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隐喻及其存在的问题
2015-05-30尹蕊
尹蕊
内容摘要: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语法隐喻的提出背景及其定义界定的分析,指出了语法隐喻理论从提出到不断改进过程中,其理论体系内部存在的混乱与矛盾,对语法隐喻提出了质疑。
关键词:语法隐喻 问题 质疑
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要问题之一。隐喻本指词汇所涉及的词义或语义的引申。语法隐喻可以理解为隐喻从词汇领域向语法领域的延伸。语法隐喻更多的应该是语法系统内的一种运作过程,而不是词汇与世界的语义映现的关系了。系统功能语法确认了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从功能的视角,隐喻也可体现为这三个方面的隐喻,也就是说语法隐喻包括:概念语法隐喻、人际语法隐喻和语篇语法隐喻。从其意义表达来看,语法隐喻实际上还是意义的体现关系,是体现意义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一.语法隐喻
1.语法隐喻提出的背景
隐喻作为比较普遍的语言现象,一直为学者们关注。20世纪70年代,欧美学术思潮中出现了隐喻研究热。在隐喻研究热潮中,人们往往把隐喻归结为一种词汇现象,隐喻的讨论总离不开词汇的隐喻。韩礼德从语法的视角去研究隐喻,在《功能语法导论》(Halliday 1985)最后一章提出了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的概念,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来阐述对语言中的隐喻现象的探讨。韩礼德认为隐喻现象不仅仅发生在词汇层面,也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语法隐喻理论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两种形式。他认为语法隐喻是对传统修辞学意义上的隐喻研究的延伸和拓展,从语法层面来研究隐喻。这似乎是弥补了哲学层面及修辞学层面对隐喻研究的空白,开拓了隐喻研究从语义到词汇语法的研究途径。
20世纪90年代,语法隐喻理论得到了发展,从人类经验识解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来认识语法隐喻的作用。从青少年语言发育的角度证明语法隐喻存在于人的语言能力的高级发展阶段。
2.语法隐喻的定义
韩礼德在语法隐喻创立初期对语法隐喻采用了一个“从上往下”的视角。传统修辞学对隐喻的研究采用的是“从下往上”的视角,隐喻主要研究的是“这个词怎么用”,探讨词的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而韩礼德的“从上而下”的视角则是把词的特定隐喻义作为出发点来探讨“词义是如何表达的”,有什么样的表达形式。隐喻也就成为了“一种意义表达变体”。在韩礼德看来,隐喻变体实质上是词汇语法上的不同,而不仅仅是词汇上的差异。“语法隐喻的变化从本质上来看在于它的语法形式,尽管也常常蕴含某些词项的变化”(Halliday,1985)。
这一观点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分层(stratification)”、“体现(realization)”概念密切相关。按照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语言不再是包含能指与所指的符号系统。语言研究就是要去描写和发现各种社会情境中说话人情况不同而产生的语言变体,探究这些语言变体和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
因此,系统功能语言学把语言划分为三个层次:语义层、词汇语法层、音系层。三个层次之间是一种体现关系,对意义的选择体现于对形式的选择(胡壮麟,1990)。他认为,任何语义形式,在其语义层和词汇语法层之间的各种体现关系中,有与现实接近的一致式(Congruent form)和与现实偏离的隐喻式(the transferred/metaphorical form),隐喻是意义表达的变体。
一般意义上的隐喻指的是词汇意义上的转换,即“同一能指,不同所指”,而语法隐喻是意义表达手段的转变(transference)。能指与所指,形式和意义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一种形式可以表示一种以上的意义,一种意义也可由多种形式来体现。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隐喻现象不仅仅发生在词汇层面,也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在语言的隐喻化过程研究中,韩礼德采用“从上而下”的视角,是把词的特定隐喻义作为出发点来探讨“词义是如何表达的”,以及词义表达的变体。即在语言的隐喻化过程中,词的语法性状发生了变化,如动词化为名词,连词化为动词等等。语法隐喻研究的本质就是隐喻化的语法形式的变体。而语法隐可通过“一致性”和“非一致性”加以判断。
二.语法隐喻存在的问题
1.术语使用的不一致
在阐释语法隐喻现象时韩礼德所使用的术语前后不一致。在阐释语法隐喻产生机制时,交叉使用“转义”(transference)和“转换”(transformation)两个术语。术语没有保持同一,容易造成理论解释的混淆。韩礼德也意识到术语混用会造成混淆,并试图廓清其“转换”与乔姆斯基理论中“转换”这一术语的不同:“请注意这里所谓的转换与乔姆斯基初期语法理论中的‘转换是不同的,在乔姆斯基理论中,转换是纯粹形式性的句法操作,而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语法与语义之间的‘交互匹配(cros-coupling)”(Halliday 1996)。
