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意图是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2015-05-30王长丽
王长丽
内容摘要:笔者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多年,我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多思考设计意图,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尤其是新课标理念真正融入教学实践。
关键词:设计意图 理论 实践
笔者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经常深入各乡镇中小学校课堂听课并组织评课研讨活动,发现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师,大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是不能把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尤其是在针对一节课进行评课时,往往说不上几句就词穷了,只知其然但不能说出所以然。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一线教师大多只顾埋头教学,缺乏理论的学习与思考,心中没有理论的积淀与支撑,自然不能挖掘课堂现象背后的东西。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多思考设计意图,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尤其是新课标理念真正融入教学实践。
在苏教版八年级《敬业与乐业》的教学设计中,第二课时教师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通过演讲、背诵,积累本文经典语句。2、通过争鸣环节,深入理解文章观点论点。3、认识到努力学习、专心做事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做事观、价值观。围绕这三个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共鸣”“演讲”“争鸣”与“拓展延伸”四个板块。第一、二板块重点解决第一个教学目标,第三板块重点解决第二个教学目标,第四板块重点解决第三个教学目标。
一.“共鸣”板块重积累
在“共鸣”板块中,教师做了如下设计:
梁启超这篇文章几乎每一句都是警句,请找出一句你觉得特别有感触的话,圈出来,然后大声地朗读出来,试着背诵,一句即可。
教师在课件中出示了15个句子,要求学生勾画背诵至少三句,并在教法中建议采用多种朗读方式。
设计意图:大量的名言警句是这篇课文的文本优势。《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学生就算是什么也不做,就把这些语言材料背记下来,也是了不起的。所以,《敬业与乐业》可以定位为积淀型文本。这种文本的处理的特征在于:难文易上。不着力于鉴赏,更不着力于分析,而着力于积累,在积累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演讲”板块重对话
在“演讲”板块中,教师做了如下设计:
如果你是梁启超,你正站在演讲台上……请各自选择文中部分内容,设计现场演讲。语气、神态、动作都要恰当,每人讲一分钟。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本环节的设计中,让学生扮演作者梁启超,无形中完成了学生与文本、编者的对话。这样,既让学生完成了教学目标一,同时,在演讲中,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三.“争鸣”板块重质疑
在“争鸣”板块中,教师做了如下设计:
“梁氏”的观点,你是不是都同意?有没有不同意的?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到“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这个环节,让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既尊重了他们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拓展”板块重生活
在“拓展延伸”板块中,教师首先出示了野田圣子的相关资料:野田圣子是日本现内阁最年轻的、也是惟一的女性大臣—邮政大臣。她的工作经历是从负责清洁厕所开始的。在训练课程的最后一天,当她清洁马桶之后,毅然喝下了一杯厕所水,这次经历成为她日后做人、处事的精神力量的源泉。
然后教师让学生思考交流:
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你能从身边也发现这样的人吗?(请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你是敬业乐业的人吗?请与大家分享一个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小故事。
设计意图:选取野田圣子的故事,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观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也为本环节的思考交流任务提供了参考。语文教学既重视“文”的学习,又要重视“人”的培养,思考交流题,学生能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可以认识到努力学习、专心做事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做事观、价值观,体现了对“人”的培养。
设计意图是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多想想为什么这样设计,找到理论依据,探究“然”背后的“所以然”, 长期坚持,定会让自己的教学提高一个层次。当我们多读书,勤思考,在实践中探索,把探索的经验上升为理论,然后再让理论指导实践,如此循环,定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丰收。
(作者单位:河南滑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