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应对方式调查分析报告
2015-05-30林婷婷郑光通翁艳冰魏萍
林婷婷 郑光通 翁艳冰 魏萍
【摘 要】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初中生应对方式现状,为改善其应对方式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某地区有代表性的中学的550名初中生,采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生比女生更多采用忍耐应对方式,女生比男生更多采用发泄情绪的应对方式;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多采用指向问题应对、问题解决、合理解释、忍耐这几种应对方式;九年级学生更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在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因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来自城市的比来自村镇的更多采用寻求支持、指向问题应对,来自城市比来自县城/郊区的更多采用合理解释、逃避应对;父亲文化程度与问题解决、寻求支持、合理解释、指向问题应对呈正相关,与幻想否认呈负相关;母亲文化程度与问题解决、寻求支持、合理解释、忍耐、指向问题应对呈正相关,与幻想否认呈负相关。
【关键词】初中生;应对方式;现状调查
前言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阶段,属于“心理断乳期”,在这个阶段的他们,除了要面临身心的巨大变化,还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对各种应激的承受能力也正处于逐渐发展过程之中,因此在面对各种压力生活事件时,很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应激反应,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大量关于青少年的生活事件的研究表明,学习压力和人际交往是中学生的两大主要应激源,青少年的主要压力来源是学习。同时诸多研究表明,个体不愿用正面、成熟、积极的应对方式来应付自己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挫折的话,就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尤其是初中生,由于初中生应对能力发展尚未完善,在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事件时,采取不良的方式处理,则会导致出现心理失衡。但目前福州第十八中学 林婷婷 郑光通 翁艳冰 魏 萍的研究现状来看,针对初中生应对方式的系统研究比较少。本研究以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了解初中生的应对方式特点,及早进行干预,引导学生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同时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
1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某市三所普通中学随机抽取初中生作为调查对象。一共发放问卷550份,收回有效问卷530份,问卷回收率为96.4%。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陈树林等人编制的《中学生应付方式量表》。该量表共有36个条目,包含两个分量表:指向问题应对和指向情绪应对。指向问题应对包括解决问题、寻求支持和合理解释3个因子,共 19个条目;指向情绪应对包括忍耐、逃避、情绪发泄、幻想否认4个因子,共17个条目.。采用1-4级评分,1表示不采用,2表示偶尔采用,3有时采用,4经常采用。
施测:以班级为单位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施测,施测时间约为20分钟,问卷当场回收。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初中生应对方式在性别、是否独生因素上是否存在差异
从表1可以看出,男生比女生更多采用忍耐应对方式,女生比男生更多采用发泄情绪的应对方式;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多采用指向问题应对、问题解决、合理解释、忍耐这几种应对方式。
表1 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在应对方在性别、是否独生因素上的描述性统计表
问题
解决 寻求
支持 合理
解释 忍耐 逃避 发泄
情绪 幻想
否认 指向问题应对 指向情绪应对
性
别 M
男 20.91 18.24 14.72 10.68 8.18 8.03 10.59 53.86 37.49
女 20.41 18.44 14.33 10.08 7.82 8.56 10.79 53.18 37.25
SD 男 4.23 4.31 3.21 2.39 2.66 2.70 3.43 9.74 8.16
性
别 SD 女 3.99 4.10 3.05 2.18 2.13 2.65 3.57 9.03 7.24
T 1.40 -0.56 1.42 3.06** 1.71 -2.28** -0.65 0.84 0.36
是
否
独生 M
是 21.31 18.67 14.94 10.66 8.00 8.25 10.48 54.91 37.38
否 20.03 18.03 14.12 10.11 8.01 8.34 10.90 52.18 37.35
SD 是 4.11 4.38 3.10 2.31 2.55 2.87 3.68 9.52 8.44
否 4.03 4.01 3.13 2.27 2.28 2.50 3.31 9.07 6.93
T 3.61*** 1.74 3.01** 2.759** -0.05 -0.41 -1.37 3.37*** 0.04
**p<0.01 ***p<0.001
2.2初中生应对方式在年级因素上是否存在差异
表2 不同年级、家庭收入水平、家庭居住地的初中生在应对方式差异比较的方差分析表
问题
解决 寻求
支持 合理
解释 忍耐 逃避 发泄
情绪 幻想
否认 指向问题应对 指向情绪应对
年级 0.46 0.03 0.30 5.16** 7.69** 6.87** 0.80 0.09 7.94**
家庭收入水平 2.42 2.35 1.67 0.48 0.64 1.09 0.50 2.56 0.64
家庭居住地 2.89 4.63** 5.25** 2.63 4.86** 0.45 0.81 5.82** 1.59
**p<0.01 ***p<0.001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应对方式在忍耐、逃避、发泄情绪、指向情绪应对存在显著差异,运用事后检验HSD法、Scheffe法检验发现:就忍耐因子而言,九年级显著高于七年级;就逃避、发泄情绪、指向情绪应对因子而言,九年级显著高于七年级、八年级。不同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的初中生在应对方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家庭居住地的初中生应对方式在寻求支持、合理解释、逃避、指向问题应对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事后检验发现:就寻求支持因子、指向问题应对而言来自城市的学生显著高于来自村镇的学生;就合理解释、逃避而言来自城市的学生显著高于来自县城/郊区的学生。
2.3父母文化水平对的初中生在应对方式是否存在影响
表3可以看出父亲文化程度与问题解决、寻求支持、合理解释、指向问题应对呈正相关,与幻想否认呈负相关;母亲文化程度与问题解决、寻求支持、合理解释、忍耐、指向问题应对呈正相关,与幻想否认呈负相关。
表3 父母文化水平与初中生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表
问题
解决 寻求
支持 合理
解释 忍耐 逃避 发泄
