灭数万宁夏叛军,并击溃与之串通的河套鞑靼蛮族,一战稳定了大明朝的西北边防。赫赫有名的“万历三大征”,他亲自主持的就有其中这两次,万历王朝的赫赫武功,正是他打出来的。
但比起前辈戚继光的威名远扬,李如松的遭遇却大大不堪,虽说他位高权重,万历皇帝对他恩宠有加。但自他领兵开始,朝野上下,却一直对他骂声一片。特别是当时明朝各色言官的奏疏,随便找出几篇,把他骂得不堪入耳甚至狗血淋头的,可以说一抓一大把。
原因也很简单:他不会坐椅子。
李如松一个极其找骂的事,发生在他担任宣府总兵的时候。一次他正带兵操练,正碰上宣府巡抚许守谦前来视察。于是宾主落座,许巡抚刚刚坐下,李如松就大大咧咧,搬把椅子坐到了许巡抚身边。
这个场景,当场就把现场官员们惊呆了。许巡抚脸气成了猪肝色,强忍着没发作。旁边的王学书参政看不过去,小心提醒李如松挪地方,谁知李如松却一瞪眼,差点当场就揍王参政,开会彻底变成了掐架。
这事传到朝廷,接着就炸了锅。各类奏折雪片般飞来,全是骂李如松的。虽说万历皇帝宠着李如松,硬压下来这事。但李将军的名号,就此彻底叫响。
因为他破坏的,是明朝官场一个悠久的座椅规矩:明朝以文制武,武将地位低于文官,所以身为总兵的李如松,应该在许巡抚的下首坐。但李如松却不管不顾,非要搬椅子并排坐,这番一闹,挑衅的便是文官们的脸面,自然引来骂声。
但从那以后,李如松依然我行我素,后来他担任提督,主持宁夏平叛。出征前觐见兵部尚书石星,按照规矩,应该是尚书大人给总兵赐坐,总兵才能坐,结果李如松不管不顾,还是二话不说一屁股坐下。气的石尚书破口大骂:纨绔子弟,看他如何平叛。
虽然文官们一直骂,可李如松的战功,却一直给他们打脸,不管去哪里打,总是怎么打怎么赢。后来主持抗倭援朝战争,又闹出了相同的一幕:身为提督的李如松,见到经略宋应昌,一样是大大咧咧,搬把太师椅就坐到旁边。宋经略总算是脾气好,强忍着没发作。
但带来的恶劣后果就是,在这场著名的抗日战争中,虽然李如松势如破竹,节节胜利,打得日军落花流水。但是朝中的诸位文官们,对他的赫赫战功,却经常选择性宣传,相反偶有败仗,便兴奋得夸大其词,一场小挫折,便常会夸张成大败。比如著名的碧蹄馆血战,明明是李如松以五千部队,打退数万日军,传到明朝便走了样:个别能夸张的,比如言官丁应泰,言之凿凿说明军伤亡数万人。这样的谣言传播久了,以至于近代日本人也照单全收,编进他们所写的日本史料里。说到底,还是坐椅子惹的祸。
(《读者欣赏》201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