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及创新措施

2015-05-30谭敏

大学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创新举措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谭敏

[摘 要]大学阶段是一个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受改革、信息变化及网络多媒体传播等诸多因素影响,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这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思想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总结分析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针对存在的相关问题,可以提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可行性举措,从而改善和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培育符合市场要求的现代化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举措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5-0032-02

大学阶段是一个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这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在8所高校开展了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活动,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41份,有效问卷437份,回收有效率为97.1%。问卷共28题,调查内容涵盖了大学生的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大学生活、就业择偶和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通过调研,笔者初步掌握了当代大学生的基本思想特点,并形成了一些针对性的对策成果。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变化的主要特点

(一)个性特征强,团队意识弱

当代大学生思想较为独立,喜欢凸显和张扬自我个性,不轻易趋同别人。但是,由于过于强调个体的重要性,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相对较差,团队意识相对较弱。当代大学生在做出判断和抉择时,往往只关注重自我的得失,忽视集体利益。

(二)自我实现意识强,社会责任感弱

调查显示,约有77.8%的当代大学生把追求财富、地位和个人美好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作为价值评价的标准;而对新时期大学生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缺乏感情和理性上的认同感。他们做事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他人的利益。

(三)竞争意识强,抗压能力弱

受信息化变革、就业形势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社会压力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竞争意识。但是由于当代大学生都是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面对挫折的应变、应对能力不足。调查发现,面对挫折时,只有8.4%的学生愿意总结经验,继续努力,而32.7%的学生会怀疑自己的能力,7.7%的学生会就此放弃,还有2.3%的学生表示可能会想不开。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普遍偏弱。

(四)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弱

当代大学生特别关注各种政治现象和社会热点,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意识强。但是,由于自身生活阅历不深,与社会接触不多,他们对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比较简单和片面。另外,当代大学生的生存环境具有明显的网络化特征,这让他们可以第一时间接触最及时、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也让他们被动地远离了现实社会,使他们的很多认识停留在理想化阶段,对事物的复杂性认识不足,是非辨别能力弱。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形式单一,教育的有效性显著弱化

从思政课角度看,大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持质疑态度。由于传统的讲授方式形式简单,缺少感染力,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很少,这使得本来对这一课程抱有极大兴趣的学生产生了反感与抵触情绪,而那些本身就对思政课存在偏见的学生就更加不重视这一课程,逃课、旷课、课堂上不认真听课等现象极为普遍。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视角来看,当前的课外教育活动形式主义明显,各种就事论事的征文、演讲等传统活动普遍不易为学生所接受,而很多学生喜爱的歌舞文艺类活动又缺少教育内涵。在调查中,有37%的学生表示,他们参加了课外活动但是没有收到预想的锻炼。

(二)仍需与时俱进,教育内容更新频率亟待加强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对固定,这一点在思政课上表现尤为突出。这与网络信息媒体传播的特点形成了鲜明对比,造成了学生普遍乐于通过网络媒体了解时事热点、获取最新知识,而对思政课教学缺乏兴趣的情况。同样,各高校组织的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内容单一,缺少时代性和前瞻性。

(三)缺少深层次内涵,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社会功能关联不足

从思政课程看,学生们普遍认为课程中缺少深层次的教育内容,尤其在面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问题时,要么是教师自身阅历不足,提供的解答根本不符合社会实际;要么就是教师讲起来艰涩难懂、高深玄奥,给人一种云山雾罩的感觉。教育过程缺少让学生感动、让学生心灵震撼的内容,没有起到入心、入脑的教育效果。另外,调查中很多学生希望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增加更多的与专业课程、社会适应相关联的内容。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举措

(一)建立与当代大学生相适应的话语表达体系

2011年,南京理工大学的“淘宝体”录取短信通知使大学生们感到惊讶、新鲜、欣喜,这一现象也受到社会各界的热议和网络的追捧,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学生不爱听、学生参与热情不足、教育效果不佳等问题,主要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话语交流方式不是大学生喜欢的方式,话语交流内容不是大学生关注的内容,话语交流载体不是大学生常用的载体。究其原因,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不够完善。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是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上的,思政工作的发展需要不断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如何用学生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讲授十八大精神?如何更好地从人的本质、人的本性出发,引导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这就需要我们设计构建与当前大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应该采取学生普遍使用的交流载体,表达方式符合学生当前的语言习惯,关注点紧跟学生的兴趣方向,能够有效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无形的墙”,促进教育效果全面提升。

(二)建立与当前社会形势相适应的实践体系

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而且受网络等多元信息渠道的影响,单纯依靠传统意义上的灌输教育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不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也不缺少具体实在的现实例证,但如何实现学生理想信念与个人发展的有机统一?如何让学生感到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活生生的,扎根在现实生活中的,对他们是真正有帮助、有价值的?这需要我们在高深的理论体系与现实的个人需求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这个桥梁就是与学生个人成长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对实践教育针对性、有效性、系统性的研究和探索,设计与大学生成长相适应的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这种实践体系包括广泛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鼓励思政课教师到实践一线现场教学、建立大学生义工制度等。

(三)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教育理念相结合的教育定位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个宝库,它的精神内化于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通过基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形式,容易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起学生共鸣,从而提升教育效果。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加强学习教育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将各国各地区最新的教育理论成果和最新的教育手段应用到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培养既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又充满包容精神和创新活力的当代优秀青年。

(四)依托传统工具与网络新媒体互补结合的教育载体

一方面,要进一步丰富和创新传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传统教育方式内容丰富、逻辑严谨等优势,推动传统教育载体焕发新活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以网络新媒体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化教育载体的应用。网络、手机等新兴传媒具有平等、隐蔽、快捷、实时、互动的优点,为大学生所乐于接受。人人网、QQ空间、微博、微信等已然成为很多大学生转载、讨论、思考各种热点问题的阵营,利用这些网络平台可以直观、明了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拓展与学生的思想交流的空间。结合“微访谈”、“微传递”等网上活动的开展,可以拉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逐步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网上、课堂相统一的全方位育人模式。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晋.“90后”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研究与对策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2(2).

[2] 李莉,孙慧玲.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当代大学生道德的重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1).

[3] 蒋洁.web3.0技术下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0(12).

[4] 高向东,李延生.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状况及特征的调研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

[5] 张少慧.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6(6).

[6] 毛国涛.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7] 卢青.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S2).

[8] 宋宝萍.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剖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8).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创新举措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我国高校二级学院治理模式的现状及问题探讨
铁路企业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创新举措研究论述
浅析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举措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