韩礼德(1996)把语法隐喻用于科学语篇分析,他发现科学语篇大量的出现语法隐喻,并且是以名词化形式出现。其实,韩礼德所谓的名词化概念已经为转换生成语言学家所涉及。也就是语法隐喻的产生机制已被生成语言学家探讨,只是并为把这一语言现象归结为新的术语“语法隐喻”。也可以说,韩礼德的“语法隐喻”更新了语言机制表述的术语。
2.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有明显区分
韩礼德对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之间的区分显得相当有信心,并对这两者进行了理论上的区分。在隐喻意义阐释中,韩礼德采用了“自上而下”的研究视角,把词的特定隐喻义作为出发点来探讨“词义是如何表达的”,有什么样的表达形式,指出:“传统上该术语仅用于指词汇转换,并被阐释为‘同样的能指,不同的所指…但我要讨论的是语法转换;我对语法转换的解释是‘同样的所指,不同的能指”(Halliday 1996)。即语法隐喻探讨的是一个概念在词汇语法层不同的体现方式,即“同一所指,不同能指”。语法隐喻体现的是词汇语法和语义之间的一种一致关系和非一致关系。
“语法隐喻蕴含词汇转义”是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的重要观点之一。他在《功能语法导论》中就曾明确指出,语法隐喻也常常蕴涵词汇转义(Halliday 1985)。“隐喻中的变化发生在语法词汇层,而不仅仅在词汇层。……很多隐喻可在词汇表达式中找到,但经常有语法变化伴随其中。……在修辞转义中有强烈的语法成分;一旦我们承认这一点,就会发现还有语法隐喻存在,只不过语法隐喻中的变化主要发生在语法形式上,尽管这种变化也蕴涵一些词汇变化。”从表现形式上看,语法隐喻和词汇隐喻似乎是隐喻研究种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涉及隐喻研究的两个不同层面,相互之间很难有共同点。然而,恰恰从上面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法隐喻就其本质而言与词汇隐喻属于同一范畴。
隐喻是为了便于理解,将难懂的东西用隐喻的方法表达出来。隐喻所表达的是:A像B,但不是B。而语法隐喻表达的则为既是A又是B,也就是说一致式和隐喻式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并且韩礼德认为语法隐喻包含词汇隐喻,这就违反了逻辑上的同一律。而按照韩礼德的界定,语法隐喻与词汇隐喻的机制是截然不同的。
3.未能澄清何谓一致性
对于语法隐喻本身,韩礼德始终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由于没有明晰的界定,对于如何区分隐喻与非隐喻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区分标准。韩礼德只是提出以“一致式”为参照,他说:“任何一个语义组合在词汇语法层面上都有不同的体现方式——一种可以被称作‘一致式,另外一些发生了某种程度的转变,这些就是隐喻的表达。”此处的“隐喻”是一个相对松散的概念,即非一致式就是隐喻的。
语法隐可通过“一致性”和“非一致性”加以判断 “一致性”和“非一致性”是韩礼德理论中用于判断一个表达式是否是隐喻性的标尺,是解释语法隐喻的关键术语。但韩礼德并未对这两个关键术语进行明确的定义和界定。在《功能语法导论》中,韩礼德阐述了“一致性”:“我们都能识别出真正的一致式,这是经验识解的典型方式”。所谓典型的方式就是说话者能识别的措辞类型,需要依赖语言使用者根据自己的语言直觉来判断的。韩礼德自己也承认一致式与非一致式之间并没有非常明确的界限。
韩礼德不仅没有提供辨别“一致性”与“不一致性”语言形式的标准,甚至对术语的来源也没有赋予系统的理论阐释,是以一种随意的方式将它们引入其理论框架:“我们假定任何一个隐喻性的表达方式都有一个或多个‘字面的——用我们的术语毋宁说是‘一致性——的表达形式”(Halliday 1985:321)。后来,尽管韩礼德也认为有必要澄清这组术语,试图界定“一致性”概念:“让我首先回到一致性表达形式——请注意,一致性是指语义和语法层面在它们共同进化的起始阶段的相互关系”(朱永生,2000)。
三.结语
将语言看作一个多层次系统是系统功能语法的重要思想。采用层次的概念可以加深我们对语言本质的理解,因为语义层实际上就是语言系统对语境的体现。将语言的体现层次分为一致式和隐喻式是值得商榷的。语法隐喻系统本身也存在着术语使用不一致,系统内部混乱与矛盾。语法隐喻这种新的提法以及语法隐喻理论对整个隐喻研究的补充作用也值得商榷。
参考文献
[1]Halliday,2000,《功能语法导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胡壮麟,1990,韩礼德语言学的六个核心思想,《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3]胡壮麟,1996,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4]朱永生 严世清,2000,语法隐喻理论的理据和贡献,《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
[5]朱永生,2004,《功能语言学导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束定芳,2003,《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