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心理学本科教育模式的本土化改革初探

2015-05-30朱婧

大学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本土化改革

朱婧

[摘 要]在社会变化迅猛的当代,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及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学的必修课程,对其进行本土化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在各种舆论及传媒不同的价值输出过程中,许多本科大学生面临着基本价值观缺失,对社会对生活感到困惑和迷惘的情况,所以如果能将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解释社会现象,探讨人类行为,将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正确世界观以及客观公平社会态度的形成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试从社会心理学本科教育的教学时间、教学形式和研究方法改革以及课外拓展等方面论述本土化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 本土化 改革

[中图分类号] B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5-0120-02

一、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综述

(一)何为“本土化”

由于不同国家的国情不同,在学术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国家的学者都在思考如何发展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建立具有本国特色的研究体系,“本土化”这一术语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

而 “本土化”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学术运动,则是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美国一举跃升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国家,也成为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学术上的头号大国,因此引领了“本土化”的发展,要求各国和各地区的社会学者从自己的国情和社会需要出发,针对本国的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设想,采用有效的本土化研究方法,去揭示社会行为的客观真相。

一般而言,对于“本土化”的理解,就是让我们的研究具有自己的特色,让它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有很高的契合度。

(二)为何会出现“本土化”

为何会出现“本土化”运动?总结有以下三个原因:

1.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信息交流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所谓能够超越时空,具有普遍解释力的社会行为科学知识并不存在。所以,学者们认识到研究社会行为的方式以及由此创构的理论通常会受到社会与文化背景的影响。

2.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发生的现代社会心理学危机,使许多曾经过度崇拜美国学术的发展中国家学者开始反思,他们看到美国社会心理学尚且不能解决自己国家的问题,更不可能解决其他国家的问题。

3.民族自尊心及对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不满,也是本土化运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并积极发展的原因之一。

(三)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

中国台湾和香港的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首先提出了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或中国化问题。在1982年台湾地区召开的“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讨论会上,杨国枢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提出“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并指出了中国化的四个层次和方向。

香港的社会心理学家也颇为关注“本土化”。从20世纪70年代起,何友晖已经围绕孝道、面子问题进行了许多和本土化相关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并提出过“亚洲心理学”的设想;高尚仁则聘请了芝加哥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杨中芳回港任教,推动香港地区的社会心理学本土化运动。

二、社会心理学本科教育模式“本土化”的现状与研究意义

(一)社会心理学本科教育模式“本土化”的现状

在“本土化”研究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对于社会心理学本科教育的本土化改革研究却少之又少。从20世纪初社会心理学在西方诞生到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的大学课堂,30多年来,社会心理学已经成为现今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但是现行的大学本科专业社会心理学教学普遍地采用教师讲授型的教学模式,并且在理论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学时分配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甚至无实践的现象。另外,由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源于西方,解释的许多社会现象并不适用于我国目前的国情,无法对社会发展起到作用。因此,思考如何在本科教育中将西方理论融入中国国情,进行“本土化”改革成为笔者研究的一个重点。

(二)社会心理学本科教育模式“本土化”的研究意义

在社会变化迅猛的当代,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及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社会心理学,对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本身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具有意义。这门学科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既有极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又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力求对人类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做出科学的解释。

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学的必修课程,“本土化”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在各种舆论及传媒不同的价值输出过程中,许多本科大学生面临着基本价值观缺失,对社会对生活感到困惑和迷惘的情况,所以如果能将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中国实际国情结合,解释社会现象,探讨人类行为,将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正确世界观以及客观公平社会态度的形成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三、改革的措施

(一)重新分配课程的教学时间和内容

对于课堂教学实践和内容的重新分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基础知识和理论讲授阶段,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讲授的第一个部分是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取向、历史与现状、研究的一般方法及拓展等。第二个部分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如社会学取向方面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和斯宾塞的有机学派,心理学取向方面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华生的行为主义学派和勒温的场论学说,文化人类学方面是跨文化研究等。这个阶段的学习,主要沿袭传统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本学科的由来与发展,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是开展“本土化”主题研究,以学生的自主研究为主。首先可以征询学生的意见,搜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兴趣的关于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的主题,如“中国人的面子问题”、“中国人的孝道”和“中国不同社会阶层的心理”等,以小组为形式,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文献、社会调查和实验等方式进行专题研究。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以阶段汇报的形式,每个小组分别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们讨论研究思路和研究进度。

第三阶段是“本土化”研究的总结和创新,以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讨论为主。这个阶段,每个学生小组都完成了本组对“本土化”主题的研究,并以调查报告或者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和学生们可结合国情共同探讨所研究问题“本土化”的现实发展和未来走向,甚至还可以有自己的创新,以专题集的形式构建“中国社会心理学”的课程架构。

(二)改革教学形式,由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形式转变为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

由于现行的大学本科专业社会心理学教学普遍地采用教师讲授型的教学模式,并且在理论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学时分配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甚至无实践的现象。另外,由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源于西方,解释的许多社会现象并不适用于我国目前的国情,无法对社会发展起到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在规划本科培养方案的时候,增加社会心理学实验课程的学时数,开展各类经典实验如罗夏墨迹测试、阿希从众实验和晕轮效应实验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中,扮演实验者与被试者的角色,在融入兴趣的同时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加深理解。

另外,可合理分配教学与实践时间的比例,增加实践教育。为了更好地进行本土化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中将西方理论融入中国国情,更应以实践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如带领学生外出观察社会现象,研究社会行为,了解社会心理等,从而对学科的本土化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三)改革研究方法,将定量研究方法引入社会心理学本土化教学

社会心理学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发展出具有本学科特色的研究方式。在传统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教学上,把更多的重点放在了实验研究上。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的进步,社会学中的定量研究方法越来越显现了自身的优越性。特别是在本土化改革的过程中,如何解释中国社会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成了社会心理学教学和研究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此环境下,定量研究方法凸显其优越性,可以通过对各类统计数据的汇总和分析,以数据、图表等形式展现和解释本土社会现象。

因此,在本科教学计划中,应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及“数据分析和统计软件应用”等课程作为社会心理学的先修课程,并在课程教学中重复和深化相关的知识,让学生熟练掌握调查方法和统计技术,并将其更好地运用于本土化的研究中。

(四)以其他课外形式进行本土化改革的拓展

以阅读、讲座、机构探访和社区调查等课外形式,将“社会问题”、“城乡社会学”、“社区工作”和“发展社会学”等学科与“社会心理学”的教学结合在一起,放眼中国社会发展形势,积极开展基层问题调查,发挥老师和学生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投入专业的学习活动中,也能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社会现有的主要问题,思考解决方法,加强课程教育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光.论中国社会心理学学本土化[J].科教导刊,2013(7).

[2] 王巨光.本土化背景下大学社会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学习月刊,2010(10).

[3] 周晓虹.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社会心理学本土化改革
改革之路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改革备忘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与预防
伯科维茨:攻击、愤怒和助人行为研究的巨匠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改革创新(二)
青少年自尊发展特点
赏识教育过度化的社会心理学后果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