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化设问之“石”,攻课堂激趣之“玉”
2015-05-30何舟娜
何舟娜
【摘 要】明确、适宜、巧妙的设问是引发思维的导火索,是文本对话得以展开和深入的基点,是教师教学素养和教学机智的体现,也是课堂动态生成的关键点。因此精心设计并优化课堂提问,能以一当十,甚至一“石”激起千层浪。本文试从导语激趣、主问题激趣等方面具体阐述如何优化设问,使课堂充满激趣和乐学气氛。
【关键词】设问;激趣;主问题;文眼;活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确实,同样的文本,相似的学生,有的教师课上得干干巴巴,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有的教师却能上得水生风起,预设和生成水乳交融,这是为什么?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成功设问带来的成功激趣。在语文教学中,问题设得实,设得巧,不仅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而且能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走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与学生产生共鸣。因此教师要善于优化设问,以其之“石”,攻课堂激趣之“玉”。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赘述如下。
一、因材施问,以学定教——激趣原则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设疑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去思考“山重水复”,去寻求“柳暗花明”。对于学生而言,课堂中有效设疑能激起他们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那么课堂中该如何优化设问,才更科学更有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到“因材施问,以学定教”,根据以上原则再具体展开问题激趣:
第一:明确性
问题的指向倘若不明确,模棱两可,学生听后如坠云雾。例如上完一篇新课文,有的老师喜欢问:“同学们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可是这到底是让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还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抑或是文章的写作手法呢?总之摸不着头脑。还有些老师很喜欢问诸如“好不好?”、“对不对?”、“能不能?”此类的伪问题,看似课堂热闹,其实毫无思考价值,不仅无助于思维训练,还浅尝辄止。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指向明确,直奔主题,不蔓不枝,干脆利落。例如在教授《夏感》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抛问:一般夏天时绿色的或深绿色的,作者为什么用金黄色来形容夏天呢?
第二:层次性
问题的设计如果太过空乏,而且难度颇大,又缺乏层次梯度的话,是很容易挫伤学习积极性,更不要说开启学生的思维了。比如有位老师在上公开课《旅鼠之谜》时,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科学小品文和说明文有什么不同?表现在哪里?”结果出现冷场。其实这是一个难题,并非三言两语就能回答,学生当然茫茫然不知“所以然”,最后只好老师自问自答。所以有效设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层次分明。尤其是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差异性,精心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以旧导新,从易到难的小问题,层层深入,使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逐步突破重点难点,把握要领,并在解答过程中享受到获取新知识新本领的乐趣。
第三:启发性
启发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能够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教师要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导他们质疑解惑,多方启发,必能使其对文本更加深刻理解。例如在教《羚羊木雕》一课时,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对奶奶的话“算了吧,这样多不好”这一句理解模糊,奶奶到底是对谁说出这句话的?于是顺势启发:“这样”指代什么?是指“我流泪”?还是指“爸妈逼我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引导学生把这句话放回到原文中,联系上下文反复体会,最终使他们明白奶奶这句话应该是对爸妈说的,深刻理解了文本。
二、未拨成曲,抛砖引玉——“导语”激趣
有效教学应从有效导入开始。《语文教育心理学》中提到:“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这很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特征的,因为教学活动开始之际,学生普遍存在着希望上好课的动力准备,心理学称此现象为“心向”。虽然它占时不长,但往往能“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因此教师要善于导语设问,在第一时间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开端。
当然了,课文的导入因文而异,教师可在把握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做到“新”、“趣”合一。“新”就是要创新意,要独巨匠心、别具一格,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趣”就是有趣味性,有愉悦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笔者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先在黑板上直接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笔者故意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敲门砖”的抛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本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为什么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的人生哲理。如此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本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
三、窥斑见豹,拨云见月——“主问题”激趣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在语文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可。教学中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提问设计,称之为“主问题”设计。成功的主问题设计,能“四两拨千斤”,以“一斑”而引出“全豹”。这里的“一斑”可以看作是整堂课的精华,是最具营养,最有嚼头的,只有当教师充分解读文本,才能设计出符合文本精神内核的“主问题”,才能真正使课堂丰盈而灵动。
