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祭合一的周宫傅祠

2015-05-30李海珉

寻根 2015年5期
关键词:祭孔周氏周家

李海珉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黎里,位于苏州市吴江区,古镇核心保护区0.69平方公里,保留着97000多平方米的明清至民国建筑,拥有33个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周宫傅祠早在1986年就确立为吴江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宫傅祠,前后六进,前三进是名副其实的“周宫傅祠”,是祭祀周元理专祠,后三进准确的名称应当是周氏家祠,其中五、六两进,清代及民国时期又是周氏义学祭孔的场所。

周宫傅祠,祭祀的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工部尚书周元理。周元理(1705-1782),字秉衷,祖籍浙江仁和(今杭州),19岁进学成秀才,乾隆三年(1738年)考中举人,后以“大挑”(清代,拣选三次会试落第的举人任官,由礼部造册送吏部,挑选分一、二两等,一等的以知县试用,二等的任为教职)资格出任河北蠡县知县,不久升任天津知府。由于勤奋踏实,富有才干,乾隆三十六年授山东巡抚,后升直隶总督。他疏浚天津永定河、子牙河,修筑津门五闸,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年晋升工部尚书。乾隆皇帝非常倚重他,先赐予“太子少保”,后赐“太子少傅”,太子别称青宫,因此黎里百姓尊称周元理为周宫傅。

周元理古稀之年请求“乞骸骨”(封建时代官员一般年满70岁退休),乾隆觉得他为官兢兢业业,是不可多得的好官,挽留了他。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周元理76岁,身体日衰,力不从心,再次要求告归。乾隆看他跪拜下去后连站都站不起来了,终于同意了,命他在京调养身体,来年阳春三月返回家乡。次年春,周元理由水路南返,三月二十日启程,六月廿七日到家,当年十月初五就病逝了。乾隆皇帝闻讯十分痛惜,于是口授了一则上谕:

原任工部尚书周元理,前任直隶总督,老成勤慎,宣力有年,嗣后加恩内用,济擢尚书。后因老病乞休,特加太子少傅,以示优眷。兹闻在籍溘逝,深为轸恻,着加恩令江苏布政使前往赐祭一坛,钦此。

乾隆口授上谕后,还拟了一篇谕祭文:

皇帝谕祭病故原任工部尚书周元理之灵日: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恤死报勤,国家之盛典。尔周元理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方冀遐龄,忽闻长逝,朕用悼焉。特颁祭典,以慰幽魂,呜呼!宠锡重导垆,庶沐匪躬之报;名垂信史,聿昭不朽之荣。尔如有知,尚克歆享。

江苏布政使奉到皇命,赶到黎里代皇帝赐祭。可是,周家不是黎里原住民,周元理祖父周奇龄自康熙年问从仁和迁居黎里,尽管已历三代,不过还没有来得及建造祠堂。仓促之间,周家只能搭建简易平房,迎接江苏布政使前来赐祭,同时立即建造祠堂。然而,一则周家财力有限,二则同时开工的还有周元理的坟墓,入土为安更是刻不容缓的要事。再说,周元理的长子早天,二儿子周升士年仅19岁,在升士生母许夫人的主持下,周宫傅祠自乾隆四十七年开始营造,建建停停,直到13年后,即乾隆六十年(1795年)才竣工。

据《周氏家乘》记载,许氏是周元理第三任夫人。原来,周元理原配费氏只活了23岁,继配姚氏也只有44岁。再续许夫人,22岁于归,相夫教子32个春秋,夫君故世,她主持修墓建祠,也不忘周恤同族与乡邻,夏施蚊帐枕席,冬施寒衣棉被,遇有灾荒,办粥厂施粥。晚年笃信佛教,嘉庆甲子(1804年),许夫人76岁,趺坐合掌而逝。《周氏家乘》对周元理这位续弦,不称继配,尊称“德配”。

据周氏后裔介绍,许夫人相信“家有罗汉松,世世不受穷”古语,在周宫傅祠开工之日,亲手在正门两侧对植了两棵罗汉松。十年后,东侧的那一棵,茁壮蓬勃,而西边那棵却枯死了。存活下来的那棵罗汉松,根部分蘖成两个干枝,一样粗细,一样劲道,缠绕着,拥抱着。当时,镇上几位秀才见了,称之为连理枝,一般百姓则叫它夫妻树。时至今日,这棵罗汉松已经230多岁了,依然枝叶繁茂,生意盎然。

