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视角的高职高专教学改革实证研究
2015-05-30蔡庆丽等
蔡庆丽等
【摘 要】从能力素质理论出发,以广西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相关模型软件去研究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因子及各因子间的相互关联,为高职高专院校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就业能力结构 教育教学改革 就业能力培养 高职高专院校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08-03
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与其就业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随着我国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断凸显。为此,高等主管部门和高校加强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各高校普遍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以及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从整体上推动了高校职业辅导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但是,由于各高校职业辅导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由于就业能力薄弱而难以顺利就业。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面对汹涌而来的大学生就业潮和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如何改变和调整自身的教学模式,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是当前高职高专院校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从能力素质理论出发,以广西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相关模型软件去研究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因子及各因子间的相互关联,为高职高专院校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理论参考。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说明
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进行分析研究,是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本课题组通过发放问卷对南宁地区教育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卷456份,有效率90.12%。相关结果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首先,运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法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考察,以检验本研究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其次,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Promax斜交旋转,以便进行因子取舍。再次,采用多层回归分析的方法,检验就业能力对大学生就业结果的影响及影响程度。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因素分析
问卷调查中的内容共35项,通过因子分析,保留了22项(如表1)。
因子1主要为大学生对工作的胜任程度及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的描述,称为“职业能力”,因为企业的发展最需要的人才除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自学和自修,并能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工作实践中,时时不忘创新,以创新推动实践,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不断推出卓越的产品。因子2为大学生与人和谐相处及人脉开拓能力,称为“人脉关系”,只有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才能与企业内外有关人员合作无间、同心同德,最大限度实现团队目标。因子3表现为大学生道德品质及个人性格方面的特质,称为“个性品德”,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昌,如今许多企业都把“个性品德”列为人才标准的首位,因此,一个成熟的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考虑更多的往往是其道德品质方面的素质,尤其是诚信意识、奉献精神、责任感等。因子4主要为描述大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能力、价值观对未来职业目标及相关行业的定位和认知,称之为“职业认同”只有职业定位清晰,职业目标明确,认同企业文化,才能自觉地把自己融入到企业团队中,以企业文化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为企业尽职尽责。因子5主要描述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称为“专业素养”,这是企业对应聘者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以上5个因子提取前后的特征根及解释的方差见表2。由表2可知,斜交旋转前5个因子总共解释方差百分比为55.45%,可见5个因子能较好地代表调查表中的所有项目。
为了检验以上因子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继续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克伦巴赫α系数”的信度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就业能力及其各公共因子的克伦巴赫α系数基本都大于0.7,说明数据间具有较强的内部一致性(见表3)
从以上分析可知,大学生就业能力由5个内容构成,分别为专业素养、人脉关系、职业能力、职业认同和个性品德。其中个性品德、职业能力、职业认同度是内在的关键因子,而专业素养和人脉关系是外在的重要因子。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其就业的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就业能力对其就业结果的影响及影响程度,通过采用多层回归分析的方法,以大学生求职结果的4个外显变量即获得工作机会的数量、时间、起薪、满意度为因变量,以就业能力5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首先,就业能力的5个因子中,除人脉关系外,其他4个因子对获得工作机会是数量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专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认同3个因子与获得工作机会的数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
其次,就业能力中人脉关系因子和职业认同因子对找到工作的时间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可见,具有较高人脉影响和职业认同度的大学生往往越早找到工作,即职业定位越清晰,人脉关系越广泛,找到工作的时间越早。
再次,在起薪方面,由于起薪与单位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方向大致以企事业单位为主,但是事业单位一般对薪酬都有统一规定,因此本文对起薪的讨论仅限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于国企而言,只有人脉关系因子对国有企业起薪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即具有较高人脉关系影响力的大学生,能够在国有企业中获得更高的起薪。这一结论从一个侧面进一步说明了国有企业在选拔人才时,更注重大学生的人际影响能力。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职业认同度对于民营企业的起薪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由于起薪高低往往与工作职位的重要性和级别有关,因此,也可以理解为职业定位越清晰,往往能够在民营企业及其他企业中获得更加重要和级别更高的职位。这一结论也进一步说明民营企业在选拔人才时,非常看重大学生对企业自身的认同。
最后,在工作满意度方面,就业能力中的专业素养、人脉关系和职业认同因子对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由此可见,具有更强专业能力,人脉越广和职业认同越高的大学生,往往越能够获得更满意的工作。
从以上分析可知,高职高专大学生要顺利就业,除了具有一定专业素养外,还需要较好的人际影响能力和个性品德以及清晰明确的职业认同。长期以来,高职高专院校对自己的办学定位认识不足或由于办学条件所限,对学生的培养仅着重在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忽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和开发,使学生在求职时遇到不少困难。
四、基于提高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的教学改革对策
(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结构,积极开展专业预警研究
大学生就业不仅取决于就业市场的需求,也取决于大学生自身的能力素质是否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以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发展对毕业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按照“以产定销”和“以条件办学”的原则来确定学生数量和结构。在招生规模上,应结合学校的师资力量、办学水平科学确定招生人数,避免短视和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盲目扩招行为;在专业设置上,应避免盲目和跟风,尽量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灵活专业方向的要求,根据就业市场徐其耀的变化及时加强针对性的专业教学。同时,还应不断加强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调研,积极开展专业预警研究和分专业就业形势的研判,并适时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来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切实解决专业不对口、专业面太窄以及学校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等问题。
(二)加强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培养,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决定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专业素养是构成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毕业生获得工作机会和满意度等均有显著性影响,尤其是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其主要职责是要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因此,高职高专应结合自己的办学定位,科学确定自身的办学层次、类型和规模,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从师资队伍、课程结构、办学模式、考试考核等方面真抓实干,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此外,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了解、热爱自己所学专业,不断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和对应的就业状态,搭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以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帮助学生实现学有所用,人职匹配。
(三)职业辅导要着重加强职业认同和道德品质教育,完善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随着就业市场的日益成熟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职业认同和个性品德成为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时最为看重的因素。因此,高校在开展职业辅导教育时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个性品德教育,这不仅有助于学生顺利就业,而且有助于他们日后在人生发展方面奠定基础和把握方向。首先,针对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清,职业目标模糊,导致他们求职时受阻的情况,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设计时加入本专业所在行业的介绍,帮助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指导学生了解本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的任职资格、能力素质要求、工作内容与职业发展情况,指导学生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恰当的职业定位,树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其次,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浮躁、功利心态,通过校友座谈、用人单位访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勤奋敬业、积极进取等个性品德教育,促使他们自觉自愿自主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职业素养和完善个性品德。
(四)构建科学的学业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除了着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外,还非常看重其学生干部经历和社会实践能力,研究表明,学生干部经历及级别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获得工作机会的数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而实习实践、实习单位声望以及实习单位评价对学生求职时获得工作机会的数量、找到工作的实践、起薪等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学校在评价一个学生优劣时包括学校评优、各类助学金评定以及学科成绩评定等,都要改变以往一味仅凭学科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做到既看重考试成绩,也参照学业外各种活动的经历和成绩,以此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活动和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军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11)
[2]李薇薇.哪些素质最被用人单位看重[N].中国教育报,2008-01-24
[3]赵慧.大学生就业倾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4]杨文芳.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探析[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
[5]李军凯.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开发研究——基于雇主评价视角[J].北京教育(高教),2012(12)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教改项目(2014JGB392)
【作者简介】蔡庆丽(1966- ),女,广西桂平人,南宁地区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区域经济。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