1.“文眼”激趣
“文眼”即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灵魂的体现。针对文眼可以设计出精准、高质的“主问题”,实现课堂的乐学和激趣。许多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眼,甚至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提问时切不可忽视。例如有位教师在教课外小说《窗》(泰格特)时别出心裁,她事先去掉题目进行教学,然后提问:大家认为加什么题目比较好呢?“窗”仅仅指病室里的窗吗?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学生兴致勃勃,通过阅读圈画文章,真正走进文本,理解了“心灵之窗”涵义。
2.“品句”激趣
品句,即侧重于文章语句的品味与分析,能“撮其精华,得其精骨。”教师抓住关键词语或者中心句进行研读,等于抓住了学习课文的金钥匙,不啻于拨云见月,使课堂教学轻装上阵。如《马说》这篇文章,语言有些艰涩,教师不如要求学生根据“勇毅”、“驯良”、“被奴役”与“美质”、“美德”、“美貌”关键词,在课文中找出相应句子划出来并大声朗读。如此将有助于简化教学头绪,很快就能分组展开对家马和野马的比较,形成双向立体式交流的课堂教学结构。
3.“曲问”激趣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如果教师平铺直叙地提问,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所以我们可以“直题曲问”,化解教学难点,狠抓教学重点,螺旋深入,激活课堂。例如有位教师在《社戏》上课伊始就故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结尾作者说“——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戏好看吗?学生事先预习过了基本回答“戏并不好看”。她接着追问:这可不是矛盾吗?如果是“好戏”,那“好”在哪里?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出,顺势分析了景色美、人情美、故事美(即“好”的具体表现所在),轻松完成教学任务。
4.“问题流”激趣
有些文章篇幅较长,教学目标繁冗,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删繁就简,长文短教,最好是设计一个“问题流”,一环套一环一浪推一浪地问。有位教师在教授《孔乙己》一文时,设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分析、评价孔乙己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探究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最后他采用了包含三个子问题的“问题流”:
(1)小说最后一句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是否作者用错了?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
(2)孔乙己为什么会死?(从文中筛选重点语句,进行理解、归类,多角度分析他惨死的原因)
(3)你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是否同情?为什么?你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是否怨恨?为什么?
如此对文本的处理,就能化繁为简,条理清晰,去粗存精,犹如三秋之树,削尽细枝密叶,瘦劲秀挺,真是以少许胜多许。
四、节外生问,因势利导——“意外”激趣
由于青少年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奇思怪想,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让老师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既要巧妙设计,又要见机行事因势利导;既要有预定目标,又要注重课堂上临时生成的目标。有件事至今记忆犹深,那是几年前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当在讲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该句时,笔者心血来潮,顺口提了一句,“诗人在院落中散步,如同一条鱼。”岂料有个调皮学生马上跟上一句“老师,是条咸鱼”,全班开始窃笑。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能慌张,一定要保持一种非常平和冷静的心态,且面带微笑,靠教学机智去折服学生。记得当时是顺水推舟地反问:“闲鱼?你真棒!这个比喻确实蛮适合诗人当时的悠闲自在。”不仅从容化解了危机,而且藉此展开分析,让学生领略到诗人安闲自适的豁达胸襟,为教学的动态生成设计了其他“通道”。
五、引进生活,投问激浪——“活水”激趣
“语文即生活”,语文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课堂教学若仅仅停留在课堂内,往往有“纸上谈兵”之嫌。若将学生的兴趣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将生活语文化,则会大大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适当地把时代和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在长智力的同时养成习惯,从而体验情感教育,促进人格的全面完善。例如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一课中,在学生整体感知并明确致使仙湖消逝的罪魁祸首是人类后,笔者借鉴同行做法,提出两个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探讨:①如果你是公安人员,你抓住哪些证据判人类是罪魁祸首?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1-13节,概括罗布泊消逝的原因。②如果你是罗布泊的律师,你怎么给人类定罪?引导学生从文中搜集证据,具体感受今日罗布泊的荒凉景象,再配以感情朗读,既优化了课堂设问,又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总之,乐趣是语文课的生命,激趣性的问题设计则如海面上的灯塔,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创设思维的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文本,提高语文素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巧妙地运用各种激趣法,不断优化课堂设问,激发学生强烈而持久的学习乐趣,贯穿课堂始终,以驱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行孜孜不倦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4期.
[2]《课堂有效提问方法》.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年5月.
[3]《精心设计提问 激发学习兴趣》.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4]《怎样教得精彩》.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3月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