情绪 幻想
否认 指向问题应对 指向情绪应对
父亲文化程度 0.18*** 0.19*** 0.17*** 0.07 0.01 0.04 -0.04* 0.22*** 0.02
母亲文化程度 0.17*** 0.13*** 0.18*** 0.09* -0.02 0.02 -0.03* 0.19*** 0.02
***p<0.001
3 讨论
3.1 初中生应对方式在性别因素的差异
研究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多才用忍耐应对方式,女生比男生更多采用发泄情绪的应对方式。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不一致。这也许是由于其他与之相关的原因造成,而不是性别本身存在差异。虽然性别角色定位能够部分的解释应对方式的存在性别差异,但是不能排除也许还有一些变量在其中起调节作用。而且目前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对性别角色教育与要求相对之前来说已经慢慢淡化,传统的性别角色对初中生仍存在一定范围的影响。
3.2 初中生应对方式在是否独生因素上的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更愿意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去压力。独生子女在遇到问题时,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的更高程度的关注,反应也相对积极。子女较容易得到来自父母的支持与鼓励,并且在父母的帮助与指导下,能够最大限度利用资源,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去面对问题。而非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关注比不集中,并不会过多关注某一子女,当家庭父母无法给予个体支持与帮助时,子女对父母依赖也比较低,且受到自身发展水平的约束,且生活技巧又不如非独生子女,所以,更容易采用消极的方式去面对挫折。
3.3 初中生应对方式在年级因素上的差异
在年级因素上本研究发现:就忍耐因子而言,九年级显著高于七年级;就逃避、发泄情绪、指向情绪应对因子而言,九年级显著高于七年级、八年级。个体的思维发展水平、知识积累水平、经验、面对压力水平的高低都会影响到应对方式的使用。八年级学生属于一个转折阶段,因此与其他年级相较未有显著的差异。而九年级的学生面对中考升学的压力,同时受到个体发展水平的限制,对高压应对能力较差,因此更多的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去处理问题。
3.4家庭环境与应对方式的研究
本研究对父母亲文化程度与初中生应对方式关系进行考察,结果显示:
3.4.1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与初中生应对方式的无关,这与国外的相关研究不同,低收入的个体较多的使用情绪取向应对。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造成这样差异原因是:中国家庭跟国外家庭不一样,中国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属于溺爱,就算家庭经济水平比较低,但是都能够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因此,孩子心中对家庭经济水平没有概念。
3.4.2来自城市里的初中生比来自村镇更偏向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即在应对方式上存在区域差异。与以往学者认为在区域上无统一学意义,不一致。事实上,城市的初中生,在家庭文化氛围、教育环境及各方面的资源都要优于广大农村,因此来自城市的初中生在兴趣爱好的培养、视野的开阔、知识面的拓展、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他们的寻求社会支持、合理化解释压力等方式更优于来自村镇的初中生。
3.4.3父母文化水平与初中生应当方式关系存在相关,本研究说明,父母文化水平越高,知识越丰富,能够寄予子女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子女在遇到应激事件的时候,往往更多才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3.5建议与措施
第一,学校应当要开展挫折教育的同时要也要开展应对教育,提升初中生对挫折的认识,引导初中生学会多种应对技能,使他们能够选择并使用合理的应对方式来面对生活与学习中的不同的应激事件,从而缓解甚至消除因应激事件而形成的压力,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定期开展家长学校,促使学生家长形成正确的家教育观念,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第三,定期针对九年级开展减压活动,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
4结论
4.1 男生比女生更多采用忍耐应对方式,女生比男生更多采用发泄情绪的应对方式。
4.2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多采用指向问题应对、问题解决、合理解释、忍耐这几种应对方式;九年级学生更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
4.3在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因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4.4来自城市的比来自村镇的更多采用寻求支持、指向问题应对,来自城市比来自县城/郊区的更多采用合理解释、逃避应对。
4.5父亲文化程度与问题解决、寻求支持、合理解释、指向问题应对呈正相关,与幻想否认呈负相关;母亲文化程度与问题解决、寻求支持、合理解释、忍耐、指向问题应对呈正相关,与幻想否认呈负相关。
参考文献:
[1]张虹,陈树林,郑全全;高中生心理应激及其中介变量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9, 22: 508 -5111
[2]丁新华,王极盛;中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03期
[3]林敬德,孔庆兰,秦彩凤;应激性生活事件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江苏预防医学;2004年03期
[4]张涛;中学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以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5]鹿美丽;中学生自我中心、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树林,郑全全,潘健男,郑胜圣;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年04期
[7]黄希庭,余华,郑涌,等;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l):1-5
[8]闫志英;高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3.
[9]Wadsworth ME, BergerLE. Adolescents CopingwithPoverty-RelatedFamilyStress:Prospective PredictorsofCping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Journalof Youthand Adolescenee,2006,35(1):54一6
[10]彭虎军;高中生自我和谐与应对方式及其相互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11): 972 -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