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患病,照料者需心理减压
2015-05-30马志国
马志国
有句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为照顾久病的家人,整宿不能安眠,长期的疲惫和精神衰弱,照顾者们,更需要被关注。
马老师:
你好!
母亲得了重病,照顾的重担落到了我身上。我身为小女儿,刚刚退休,自然比哥哥姐姐“年富力强”,孝敬父母责无旁贷。
可母亲的脾气越来越暴躁,经常批评我,甚至当着我的面,抱怨给其他亲友听:“笨手笨脚,连饭都喂不好。”哥哥姐姐每周蜻蜓点水般的看望一次,同时还带来很多指责:“你煮的菜色要有变化嘛,爸妈都吃腻了,难怪他们没胃口。”“爸最近气色不好,我熬了鸡汤来,你也要常给他进补。”他们不在病榻前伺候,却好像他们才是最会照顾,又最孝顺的子女。我做得再努力,一样落埋怨。我最近常常感到焦虑、烦躁,晚上睡觉时还会惊醒,并出现心跳加速、心悸等症状,接着就是彻夜的失眠。
苦恼的晓琳
晓琳:
你好!
一般人认为照料者只是整天陪伴病人,又没有多少事情要做,怎么会有那么大压力?其实这个观念是大错特错的。有相关的研究指出,长期照顾病人,照料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会相对较低,患有心理疾病的概率也会增加。而我们常常习惯只关注患者的情况,其实,照料者也需要家人给予更多的关注。
照料者面对四重心理压力
照料者常常承受意想不到的压力。首先是缺少休息,一年365天,常常没有一天能睡到自然醒。有时病人一个晚上会起夜好几次,有时病人整晚闹情绪,有时病人病情危急不稳定……这些突发状况经常发生,照料者自然无法放松入睡。
其二是缺少自己的爱好。通常人们从压力中放松的最佳方法就是适时转移注意力。你退休以后,本可以和老友聊天出游散心,偶尔出去兼职打工获取成就感,或是参加晨间运动舒展自己的身心。但是成为一位全职的照料者后,这些活动对你而言都是奢侈的事情。
其三是角色的转变。很多人在家人生病时会经历人生角色的重大改变,譬如一位女儿要转变成照顾妈妈的“母亲”,一位妻子转变成当家庭的“顶梁柱”,这些角色转变本来就会带来很大心理压力。
就算克服了新角色带来的新任务,照料者还要常常面对病人的抱怨、诉苦、林林总总的负面想法……照料者不是情感专家却要默默承受这些,就不难理解有些照料者得了抑郁症。
了解病情,能减少内疚感
像你一样因为照顾患病的亲人而产生心理问题的人不在少数。对于照料者来说,他们会希望亲人在自己的照顾下变得越来越好。若情况相反,不少照料者就会产生内疚感,并加以自责,会出现如:“为什么我这么尽心照顾,但他还是不好呢”的想法。若这些自责、内疚的心理得不到及时的缓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并伴发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种种问题。
因此,对于照料者来说,减少内心的自责和内疚感是很重要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对患者的病情有所了解,并适当掌握一些针对疾病的护理办法。对于一些目前来说医学还不能完全治愈的疾病,如老年痴呆,若患者的病情渐渐加重,要认识到这是疾病的一个发展过程,并不是自己照顾不佳所造成的,照料者无需感到自责和内疚。
无私奉献也要忙里偷闲
你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心态,是不是因为亲人患病就时刻强迫自己不可以轻松片刻?你是不是有以下想法:“亲人正在生病、受苦受难,我怎能若无其事地生活,我没资格放松休息。而且照顾妈妈的时间都不够了,哪有时间照顾自己。家人里没有人愿意帮忙,家丑不可外扬,所以我更要一肩扛起所有的事!”
你这种想法会让整个家庭气氛变得很紧张,兄弟姐妹善意的提醒,在你心中却不中听。如果你有这些不正确的观念,更应该立刻放自己一马,让自己喘口气。
照料者首先要意识到照顾有慢病的患者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因此要懂得依靠身边的亲人,不要事事都包办。很多时候,有些照料者对于别人替换自己照顾患病的亲人不放心,总是感觉别人没有像自己那样尽心尽力地照顾,于是更加担心和焦虑了。我认为,照料者应该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不能一味地无私奉献。要明白,只有自己健康,才能更好地照顾亲人。因此,要学会放松自己,给自己悠闲的时间,休息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你是否真的卸下心头的重担,舒缓身心的压力,有利于排除焦虑感。
此外,照料者除了在日常中对患者照顾外,更需要和患者进行沟通。但很多时候,一些慢性疾病会影响患者的正常思考,如患有中度以上的老年痴呆,照料者与他们沟通就会比较困难。这时更需要的是包容,要明白患者的“无理取闹”是因为病情所致,并不是患者不愿意进行沟通。
同时,家庭成员应该给照料者同样的关心,常常表扬照料者,为照料者加油打气,每周至少给照料者“放假”一天。不要把照料者所有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全家人要把照顾病人当做一份正式的工作去了解和尊重。
作者系心理咨询师
(责编: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