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工程类专业开设《工程管理基础》课程的探究与实践

2016-08-10张天瑞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18期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业工程

张天瑞

摘要: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渐成为该类院校人才培养制度的主要发展方向。以高校转型发展为契机,从用人单位对工程类专业人才能力需求角度出发,阐述了在工程类专业开设《工程管理基础》课程的必要性;探讨了《工程管理基础》课程主要授课内容的来源和授课思路;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为转型发展中的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创新与实践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工业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B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8-000-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如今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越来越严峻。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了与我国产业结构是否平衡有关,还与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和学生自身能力相关。以往有关研究多见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制、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倾向、政策体制等方面,针对于高校工科类专业的就业问题的相关研究还鲜有介绍。尤其是从毕业生的能力获取、招聘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方面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本文以“在工科类专业开设《工程管理基础》课程的探究与实践”为研究课题,以沈阳高校为案例,就毕业生综合能力提升问题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与分析。本文采取调查和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沈阳高校工科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究,以此为基础,阐述在该类专业设置《工程管理基础》课程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以供参考。

一、课程开设必要性

根据某知名网站公布的一篇关于《企业对毕业生素质要求》的调查报告可知,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诉求大致分为以下几方面:专业素养、综合素养、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实践经历、敬业精神和良好的个人品质、表达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交际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决策能力等。然而毕业生的专业素养等方面的能力能够在专业课上获取,可对于综合素养、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决策能力等在原有的课堂上学到的便会较少。目前,我国的工程技术领域还是需要大量的高端技术人才,这些人才除了专业技术外,还需要更多其它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要求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

目前,我国设置工程类专业的高等院校有几百所之多,为了使该类专业的毕业生对企业有所了解,基本都设置了企业管理类的课程。关于如何培养好这些毕业生,使其将来在企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国内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研究。然而这些研究鲜有将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的诉求和毕业生自身的能力获取作为主要研究目标进行研究。于是本文以“在工科类专业开设《工程管理基础》课程的探索与实践”课题为研究基础,研究如何提高毕业生在企业的受关注度和如何让毕业生能够尽快融入企业、为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而解决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这一问题,即开设本课程的必要性。

二、课程内容设置渊源

工业工程是能把所有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做到最优,用以追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做优生产环境,让有人参与的投入、产出系统更协调、更高效的学科。通常,在制造类工科专业开设的管理类课程为《企业管理》。《企业管理》课程属于企业的宏观管理范畴,而本文所提及的《工程管理基础》课程主要涵盖了制造流程规划、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工作研究、工程经济、精益生产、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人因工程等内容,属于工业工程概论性质的课程,属于微观管理范畴。因此,为了提高工科专业的教育质量、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工作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本文提出了工科制造类专业开设《工程管理基础》课程的研究。以上知识内容涉及到设施与物流管理、生产过程优化、生产质量控制、生产运作管理、经济管理等五个知识领域,各知识模块能够提升毕业生相关的综合能力。

目前,关于工程类专业开设管理类课程的研究有了很多成果,但是将工业工程概论性的课程引入到工程类专业,尤其是制造类专业的相关研究还较少。因此,本文将以工业工程核心课为基础内容的《工程管理基础》课程引入到工程类专业,以提高毕业生对企业生产流程的微观管理认识、提高企业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的程度和可能性。虽然,从表1中并不能看出任何一个知识领域的课程内容能够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关于这一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课程的课堂教学上。

三、课程改革路径

本课程在现有教学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环节、完善考核方式等手段,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的提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力求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系统的掌握一些工程技术知识和工业工程进行微观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保证学生懂得工程经济学和现代工程管理的部分理论,掌握一些能够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系统性较强的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承担工程技术或者进行工程的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为辽沈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培养具有“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研讨式、理论知识与案例联合式和现场模拟式教学方法。

1.研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以课堂讨论为主,学生在任课教师的启发指导下,以科研中或工程中的技术难题、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或学科前沿问题为研讨内容。通过研讨式教学,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并从中获取一定的科研创见。

2.理论知识与案例联合式教学:本领域将校内外课堂教学与部分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生产案例教学有机结合,理论知识与案例实践共同完成《工程管理基础》课程的内容。首先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进行一定学时的讲授,然后给学生自由学习空间研究知名企业实际案例。通过这种联合式教学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工程实践性。

3.现场模拟式教学:本课程将根据不同的知识模块,结合企业案例为学生布置小组作业。学生课下准备相应素材,课上以小组的形式模拟企业的运行情况,以此增加学生对企业运行管理,尤其是微观管理的认识,进一步增加学生认识和参与实践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设置《工程管理基础》课程的几点建议

1.加强理论与实际结合,提高教材的应用性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不断变化,普通高校转型发展已成为趋势。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大学生能力需全面发展,除了技术知识外,还应提高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针对这一变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先导作用的教材需要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契合。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本课程的教学团队积极响应,及时编写了《工业工程基础与实践》一书,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知名企业实际案例,以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知识的能力。

2.加强案例教学,提高组织协调能力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强案例与实践的教学内容,课堂上通过“启发式”教学、“头脑风暴”、小组作业等形式,增加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机会;通过课前资料收集、课上案例模拟、课下总结分析等多环节,让学生体验知识点的实际应用情况;另外,学生间的合作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以此满足当今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学生过程评价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程当中,需要不断调整课程的考核方式。由原来的一次考试改为如今的多环节、多手段评价,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以此督促学生完成课程的主动学习。

五、结论

本文从应用型高校的特点以及当前社会对工科类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等角度出发,探讨了在工科类专业开设《工程管理基础》课程的必要性,课程涉及内容的渊源,以及课程教学的基本路径。从传统大学教育教学注重技术知识,轻视管理知识的角度分析,认为在工科类专业开设该课程已势在必行。另外,通过加强过程考核,极大的激发学生潜力与创造力,便于创新人才培养。这一考核评价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地成长,利于教师逐步成长为符合应用型高校要求的“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唐明.应用技术型大学中工科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7(3):72-75.

[2]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

[3]蔡静.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8-70.

[4]王重迪.地方高校工科类专业就业问题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5]崔军.回归工程实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应用型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业工程
应用型院校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探究
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工业工程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我国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及发展
论工业工程对企业信息化的促进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校企一体化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理念与框架设计
基于两岸工业工程发展现状的人才培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