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5-05-30卢倩张淑莉任凤娟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衔接培养模式

卢倩 张淑莉 任凤娟

摘 要:近年来,国内大力推进和摸索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有所成就,对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有助于优化中高职教育体系,按需培养人才,促进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校企合作使中职教育办学的一大特色,但目前国内中职院校衔接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存在着合作层次深度和广度不高、思想观念陈旧、缺乏教育政策扶植和合作规范等问题,需要科学制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衔接教育课程体系,端正思想、建设实训基地,打造良好的政策法规制度环境。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培养模式

一、国内外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比较与分析

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中高职衔接模式运行时间教长,相对来说模式更成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国家确认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应文凭等级的对口衔接模式;另外一种是通过课程或大纲直接衔接的模式。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双元制”,即学生进行低层次职业教育后,通过螺旋式上升的学制体系衔接和课程进行阶梯式职业课程学习,进而实现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此模式特别注重学习的职业实践能力,经过此模式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既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再教育,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深造机会的同时,又完善了中高职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很强的培养目标和灵活性。另一种采用课程体系衔接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比较著名的是美国,美国通过制定统一的中高职衔接的教学大纲,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中后技术准备教育紧密连接在一起。采用法规规定实施中学后技术准备教育,如《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法案》就规定中高职院校应通过校际间合作方式来制定和实施各层次专业和专业相近的统一的教学计划。日本进行中高职研究较早,其已拥有一套相对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日本通过推荐考试等手段选拔人才进入各对应的学历层次的职业专门院校,并研究开发出相对应高中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对应教学内容的教学计划。相较于西方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日本更注重终身教育的传统,职业大学在招收新生时往往注重学生在中职阶段取得的职业资格,而高中专科学校开展的教学活动旨在习得更高层次的技术和取得职业资格,总体来说,日本的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更谋求两者间的协调。自19世纪末,澳大利亚政府积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模式,并不断发展和改进,1995年1月启动了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AQF) ,于2000年在澳大利亚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该框架协议,内容包括主要进行学历教育的普通高中教育证书(10-12年级)和普通资格证书,普通证书包含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格证书、四级证书和两种文凭与三种学位资格,其中主要进行学位教育的大学和主要提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TAFE学院在内容上有明显的衔接,互补性明显。该资格框架每一级对应不同的证书,确立了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学分认证和证书认证不同的衔接制度。澳大利亚更通过国家层面组织开发培训包的方式将全国中高职课程进行衔接,通过培训包,澳大利亚将国家能力培训和评估标准、国家资格和认定结合起来,通过各级内容衔接,各层资格相互承认,推动了教育模式的改进和发展。

近年来,国内大力推进和摸索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有所成就,主要有以下两类:一类是两段式结构,在这一类中,中高职院校根据各自的学制年限推进学制教育,如劳动技工学校的二年制教育,职业高中的三年制教育,高职学院的二年或三年制教育。第二类是一体化结构类型,是有目的地将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密切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结构及衔接模式进行全盘控制和调配,以求共同发展。此类型通过各区域具体的教育政策和措施建立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使中职毕业生在接受高职教育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声誉,同时也优化了毕业院校一流教育的声誉。但是,由于现阶段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升学考试这一手段择优招生,我国在中高职教育制度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中高职教育起步晚,地方差异性大,办学规模小,招生渠道狭窄,招生制度粗放,学历认证衔接不畅,职业技能培训少,培训目标不明确,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与中高职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目标不能衔接。

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优化中高职教育体系

通过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从中高职衔接的角度,来研讨中高职院校怎样制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提升中高职教育,解决中高职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薄弱造成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接错位的问题,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使毕业生成为招生对象使之升入中高职职业院校学习,提高中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优化中高职教育资源,提高中高职院校办学效益。

(二)按需求培养人才

中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其跟普通院校相比,在教学对象、方法、管理上有很大差异性,中高职教育应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按职业能力要求设计、统筹安排并实施相应的课程计划。

(三)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行为,通过鼓励企业参与学校职业教育过程,形成互动、双赢的合作机制,推动学生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

(一)合作理念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国家对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科学定位,进入新世纪以来,各中高职院校纷纷响应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依靠企业发展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需求,建立校企合作、工学互动的培养制度。

(二)专业建设

中高职院校从区域市场需求、企业利润需求出发,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才定位、与企业价值、产业需求相融合,设置反映专业特色、满足企业攻关方向、信息和服务需求的课程,合作建设互利共赢的专业体系。

(三)人才培养

学校和企业合作不仅是一种办学模式,更是一种教育模式,在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衔接上占据重要角色,以校企融合办学为平台,以教学改革为手段,以课程建设为根本,真正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四、中高职院校衔接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层次深度和广度不高

实现校企合作衔接教育,企业的参与程度至关重要,企业的优势是自身的平台和资源,在校企合作中,应提高意识,自觉主动地参与校企合作,在合作中要推进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鼓励企业的能工巧匠和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参与到学校实践课程和课程设计中去,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评价体系的建立,实现校企合作互赢,统一利益价值。

(二)思想观念陈旧

受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束缚,社会对于校企培养模式缺乏理解和重视,思想观念陈旧,这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

(三)缺乏有效政策扶植和合作规范

由于我国中高职衔接教育培养人才模式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总体来说相应的政策法规不够明确,合作规范不够严谨。现阶段校企双方在合作上自发组织多,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指定相应的机构单位负责推进两者间的合作,这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我国中高职衔接教育培养人才模式的推进。

(四)合作模式中校企双方利益矛盾突出

学校和企业追求的利益不同,中高职教育作为一种公益、非盈利性的教育活动,它追求的利益是社会价值最大化,而企业则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使双方在经营人才培养的方法、方式和培养目标上表现出显著差异,这主要是因为教育投入产出周期长,而企业对利益的获取使得它喜欢利益实现快、实现周期短。

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对策分析

(一)科学制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培养成功的关键在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特别地,从企业的角度来讲,要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做好企业自身和相关行业的调研与分析,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二)设计衔接教育课程体系

中高职院校基于企业需求和专业设置和规划,本着反映专业特色、提高教学效益和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原则,设计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课程与实践合理搭配,促进学生发展个性化、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计划制订规范化、标准化的培养计划。保证专业课程明确学生职业发展方向,课程目标明确,课程设置能兼顾理论和实践模块、能够适应订单式培养,贴近市场需求。

(三)端正思想,建设实训基地

加深对校企合作意义的思想认识,理念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前提,中高职院校要有为社会培养人才和提高学校市场生存能力的意识,能充分正视校企合作培养在人才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定位;企业要从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出发,正视职业教育对其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双方共同推动校企合作发展,做好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完善实训基地。

(四)打造良好的政策法规制度环境

中高职院校在与对口企业合作中,是否实现长期合作,与校企双方在合作中涉及到的法律法规息息相关,同时,对应的政策法规还能有效保证双方利益, 如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计划、校企合作办学和开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办法对应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体系等是完成校企合作衔接人才教育培养,完成生产和教学活动对接的有效手段。

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一)研究理论支撑力度不够

课题研究离不开理论支撑,不管是对研究问题的说明分析还是研究方法、过程、手段、具体操作,都需要与理论相结合,在研究中发现一些问题:如研究中没有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使得研究报告中一些论据论证力度不够,相关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理论陈旧,国外的一些理论跟国内的情况差异性大,不能拿来支撑课题。

(二)研究中总结不及时

成功的研究离不开实践和总结,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实践调研中成果的保存,这导致了一些资料总结写得不够完善,进而导致后期的研究报告不能得到价值全面的信息。

猜你喜欢

衔接培养模式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