周元理为官一世,两袖清风,因此第一进门厅和第二进御碑厅都是普通的三开问,同寻常百姓的居室差不多。第三进,因为江苏布政使司的官员代替皇帝前来祭祀,所以建造得高大气派。可是,祭厅两边辟出的甬道,不到一米,显得非常狭窄。整个周宫傅祠,前后虽说有六进,都只是窄窄的三开间,不设左右边落。乾隆年问,黎里人烟稠密,镇内土地十分金贵,周家能够在禊湖书院东侧买下这么一块土地建造祠堂,已经十分不容易了,按照周家当时的财力是不可能再向两边买地,扩建祠堂了。

对于乾隆皇帝的上谕和谕祭文,周家许夫人及儿孙视为圣品,他们在祠堂第一、二两进之间建造了一座六角形御碑亭,将上谕和谕祭文镌刻上石(碑体高161厘米,宽78厘米,厚19厘米)。20世纪50年代,周宫傅祠变成了黎里中心小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御碑亭被毁坏:驮碑赑屃的头和尾被砸掉,御碑、碑首、碑座被一砸为三。幸亏黎里的有心人,把御碑的碑额、赑屃的头,还有碑亭的石柱和石裙悄悄地埋到教室的地下,又将乾隆御碑掩埋在乱草丛中。2013年春,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整修周宫傅祠,事先多方调查,特别是周元理第七代孙周大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先生,拿出了《周氏家乘》等重要资料,提供了相当多的信息,御碑的碑首、赑屃的头、御碑亭的六根石柱和亭基的全部石台得以找到。现在重建的御碑亭,除了亭顶和几块方砖之外,都是原物。

第二进御碑厅朝北的“之江物望”匾额,原是满族大臣阿桂所题。之江,即浙江,也称钱塘江,周元理祖籍,这是一种借代手法,以地名代人名;物望,即人望,众望所归之意。之江物望,译成大白话就是周元理深得民心。两侧有一副当时黎里乡绅拟写的楹联:“匡扶民物昭千古,燮理阴阳彰一方。”联语赞扬周元理扶持百姓,辅佐天子,治理国事,英名将流传千古,昭彰天地之间。“之江物望”原匾与楹联早已损毁,现在的匾额是苏州国画院的书画家马伯乐重书,楹联则由黎里镇书法家陈九奇先生书写。

第三进祭祀大厅庄严肃穆,正中悬挂“庆馀德荫”匾额,盛赞周元理给周氏后辈留下了无限德泽。原匾由桐城方维甸题写,现在此匾也由马伯乐先生重书。祭厅供桌后面的青石祭台,黎里中心小学移用改建成操场上的司令台,除少数几块有所碎裂外,一块都没有缺失,现在按照青石花纹,全部完好复原。祭厅正中恢复陈列了周元理石刻线描坐像,像前重竖四个牌位,周元理居中,左右两边分列三位一品夫人。

大厅东边有仪仗,西边悬挂的蓑衣、斗笠、草鞋和一辆马车,据《周氏家乘》记载,是周元理为官时外出巡视、治水的简单装备。

大厅东西墙上有四条非常惹眼的用红漆刷成的大字,同祠堂庄严肃穆的气氛格格不入。原来“文革”开始,大厅成为造反派的司令部,为了营造所谓的革命氛围,造反派在墙壁上用红漆写上了毛泽东主席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再加一篇《反对自由主义》。20世纪90年代后期,黎里中心小学整修周宫傅祠,黎里文保所有关人员得到消息,认为这也是一种历史的遗迹,最后双方商量确定保留四篇文章的标题,现在公开陈列,让后人记住“文革”那一段历史吧。

道光元年(1821年),周元理孙子周光纬续建了后面三进家祠。这样,整个祠堂成为两大部分,前三进为周元理专祠,后三进为周氏家祠,门厅前照壁背面的“周氏家祠”四字,就是家祠建成后增刻的。

第四进宗祠楼,是周家祭祀列祖列宗的场所。前面院中左右两边的花坛,植有椿树、慈竹和萱草。古代以椿树比喻父亲,慈竹和萱草比喻母亲。周大有先生说,他们周氏世世代代以孝道著称,这里的花草树木,都有象征意味。

