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激励方式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2015-05-30杨玉娥

大学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高等教育

杨玉娥

[摘 要]激励教育就是要激发人的内在驱动力,开发人的潜力,以此来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90后大学生已经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体,他们自身鲜明的时代特色也给高校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思考。我们应该针对这种情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适时的激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是金子总有发光的时候”,只要扎扎实实的学好基础课和专业课,等毕业后走向社会,总能做一个有用的人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关键词]激励方式 高等院校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5-0058-02

一、激励教育的特点

激励教育就是要激发人的内在驱动力,开发人的潜力,以此来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威廉詹姆士,针对激励方式对人能力的发挥效果做了实地调查,他发现,一个人在没有激励的情况下只能发挥20%-30%的个人能力,而如果有良好的激励条件——包括内、外激励方式,一个人的潜能可以发挥到80%-90%。早在20世纪50年代,激励理论就已经出现,它是行为科学里最发达、最核心的部分。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激励理论可划分为以下几种: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改造型激励理论和综合性激励理论。[1]激励理论是对传统的“严师出高徒”的教育方式的一种矫正。在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赏识和激励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学会尊重和感激。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以宽容的心态来审视学生,要自觉地挖掘学生们的闪亮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基于激励方式的理念,“赏识、激励”被教育者们广泛采用。[2]现在,在进行激励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种方式如果使用不当,不但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还有可能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科学使用表扬、充分发挥激励教育的作用应注意做到“十要,十不要”。[3]

(一)要少,不要多

表扬过多会使学生产生疲惫心理,让学生认为表扬只是对他的敷衍。经常进行表扬对学生的吸引力小,对他们的影响和激励作用也会相应的减弱。

(二)要轻,不要重

要实事求是的表扬,做到点到为止。表扬过大,会使学生产生不真实感,或让学生误会成反话、讽刺等。

(三)要全面,不要片面

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们不仅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掌握先进技术的能力。因此,切勿只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表扬激励,更应该对热衷于班级事务、动手能力强以及其他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激励,从而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对不同的学生应该区别对待

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层次、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千差万别,因此,要针对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进行表扬激励。例如,对于差点的学生来说,有了进步就要进行适当的表扬,而不是等取得很好的成绩后才表扬。

(五)要面向全体,不要面向少数

作为高等学府的教育者,不仅要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要对不同的学生在各自的优势领域进行表扬激励,不要只针对某一方面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所有学生要平等对待,不要爱彼恶此。

(六)在进行表扬激励时一定要就事论事

表扬激励不要上升到人格品行的高度,否则会使受表扬者感觉心理不适或者反感。要针对所做的事情进行具体的表扬,这样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要具体明白,不要笼统含糊

不要笼统地说“你做得很好,你做得很对”等,要具体说这件事情对在哪,产生什么好的结果或影响,具体的处理方法怎么得当等。

(八)要真诚,不要敷衍

发现学生的优点,要发自内心的对其进行表扬,不要淡淡地说很好、不错等,这样会让学生感觉到是在敷衍,还会让学生增加与教师的隔阂,从而影响教育效果。

(九)不应只针对好的结果进行表扬,更应该重视动机和过程

这样会使学生认识到做事情不仅结果重要,过程和动机更重要。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使学生把更多的热情放到活动上。学生在专注于活动的过程中,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办事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十)不应该一味的表扬

在出现问题时,要加以批评,只有表扬和批评做到相辅相成,才会使表扬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种表扬激励教育对现代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90后大学生的特点

从2008年9月开始,全国各地的高校迎来了90后大学生。他们是经历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一代,是当代大学生的主体。90后大学生其思想和价值观相对于 70后、 80后大学生来说都有了较大变化,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 90后大学生的特点。

90后大学生的特点主要包括:1.关注现实,思想社会化,恋爱低龄化;2.自我意识强烈,独立意识强,但经济独立意识差;3.对网络和手机依赖性强;4.多才多艺,但竞争压力和社会压力大。此外,不少90后缺乏理性思考,心理承受能力弱,耐挫力差,缺乏理想信仰,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缺乏责任感和责任心。在这种情况下,激励方式对提高他们的责任心、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及耐挫力都是有利的。

三、激励方式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生的学习需要是进行学习激励的前提和基础。激励要采取关怀、榜样、目标、荣誉、信任、支持、物质等多种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4]针对现在大学生的特点以及现阶段的教育形式,要把激励理论和方法引入到高校的学生工作中,就是要对高校中如何更科学的利用激励方式和采用怎样的激励方式进行探索和总结,使激励方式更加规律化和科学化,以期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随之具有时代特征,但是目前高校中的学生工作还有很多方面停留在传统的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的工作方法进行改革,把激励理论和方法引入到高等教育的学生工作中。其中,信任激励方式最为重要。信任激励可分为以下几种。1.能力信任。可以尽可能多的把某项工作委托给学生,让学生在工作中全权负责,从而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2.人格信任。充分体现师生的平等,尊重学生的人格。3.成就信任。相信学生能够积极上进,不断追求,取得成就。4.友情信任。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建立起朋友关系而不是单纯的管与被管的关系。信任激励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但是,有些学生会因教师的过度信任,放松对自我的管理,造成对工作学习的懈怠,这样反而达不到激励的效果。因此,在实施信任激励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激励适度,掌握分寸,以教育为主,不然将适得其反。除此之外,还应加入表扬激励。在表扬时应该具体说出学生哪做得好、做得对,肯定学生做出的成绩。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讲解某个例题。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加扎实的掌握所学内容,还能锻炼学生的自信心。讲解完后,作为教师应该首先肯定学生做出的努力,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存在的小错误以便改进。总之,适当的利用激励方式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本文提出把激励方式应用到90后大学生的教育中,通过适时、适量的表扬激励方式来正确引导大学生,使其心智更加成熟,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家庭的责任心,并且让学生学会承担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及耐挫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奎,胡俊丽.激励理论对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应用指导[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2):26-27.

[2] 杨清霞.浅议激励教育[J].教育与管理,2011(10):92-93.

[3] 王文惠.谈如何充分发挥表扬的教育作用[J].探索,2011(6):88.

[4] 李灿荣.谈大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学习激励[J].新西部(理论版),2013(14):173-174.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高等教育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