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语文观念 优化课堂教学
2015-05-30高建伟
高建伟
“新课改”已实施多年,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学校的教师仍然“穿新鞋走老路”,惯用传授法,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旨在让学生学会的注入式教学根深蒂固,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重分析讲解轻形象感染、重习题式训练轻语感能力的培养。因为这三重三轻,将一篇文辞优美、形象生动、思想深邃的文章经教师支离破碎的切割,面目全非地教给学生片言支语,使学生成为毫无主动性、创造性的机器,这远离了素质教育。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合作精神并富有创新性的人才,因此切实转变语文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成为当务之急。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怎样理解这句话呢?钟永为教授在《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论》一文中指出正确的教与学的关系。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凭借教材这个例子,教会学生会学,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种全新的观念给注入式教学观以无情的打击,让课堂教学的优化有了依据。怎样优化课堂教学呢?
一、还原语文的本真
将语文课堂中的思维训练、思想素质、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熔为一炉。“文以载道”,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借助语言这一载体,集智慧、思想、感情等为一体的心血结晶。其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使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教学时如果任意分割,就破坏了作品的原汁原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在读中学、在品中悟是还原语文本真的有效方法。
1.读出文章的美。文章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的,通过多种多样形式的读,将文字转化为形象,转化为思想。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通过想象、联想体会到文章美的语言、善的形象、真的思想。从而受到熏陶、感染,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语感的培养。以真挚的感情投入到文章中去体会、剖析。先让文章感染自己,然后在课堂上范读。读时要感情充沛,该激昂时,意气奋发,如雄鹰展翅;温婉细腻,如和风细雨;悲壮时,慷慨愤激,如临崖劲松。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读,在读中品出文章的味来,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师生共赏。深刻而细致的体验,动情欲写之时,尽情抒写。这才是真正地亲吻语文,比起教师在黑板上讲解生字词,分析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的老套教法来会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2.品出语言的美。文章的语言是灵性的语言,常常以独特的美展现在读者面前。《安塞腰鼓》一文中写道: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骤雨一般,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奔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一排比句感情激越,节奏明快,气势恢弘,动感极强。读起来让人荡气回肠,从而体会到生命的沸腾,力量的强大。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在赏析中揣摩,那么融合在美的语言中的善的形象、真的思想才能被学生悟出来,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
3.悟出文章的情。《背影》一文中父亲买橘子的一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让学生抓住“蹒跚”“慢慢”“用两手”“两脚”“向左微倾”“努力”这些语词,体会品味有什么作用,交流讨论后明确:“蹒跚”说明父亲老了,腿脚不灵便;“慢慢、用两手、用脚”说明行动艰难;“努力”表示父亲竭力克服艰难,从而让学生领悟这感人的父子深情。
二、还原学生发展的空间
知识与技能,目标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实施,要求教师压缩讲述环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们的好些教师已习惯于一堂课滔滔不绝地讲授,把课堂变成了炫耀教师知识的舞台,从不想学生到底得到了什么。难怪吕淑湘教授发出这样的感叹:“十年时间,两千七百多课时,连本国的国语都没学好,岂非咄咄怪事?”孰不知教师的才华应体现在如何让学生得到切实的发展。呼吁教师还学生发展的空间。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的发展中发挥作用,成为启开学生智慧的钥匙。
《两小儿辩日》一文中写道: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呼。”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笔者在教此文时,学生对于两小儿笑,产生了质疑。
有学生说:“笑是两小儿对孔子的讥笑、嘲笑。”有学生说:“不是讥笑、嘲笑,而是善意的笑。”
笔者适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交流。学生讨论激烈,争得面红耳赤。
等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笔者顺势引导:这是两小儿天真烂漫的笑,透射出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孔子虽是圣人,但也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如果相信圣人的话而不去追求真理,那才是人类的可悲。要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样,不仅让学生正确地理解了文章,还培养了学生不盲目迷信、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相信学生,还学生自主思考、相互交流、品悟感知的时间是语文教学成功的重要内容。
三、还原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
丁培忠先生曾这样讲过:“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种工具,你不用它便罢,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赋予它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确是这样,语文课堂本就应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出火花的课堂,本就应是塑造学生品德、完美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情趣的阵地。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不可分割。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着重字、词、句的训练,将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或者只重视语文的人文性,把语文上成思想品德课而忽略语文知识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总之,转变观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课堂教学是由教师、教材、学生组成的复杂的空间系统,只有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真,知识掌握与素质培养并重、分析讲解与形象感染相统一、精练与实际能力相结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精神,提高学生素质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