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社会思潮在高校的传播特点及引领机制研究

2015-05-30万舒全

大学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传播特点

万舒全

[摘 要]引领当代社会思潮的发展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时代社会思潮的传播呈现出了范围广、速度快、形式多变等特点。需要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共同努力,建立三位一体的社会思潮引领机制。

[关键词]当代社会思潮 传播特点 引领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5-0009-03

对高校社会思潮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焦点话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以来,学界一致认为引领当代社会思潮的发展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不同的时代,社会思潮会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信息化时代,社会思潮在高校更是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传播的新特点,有必要对信息化时代社会思潮在高校的传播特点进行深入地研究,探索引领新时期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一、引领高校社会思潮发展的重要意义

社会思潮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它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以相应的意识形态为理论核心,并与某种社会心理发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作用。[1]社会思潮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反映特定群体的利益诉求的思想主张。社会思潮在本质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表达的是人的心理诉求。当有共同的心理诉求的人接触到相应的社会思潮时极易产生情感共鸣,成为社会思潮新的传播主体。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思潮在高校的传播既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但同时也会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思想困惑。在高校传播的社会思潮既有积极的、上进的、反映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同时也有消极的、倒退的、不利于我国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社会思潮。因此,引领高校社会思潮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我们应通过马克思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各种社会思潮在高校的传播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效果,特别是对于思想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各种社会思潮的出现更是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思想困惑。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领高校社会思潮的发展,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明确马克思主义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关系。从而使大学生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主导地位。

(二)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扎实的政治素质,需要胸怀社会的责任意识,需要报效民族的爱国情感,需要遵纪守法的规则素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步伐,尤其像新自由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的广泛传播给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一定的混乱。信息化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在高校的传播,带来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2]高校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积极引领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这对帮助大学生建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能为大学生成为社会建设的栋梁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二、当代社会思潮的传播特点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特别是对新事物、新思想充满好奇和渴望的大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交流方式,成为大学生认知世界的有效中介。各种社会思潮借助于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在高校广泛传播,由于传播载体的变化,信息技术时代高校社会思潮的传播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一)传播范围广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社会思潮有了更多的传播载体,互联网、即时沟通工具的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角落。通过网络新闻信息的浏览,大学生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通过MSN、QQ、微博、微信等沟通工具的使用,大学生进行着信息的传递与情感的交流,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大学生尝试着新的知识领域的探索。可以说,没有网络的大学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在大学生的每一个空间都可以看到信息技术的身影,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学生从早到晚都处于信息技术所创设的网络环境中。各种社会思潮借助先进的网络载体广泛传播,通过文字、图片、影视媒体等形式在大学生之间渗透,使大学生陷于各种社会思潮的包围之中。

(二)传播速度快

信息技术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信息快速传递的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信息的即时到达使时空的概念有了新的内涵。社会思潮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更是表现出了速度快的特点。大学生与先进的网络技术是天然的同盟者,大学生能熟练地运用网络技术获取各种信息。一种思潮在网络空间出现后很快就会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大学生再运用各种传播载体将这种思潮传播出去,在大学生中形成较明显的舆论环境,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话题。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迅速的特点使各种社会思潮在高校得到快速传播。各种社会思潮可以很快找到支持群体,缩了从思想到实践的时间过程。

(三)传播形式多变

网络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使人们生活在信息社会之中。人们通过网络新闻、网络课程、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聊天交友工具、网络社区、网络购物平台等形式,每天都在接触大量的信息。这样忙于应对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的情况逐渐让人们失去了思考能力,成为一个信息的接收器而不是一个信息的加工者。各种社会思潮以多样的网络技术为传播载体,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使大学生在这种多变的形式下很难辨认,逐渐地大学生成为各种社会思潮的新的传播载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社会思潮的传播进入集声音、文字、图像于一体的时代”。[3]网络技术的新颖、多变使得各种社会思潮也在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形象,以新奇的方式吸引着大学生的关注,影响着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建构与发展。

三、三位一体的引领机制

针对信息化时代社会思潮在高校的传播特点,需要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共同努力,建立三位一体的社会思潮引领机制。

(一)强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渠道,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让大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问题,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与理论思想水平。引领高校社会思潮的发展,必须要不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介绍,分析这些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的来源和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思潮的本质,帮助学生更好地鉴别社会思潮,提高学生的判断力与选择能力。“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专题讨论、辩论赛、知识竞赛等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逐渐把问题引向深入,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索和辨析某一社会思潮的利与弊。在课堂上,教师更重要的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讲深讲透,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多采取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使大学生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价值观,从而增强抵制各种社会思潮不良影响的能力。

(二)发挥校园文化的熏染功能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不论是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还是校园的精神文化都承载着人类的文明,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些文化形式又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引领高校社会思潮的发展,要努力发挥校园文化的熏染功能,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让大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拼搏进取的发展精神、报效祖国的责任意识、敢为人先的创新情感。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关注物质文化的象征意义,比如在校园中树立一些伟大人物的塑像、积极醒目的标语、富有生命力的书画作品等。在校园里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活动,通过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社团活动让学生找到展现自己才华的平台,锻炼学生的能力与意志品质。在校园文化长期的侵染下使学生逐渐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培养起对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免疫力。

(三)增强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环节,是学生具体感知社会、与思想理论产生共鸣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与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领高校社会思潮的发展要增强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加深对社会的理解,看到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感受中国人追求民族复兴的奋斗历程,明确当前我国所要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实践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参观访问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著名的企事业单位等形式加强大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感知,也可以通过社区义务公益活动让大学生在亲身参与社会劳动的过程中认识社会,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化,深刻体会先烈们改造社会、追求理想的艰辛历程,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社会的责任感,从而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产生共鸣,自觉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不良影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 参 考 文 献 ]

[1] 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在高校生成和发展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

[2] 朱四倍.论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在高校传播的特点和对策[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3] 卜建华.社会思潮的传播特点与当代青年的信仰教育问题[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9).

[4] 孙海涛.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传播特点
网络自制节目传播特点对传统电视节目发展的启示
微信的传播特点
弹幕视频的传播与发展探究
全媒体视角下的弹幕传播
重大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的响应表现
多屏环境下体育节目的传播特点及改革策略
自媒体传播特点以及优劣势分析
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传播的新特点
新媒体背景下的影视传播途径及传播特点分析
微电影在课堂外英语自主学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