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初京口旗营满人婚丧习俗

2015-05-30潘春华

寻根 2015年5期
关键词:京口花轿媒人

潘春华

镇江古称京口,由于地处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来就是重兵驻防的要镇,正如《京口八旗志》所言:“京口襟江带海,上承淮泗,下控吴会,西接汉沔,东南锁钥,实在于兹。当孙吴时已为重镇,由晋迄明,屯戍营卫各殊其制,诚审平地势而因时以制宜也。”由于京口特殊的战略位置,清初就在这里设立了旗营,重兵驻防。顺治十二年(1655年),置海警,命都统石廷柱挂镇海大将军印,统率八旗官兵驻扎京口,屯演武场左右。镇海将军都统八旗大营。八旗兵在京口扎营,把满族的风俗习惯也带到镇江,使镇江这个多民族混居的地方习俗更加丰富。

京口旗营满人的婚丧习俗颇为讲究,与当地汉人有明显差异。他们的议婚方式不同于汉人,没有请口契、八字帖等习惯,也不合婚,称作“天婚”,又作“闯婚做亲”。在请媒人前,要先请女家熟悉的人去询问女方父母的主意。同意,才能请媒人说合,否则不提此事。对满人来说,请媒人是件慎重的事,要选有夫之妇中的“双全人”担当。媒人将受到上宾的待遇,男女双方的主婚妇均需向媒人行端盅礼。这种礼节的格式是左手捧着盛酒的杯子,右手放在耳旁,俗称“达子头”,如同关外时妇人叩首样。当然,媒人也很辛苦,要想婚事成功,至少要上门三次,女方才可以许婚。说媒时,女方父母要向媒人了解男方的姓名、年龄和家庭状况,特别要详细询问男家祖籍和三代的经历,以弄清男家的门第,这与清代满族婚姻重门第而不计较钱财的习俗有关。媒人走后,父母便给姑娘介绍男家的情况,说出自己的意见。

满人婚姻中下聘礼很简单,不像汉人花样多,不过首饰四样,而且金、银、镀金皆可,全看男家的财力大小,不强求。行聘时,需遍请旗营中的亲友。男方中午办酒,女方晚间办酒,吃酒的亲友不送礼物。直到清末时,受汉俗的染化,才偶有少数亲友送糕点作贺的现象。

婚事定下来后,满人也要选择嫁娶的吉日,即看年庚,又称“看书”。看书的权利在女家,女家许看书才能进行。看书的日子选定后,双方亲属要一起到茶馆饮茶,由男家会账,然后同去找算命先生。算命先生根据亲属年庚八字推定吉日,告知双方后,男家要购红面绿里有套的大和合简两份,送给算命先生,由算命先生写成年庚帖交给男家。男家自留一份,送一份给女家,这种年庚帖就是满人的“婚书”。婚姻成了,女方父母向男方要彩礼:猪、酒、钱、衣服、首饰等。男方送的彩礼,全部作为姑娘的财产。

满人迎亲前有送奁和谢奁的习俗。满族奁有橱柜,有钱的送四到六柜不等,无钱的也需备两柜。女家送奁具到男家,要由亲属男丁四人衣冠整齐护送,直至将柜子的钥匙交给男家翁姑。迎亲前,新郎要到女家谢奁,俗称“谢柜箱”。

迎亲的那天,新郎要自乘花轿往女家迎亲。花轿到女家门外时,女家亲属关门索喜封钱。男家请一位精通满语的人叫门,女家也请一位通满语的人应答,称为“拿门”。喜封钱把足后,女方才开门。在新郎的迎亲轿前,男家要选亲属四人打扮整齐在前引导。门开时,要这四人先进,女家捧茶敬上,四人饮完后出门在一便轿前等候新郎。新郎坐花轿进门后,花轿要直对新娘卧室门。进新娘的卧室也不能走泥地,而要从地上铺的布毡过。卧室内由男方所请娶亲太太和女方所请送亲太太为新娘打扮。打扮好后,娶亲太太将女家准备的红筷子一把撒在床上,意为“快生子”。然后,新郎吃子孙饺,饺内有顺治钱一枚,新郎要带走。娶亲太太撒筷子后,即扶新娘入花轿。由新郎亲自搭轿门扣才能出发。新郎搭好轿门扣后要乘事先准备的便轿,又称“状元轿”先回。新娘花轿出门时要放爆竹,娶亲、送亲二太太也同时乘大轿随花轿一起到男方家,伺候新娘。花轿到男家,也要放爆竹。接着由花轿前引导的女家送亲男丁向男方主婚人请安道喜。

新娘花轿入门时,男家主婚人要备香烛炭火向花轿行一跪三叩礼。行礼后直立,向炭火奠酒,称为“迎喜神”。花轿入中堂要转三圈,将轿门对新房门,由娶亲、送亲太太扶新娘下轿,从地上铺着的红毡上走进新房。新娘上床与新郎对坐,同吃富贵面。吃面后,新郎、新娘出房,同拜天地君亲师,行三跪九叩礼。接着请主婚长者坐上座受礼。长者一般要说四句吉利的话,再用手上的衡木将新娘的搭头布挑去。随后,新郎、新娘还要遍拜大小亲戚好友,均行一跪三叩礼,而后,才可退归洞房。