宗祠楼楼下,正中供奉的是周家黎里始迁祖周奇龄像,两边对联:“代代忠良昭日月,世世英灵护乾坤。”中间横批:“德馨黎川”。黎川是黎里的别称,对联赞颂周氏世代忠良,横批赞颂周奇龄的声名传遍黎里全镇。周奇龄(1650-1711),号南陵,周家尊称为南陵公,他爱黎里的环境,更爱黎川的乡亲,带领周昴和周星二子,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自杭州移居黎里。两年后,周奇龄与周元理父亲周昴一起筹建了周寿恩堂,10年后,周星也建造了周鸿寿堂。周奇龄仰慕宋代范仲淹高义,一生勤俭,捐出义田三百亩留给族人,作为建立周氏义庄的基础。道光元年至道光十年,周氏义庄在周元理孙子周光纬和曾孙周宪曾手中建成。由于周元理后裔乐于周济周氏族人,也乐于为黎里百姓做善事,道光皇帝专门赐予“乐善好施”匾。周氏义庄就在周宫傅祠堂的东边,接下来,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将整修周氏义庄。

第四进宗祠楼本是供奉周家列祖列宗的场所,现在从黎里始迁祖周奇龄至周大有,中间8代人,选择了10位代表人物,为他们画像并加上生平简介,张挂在东西两侧的墙上,墙上还有周奇龄至现在的周氏世系表、周氏衍派百字歌等。

根据《周氏家乘》记载,黎里周氏一族是北宋周敦颐的后裔,上文提到的周大有先生就是周敦颐第31代孙。宗祠楼楼上,根据周大有先生的回忆,正中供上了周敦颐的画像,上有“孔孟后一人”横批,两边安排周氏后裔拟写的“汉室军容推细柳,宋朝理学尚濂溪”对联。此外,陈列了雍正皇帝的手书《爱莲说》,文天祥的《赞周敦颐》诗,还有周敦颐至周元理的世系简表。

以上,第一至第四进都是原建筑,2013年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认真加以整修,努力做到了修旧如旧,运用原材料原工艺,恢复原环境原风貌。别的不用多说,光说铺地的青石板就足够了。由于年深月久,青石板大半碎裂,建筑工人花工费时,一块块仔细拼合。当然必定会出现少量缺失,大家千方百计四处寻访,访得同类同质同型号的石板,一一补齐。第五进敬齐堂和第六进下房,前者由于年久失修而倒塌,后者由于电线老化失火而焚毁,现在按照原规模、原式样,购买旧材料,进行了重建。

第五、六两进是一组富有江南特色的走马堂楼。两进堂楼,原是用来接待远道而来祭祖的周氏后裔,也用于祭祀后族人会聚,饮福酒、吃糕点,休息聚谈的场所。每年祭祀最多春秋各一次,其余时间这两进空关着也是一种浪费。周家先在这里开办家学,培养子弟敬祖读书,以期光宗耀祖。家学先收本族儿童,后招收贫家子弟,成为吴江县颇有名声的义学。学堂一般都供孔子像,春秋两季举行祭孔仪式。黎里镇上没有孔庙,晚清与民国,黎里民众的祭孔仪式就在这里举行。由于后进的院落较小,参加祭孔的人多,于是就把孔子像移到第三进正厅平台上举行祭孔礼仪。这样,周宫傅祠就成了祭祖与祭孔合一的场所。江南不乏祭孔之所,但在家祠中同时祭孔,可以说是独创。现在通过周大有等老人的回忆,在这座走马堂楼上,安排了书塾,陈立了孔子像,还请本地画家描绘了一幅《孔子施教图》。

周宫傅祠,一祭周元理,二祭周氏列祖列宗,三祭孔子,三祭合一,江南罕见,为江南祭祀文化留下了重要的实物。

周宫傅祠一路六进,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80多平方米,其中2/3是清代建筑。2014年,这里按照《周氏家乘》记载,按照周氏后裔及黎里老前辈的回忆,复原了周宫傅祠的种种摆设与文化陈列,大到供桌及其木器家什,小到一草一木,务求原汁原味。

猜你喜欢

祭孔周氏周家
杵坨
周家生
周家生
池州学院研究中心简介:周氏家风文化研究中心
蔡元培母亲教子慎言
《太谷县志》音乐文献浅析
祭孔礼乐之民族文化价值探析
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清代祭孔释奠礼乐研究”的述评
葡萄牙
天 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