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主导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2015-05-30万笑雪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政府主导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南京云锦传统工艺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在对云锦手工技艺的传承和保护中,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政府力量的主导下,云锦手工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逐步远离了濒临消亡的境地,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然而,对于云锦手工技艺的保护并不能完全依赖于政府,还需要社会、民间力量的支持,市场的合理作用才能让云锦手工技艺根植于社会大众、保持鲜活的文化艺术价值,同时也要避免过度市场化而导致其异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云锦;政府主导;民间与市场

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逐渐加大、保护程度的逐步深入,我国在保护非遗方面已经卓有成效。但目前仍然有一些非遗处于濒临灭绝之地,所以政府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仍是非常必要的。从政府对南京云锦手工技艺的传承和保护中,我们可以窥探出政府在保护中的主导地位及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只有通过不断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才能够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薪火相传,从而营造我国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一、云锦手工技艺的独特风貌

南京云锦手工传统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面貌,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云锦传统手工技艺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其精美的样式具有极强的审美鉴赏价值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南京云锦拥有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审美性,是民族传统工艺的珍贵遗产之一。首先,云锦拥有独特的工艺,用老式的提花木机织造,并且这种工艺是无法用机器取代的,织造过程要求精益求精,具有深厚的底蕴。其次,云锦有很多纹样,富丽堂皇而不缺变化,其纹样不仅能够反映出高超的技术,还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底蕴。云锦不同的纹样表现了不同的阶级,表现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和风俗气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体现了美好的人生愿望和精神指向,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南京云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它标志着中国丝绸的最高技艺,鼎盛时期有近30万人以此和相关的产业为生,是当时南京最大的手工产业。从晚清起,由于外来侵略、历史变迁等原因,南京云锦开始衰落。到解放初期,云锦曾一度遭遇了“人亡艺绝”的困境。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南京云锦研究所,该所做了大量细致而艰苦的整理研究工作,南京云锦恢复了生机。通过来自各界不遗余力的保护,南京云锦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并逐渐复苏,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此,独特的处理手法和精湛的技艺让云锦手工艺技艺一直保留了下来,对于云锦手工技艺的保护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政府在保护云锦手工技艺中,采取了多种方式来对云锦进行保护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政府主导下云锦工艺的发展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政府为主导是一条比较科学的保护路径,它能够有效且迅速地挽救一些濒临灭亡的传统技艺和文化。就云锦工艺的传承和保护而言,政府已采取了很多相关政策措施来让这一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发展,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政府出资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以一种稳定、可靠的方式来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云锦博物馆的建造和开放起到了很好的集体研究和文化宣传作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其进行严格保存。它很好地展现了云锦的富贵华美,表现了古代帝王奢华的生活,以及中华民族在变迁中的文化传承。在云锦博物馆内有云锦产品的售卖区和各种织机模型,以及云锦工艺的现场实体展示。同时,南京云锦还应邀到美国、比利时等国家进行展览和表演,都取得了较为不错的反响。这些云锦的推广活动更能让世界认识到云锦工艺,使其向更好的方向迈进。

其次,政府也十分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试图让非遗得以真正的传承和发展下去。南京云锦研究所的成立就是更进一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云锦研究所建立了实验工厂让云锦工艺得以复活。云锦研究所在保藏云锦的实物资料、仿制云锦生产机具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它的存在更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云锦保护工艺的发展。政府组织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等专业人士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来,不仅仅停留在保护的表层上,而是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和研究,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并且,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法律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南京云锦为例,南京云锦手工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在2002年颁发了《市政府关于保护南京云锦的决定》,它使南京云锦从此走上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在2004年,南京云锦因其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被列入我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随着南京云锦申遗成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 “世界云锦日”的出现,加强了人们的保护意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法律政策的出台或是针对某一非遗项目的法律政策的颁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发现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不仅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广和深入,而且对民族文化的延续、文化多样性的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三、政府在云锦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让很多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继续生存和发展,但非遗的保护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当前的传承保护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有待解决。

首先,政府对于非遗的保护应延伸到人们的生活中去,让更多的人主动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中来,而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还不强,所以非遗的保护仍显得不够彻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性使得其在时代的发展中得以传承,也正是群体社会的广泛参与才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生存的土壤。而真正了解云锦的人并不是很多,很多人也只是停留在认识的表层,还没有形成一个全民保护的意识。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更贴近民众的方式来进行云锦的宣传活动,更好地与大众进行互动,让云锦能够在社会中真正得以流传。

其次,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仍然不够重视,活态传承的成效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一种活态的文化形式存在的,这种存在方式必须要依赖于人们能动的口传心授。而云锦传统工艺目前仍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尽管云锦研究所通过招收学生来延续这门手工技艺,但是情况不容乐观。由于古老的艺术文化形式与现代生活相脱轨,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这样的手工技艺,所以培养出有内涵有文化的手艺人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同时,这种传统手工艺术是需要代代相传的,不仅在技术上要达到一定的高度,也要能够与当下的生活相联系,反映出一定的时代感和民族感,这使得云锦工艺的传承更加困难。

再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缺乏体系完备、行之有效的法律保护依据,而法律制度的完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但其在具体实施的细节方面仍存在不足,没法更深入细致地规范到各个方面。同时,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地域性特点,针对这种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实施不同条款,地方性法规根据国家法律的要求与之配合并贯彻落实,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政府强有力的主导可以让传统文化灭绝的悲剧不再重演,但想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它的多元化、民族性等鲜明特色,仅凭政府的一己之力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协作才能真正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放异彩。

四、政府与民间力量、市场的协同作用

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对那些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拯救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社会民间力量、市场等其他因素对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也起着一定作用,只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到群众的生活中去,才能够真正得以传承和发展。

社会民间力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不容忽视,非遗根植于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发挥民间自觉的力量,才能够真正让非遗文化延续下去。虽然南京云锦博物馆对于云锦手工艺的保护已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民间自发形成的民营性质的博物馆仍十分缺乏,政府也应当对这些自发想要保护、研究云锦手工艺的人给予政策优惠和保障措施,让云锦手工技艺的保护不仅停留在政府层面,政府与民间力量的集结才能让非遗保护取得更大的成效。各方力量的结合才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促进非遗事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市场也是延伸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可以对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非遗进行科学适度的开发。以南京云锦手工技艺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云锦在政府的保护下已经开始复苏并走向市场。一些出售云锦的企业开始兴起,也逐步创立了云锦的相关品牌,这可以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云锦悠久的文化。这是市场活力的一种表现,也弘扬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附着于这些文化产品之上的民族精神。当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市场相结合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科学合理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避免对非遗进行过度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保护和发展的道路上,不断传承自身的技术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丰富了我国民族传统和文化的多样性。当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上还需要社会民间、市场等各方力量的支持,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价值体系等多维度保护架构。

参考文献:

[1]张宁.偷得一片云 机杼夺天工——南京云锦传承发展观察[J].群众,2013,(05):55-56.

[2]宋庆彬.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从南京云锦说开去[J].剧影月报,2008,(02):161-162.

[3]周志勇.论政府主导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D].长沙:湖南大学,2007.

[4]易存国.中国艺术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万笑雪,南京艺术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管理。

猜你喜欢

政府主导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现代农业发展实践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