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浇阅读教学之花,结作文教学之果

2015-05-30谭雪花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5年5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作文老师

谭雪花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张志公先生也说“语文课要从三方面入手: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教学,语言知识的教学和作文教学。这三个方面是密切相关的,不能有所偏废。”“结合阅读教学进行语言教学,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带有根本性的工作”。作文教学无本可依,我们可以依托阅读文本从写作角度解读文本;作文教学无序随意,我们可以依据系统的阅读教学进行一点系统性的作文技能教学;作文教学无趣无味,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经历从四个方面论述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一点写作教学。

“茅檐长扫净无苔”——激发兴趣

学生一写作文就叫苦连天主要是因为他们搜肠刮肚、抓耳挠腮也不知道写什么,更不知怎样写。如果教师告诉他们“可以写这些”“应这样去写”,他们当然会像学画画、临摹那样跃跃欲试,有了写作的冲动。但这种冲动的时效性是有限的,所以这时千万不能让学生浅尝辄止,而要乘胜追击,要及时抓住学生这种表达冲动,给予他们抒发的时间和空间。比如,在《土地的誓言》中有一个精彩的写景段落:“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当学生被作者炽热的感情和精彩的描写折服时,你是否可以让学生拿起笔在省略号处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角度续写几句呢?因为有了课堂上的品味,学生应比任何时候对描写这种表达方式都要有感觉,这时老师再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动手写,就能点燃了学生的写作激情,长期以往地加以训练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花木成畦手自栽”——触发感悟

也许有的人认为作文的外延是生活,怎么能将提高作文能力归根于作文课堂这一途径呢?的确,“缺乏生活积累”是学生作文的一大诟病。但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有限的,特别是在升学的压力下,他们不可能每天去游历名山大川、去体验火热的社会生活。再者,学生现有的生活素材并非不能写入作文。一花、一叶、一眸、一念,只要稍加点拨,就是一个好的作文题材。琦君的《春酒》文浅而意深,作者以“春酒”为载体编织了心中美好的故乡的情结。文中既有纯真的童趣又有美好的母性光辉还有淳朴的乡邻情感。而对于许多农村孩子来说,这些素材又是多么的熟悉呀!但他们往往会忽略这些题材。“身在异乡的我就经常像琦君这样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想起母亲的地瓜干……你们有这样的经历吗?”经老师的点拨,作品中一些闪光的细节一下子点亮了孩子的心,他们有的想起奶奶为自己做鸭血粉丝的身影,有的回忆起回乡祭祀时在家族内串门的快乐,还有的学生描绘自己在柿子树下等待果实成熟的馋相……一个个平凡的生活场景,在阅读教学的触发下变得蕴涵深情了,学生很快能完成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由于阅读教学时对文体细节的品味到位,很多不会写细节的同学,在作文练习中也有比较好的细节描写。

所以说,学生不是缺少写作的积累,而是缺少挖掘积累的体验。教材中的经典作品往往孕育着丰富的生活内容,阅读教学课堂里,如果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时,再让学生去体验自己的生活,这就能让学生找到阅读和写作的契合点。学习《背影》,我们不乏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像父亲买橘子一样深烙于脑海中的那个背影,有的学生可能会拾起记忆中爷爷探身为我摘柿子的佝偻的身影。学习《台阶》,或许会勾起有的学生对爸爸办工厂的忙碌与辛苦的回忆。与其空洞地教育学生到生活中去找素材还不如通过一篇又一篇作品,一个又一个细节去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引发联想,获得自己独特的感悟。

“一水护田将绿绕”——明确尺度

“作文永远得不了一百分,也不至于不及格。”这是很多学生对作文的一个看法。似乎学生写作花的时间多和花的时间少,花的心思多和花的心思少是一个样,有时认认真真写的一篇作文还没其他同学马马虎虎完成一篇作文的分数高。于是乎马虎草率,不严肃、不细心的写作态度就这样形成了。这其实就暴露了在作文这件事上,我们学生缺少衡量作文好坏尺度的问题。虽然在作文考评时我们有比较详细的作文分类标准,但这样的分类标准,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抽象空洞的。现实中就经常发生学生拿着自己的两篇作文而不知哪一篇作文更好的现象。

因为缺少评价尺度,学生写起作来就没有写作的方向和目标;因为缺少评价尺度,学生看不到自己的进步而丧失写作的兴趣。所以,我们要给学生一个衡量作文好坏的标尺,而我们阅读教学课堂其实是可以当任这一任务的。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精彩的写人散文,作者梁实秋先生抓住了老师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大学的一次精彩的演讲,对人物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再现了一个率真、博识、爱国的梁启超先生。一位老师在抓住课文中的细节品读完人物的形象后,问学生“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普通话不标准的老师,有没有一上课激动时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老师呢?”“如果有,请将他在课堂上令你最忘的那一幕描写出来,且要求不写出老师的真实姓名,看其他同学能否猜得出你写的是哪一位老师。”由于课堂内对梁启超语言、动作、形态进行了反复的品味,学生眼中的梁先生变得极具鲜明个性。这时学生对照自己以前笔下大众化、脸谱式的老师,就会很容易明白,用典型细节才能塑造典型人物的道理。所以学生笔下的老师就变得真实而灵动极富有个性了。

我们的课文或典雅厚重或灵动飘逸,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达技巧都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典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在引导学生了解其精妙之处后,适时切入学生的自我作文进行比较,学生就能明白差距,从而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

“两山排闼送青来”——启发方法

“中学的作文教学就应当着重指导学生解决怎么写的问题”。我们教材中的经典文章都聚集着作者独具匠心的写作技法。一位很有经验的老师在备课时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对课文进行写作技法的解析与运用,其目的是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只停留在“知其精妙”的层面上,更应该让自己“用得巧妙”。在此意义上讲,老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九上议论文阅读教学之前,我们教研组先选取几篇课外议论文热身,其中就有《谈骨气》。看一下我们老师是怎样处理这篇文章的论据问题的呢?在感知全文之后,教师问:“中国人有代表的事例很多,作者选取这几件事例有代表性吗?”“三个事例能否换成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布鲁诺冒死捍卫太阳中心说?”之后再推几组论据进行分析,直至让学生明白应围绕论点选取典型而全面的材料作论据。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比较课文中与史料中的“齐民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让学生体会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不同特点,最后给出一则关于刘胡兰的资料,让学生动手将之变成课文中的一个论据。这堂课很好地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由于有了前面的阅读鉴赏作基础,学生领悟了作品的内涵,把握了作者的情感,也就能较快理解作者运用的写作技法。学生不但知道“写什么”也知道了“怎样写”,如果老师在此时有恰当的点拨,也留些时间让学生消化,他们就能依葫芦画瓢了。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当学生能灵活运用各种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是不是也能让他们更深刻全面的理解作品的写作技法,对自身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有帮助呢?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就像一对孪生姐妹,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够实现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目标。我们的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多引导学生揣摩作者是怎样思维、怎样取材、怎样布局的……在读和写中架起一座桥梁,定能浇阅读教学之花,结作文教学之果。

【参考文献】

【1】张志公.语文教学论集【M】.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

【2】赵胜启.作文教学的无本可依和有本可依【J】.新课程研究·中学作文教学,2011(2)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作文老师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