满人没有第二天回门的习惯,但有请女家看“开脸”的礼节。所谓开脸,也叫绞面、绞脸、净面。结婚大喜第二天,用线绞去女子脸上的汗毛,是清时满族女子美容方法之一,也是满族女子出阁嫁人的标志之一。清代,无论富家小姐,还是穷人家的姑娘,出嫁第二天都得开脸洁面,修整眉毛及鬓角,表示在娘家的闺女生活结束。

迎娶第二天的早晨,由女家事先请好的开脸、送茶二太太坐轿,带领着挑“开脸”茶食的女佣上门。“开脸”太太入新房,送茶太太则向男家主婚妇敬献糖茶,然后入新房。主婚妇也陪同进房。“开脸”太太请主婚妇示意开何种脸面,主婚妇要谦让,需问亲家母;这时,新郎要便服赶往女家,请示女方父母,名日“请看开脸”,新娘的母亲一般说“听姑之便”,或答以“从时尚式样”,新郎告辞回家,转告女方母亲意思后方可开脸。开脸时,“开脸”太太边扯汗毛边念《开脸歌》:“左弹一线生贵子,右弹一线产娇男,一边三线弹得稳,小姐胎胎产麒麟。眉毛扯得弯月样,状元榜眼探花郎。我们今日恭喜你,恭喜你来做新娘。”予以祝贺。

满族回门的习俗,与汉族不同。汉族是新婚夫妻一起回门,满人却不一样,迎娶的第二天,名日“下地”,女家要送“开脸”茶,所有女家的亲友女眷均要往男家酬应,名日“吃下地酒”。第三日,才是回门日。这一天女家要请一位女亲带一个女仆,持灯带轿在四更时接新娘回家。婿则上午同媒人一起坐轿去女家;女家中堂也设有香案,婿先朝拜女家祖先,行三跪九叩礼;再拜岳父岳母,行一跪三叩礼;再遍拜女家各长亲,然后坐席吃酒。吃过酒后婿先回,女仍由女亲送回。到第四天,名日“双回门”。仍然女由女亲带一女仆接回家,婿后往。不同的是,女不须浓妆艳抹,婿至也只要随茶便饭就可以了。

京口旗营满人的丧葬在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以前,奉行火化制,丧葬的费用很少。遇有丧事,都用事益局出售的烧材,当日死,当日殓,当日即抬往北门烧人台火化。当时,事益局是旗红的称“红寿桃”。烧费仅二百文。一般在火化后三日捡收余骨装入红布袋,用坛子装好,寄放在寄骨坛,清道光二十二年后,满人的火化习俗渐渐被汉俗同化,改为土葬,开销也日益增多。

满人遇父母妻丧,均需要一级一级地上报头领,直到都统,然后由都统批发照例借领济兵银两,开始办理丧事,成服成礼。死者临终前穿寿衣,随身衣服用长衫,内不用短衫,多用白色,不用红色。男女都须穿三腰五领,为单数。只有外套袍褂要视死者的等级和贫富而定。在屋内停灵,用木板做成灵床,头西脚东,停灵一般在7日之内。灵床前放一碗米饭,用筷子插在米饭中间,称为“倒头饭”。足下点油灯一盏,日“长明灯”,照幽冥之路。

满人棺殓之前,有迎棺入门的仪式,放棺也头朝外,大殓小殓都由抬棺人进行。棺材钉用三颗。男的在棺材左边钉二颗,右边钉一颗,女的相反。一颗的棺钉是主钉,钉头不全入木,上余钉头如扁桃式,露立棺盖之上。孝子孝妇守灵,以膝为足,见吊祭者必拜。出殡时多选阴历单日。满族烧纸是将纸叠成口袋状,俗称烧口袋。

满人上衙门报丧后,归家要剃头换衣。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丧都需一百天不剃发;期服百日后销假,办差上操要戴红纬帽,穿布靴。丧者未殓时,吊唁的人前往吊唁被称为“道恼”,入门后站在灵床侧,向孝子握手致唁。

清代,京口旗营满人还有一种风俗,每逢丧葬出殡,至亲好友和女眷都须送到坟地,送亡者最后一程。亲友有设路祭的,陪送殡到墓地的人丧家须送关东菜一碗。女眷及年长者送葬,大都乘坐轿子,镇江城内红旗口一带的京口旗营,也是轿铺集中的地方,一遇丧事,旗人预订轿子的数量特别多,有时一次用轿需数十顶。旗营风俗又规定,凡遇丧事,出殡时一律不准雇用旗营外的汉人轿铺轿夫。因此,旗营内的各家马棚(旗营的一种编制单位),均纷纷自设轿铺,先后成立的轿铺有十八家之多。

亡者入葬后,京口旗营满人还有圆坟、烧土和守孝习俗。三天圆坟,亲人到坟茔地,把坟修成圆形,还要上供烧纸。七天上坟祭祀烧纸,按“头七”“二七”“三七”依次排列,每到七天都去烧纸祭祀,共七次。烧七的日子若碰上“七”,就不烧。其中“四七”“六七”由女儿负责烧。孝子孝妇百日“谢孝”,三年吃素食,穿素衣,不贴画,不封门,以尽孝道。

猜你喜欢

京口花轿媒人
抬“花轿”,一下下
京口驿的回忆
大红花轿承吉祥
媒人
专职媒人的变化
新媒体崛起下报媒人的应对和变革
请勿上错花轿嫁错郎——表原因的“以”字用法辨析
“孤游”离京口,“疲老还旧邦”——鲍照与京口浅探
上错花轿嫁对郎
一眼就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