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童心与阅读一起飞

2015-05-30江灵凤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5年5期
关键词:言语文本课文

江灵凤

【摘 要】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让学生在读中真正把握文章意蕴,领悟作家的写作目的,带领学生自主领悟话题。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熟读 精思 培养能力

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是广大语文教师极为重视的一项教学内容。而一篇好的文章就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掌握文章的语言,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 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从中理会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旨,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并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产生悟性,在悟性的层面上开发灵性,得到创新能力的提高。从一定意义上讲,语文教学是知识、各种技能的传授,更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形成了几点想法。

首先,我们以学习文本的言语为本体,选择文本独特的言语形象、言语蕴含、言语情感、言语音韵、言语规律等有价值的、易展开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

古往今来的启蒙教学,朗读是主要手段,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之中,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通过读,表情达意地再现作品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普通话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要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语文老师要把教学立足点放在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要让学生多元感悟地读、神采飞扬地读、融会贯通地读。

1.扫除障碍,读通文本。

一篇好的文章拿来,对于喜欢读书的学生当然是先睹为快,然而由于小学生识字量的限制,对一些好词好句根本不可能一下子就读的很流利,更不可能理解词义和句意了,所以我们得让学生先扫除文字障碍。而要解决文字障碍,可以求教于老师、同学,也可以借助于工具书。待每一个生字都已经被克服了,这时再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对文章也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如,在教学《父亲和鸟》时,我让学生先通读课文,不会的,不懂的生字词先做上记号,然后再小组讨论,逐一扫除,在读通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你觉得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学生马上细细品读起来,在读中探索,在读中感悟,不一会儿就找了很多表现父亲爱鸟的地方。接着我们再通过交流、想象、感悟、朗读,让学生深深地体会了父亲对鸟的喜爱。从而引领学生走向情感的深度、广度和宽度。

2.多种形式,因材施读。

在读通文本,感悟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考虑到朗读形式的多样化。比如:范读时,老师可范读全文以渲染气氛,让学生在你的引领下入情入境。也可先范读难度较大的句子、段落,帮助学生扫除一些语言障碍,为学生的朗读做好铺垫。在感悟文本内容后,学生可采用自读,分组轮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如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当学生体会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后,我主要采用情境朗诵导入,让学生听声音,看画面,整体感受这一情感。教学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救伤员时,引导学生听读,跟读,自由读,齐读,这样多读,读中抓住重点词句,从中感受到中朝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体会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怀。这样多种形式的朗读,才不会让学生对朗读产生厌恶的感觉。

其次,我们要通过对文体中的言语进行熟读精思,潜思体会,自主领悟话题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个性化的感悟。

1.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学习语文不仅要学好语文的基本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让学生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要会有自己的感悟,感受到人文的陶冶。如在教学《匆匆》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两个教学大步骤即:“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诉”。其中第二个步骤我让学生在读懂课文之后,把自己的感悟用简短的句子表达出来,要求他们“创作”出自己的格言或警句。让他们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写出立意或语言独特的句子,以表达自己对课文,对时间和生命的个性化的感悟。因为学生读懂了课文,理解了课文,领悟了课文,于是有了很多出彩的句子:“时间在嬉戏中飞速流逝,在勤奋中定格于一瞬间。”“不好好珍惜时间,只能留下一片悔恨。”“世界上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在交流中学生从悟到思,真正阐述了自己对时间与生命的感言。

2.研读品读,深层体悟。

只有充分阅读和理解文本之后,才会产生疑惑,疑惑解决的过程就是跟作者、跟文本的又一次亲密的接触。如一学生在学习《威尼斯的小艇》之后产生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课文介绍威尼斯是很有名的水城,小艇是威尼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人们出行靠的就是小艇,为什么课文最后还要描写那残破的桥?那不是多余的吗?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对文本有了深刻的了解才会注意到这么细节的问题,这个问题老师马上拨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潜心默读文本,小组讨论去寻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又一次得到了碰撞,得到的答案是对课文更深一层的了解,找到的答案也非常精彩:这残缺的桥可以看出威尼斯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桥残破而不修建是因为在水城里船才是交通的主角,更突出了小艇的重要性。

总之,对文本的感悟首先是由熟读来完成的。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教师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个性,才能把握文章的脉络,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主要句段,感受文本思想境界的核心。才能让学生对课文有深刻的、独特的感悟。才能满怀深情地踏上语言之路的桥梁,才能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对话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教育研究

【2】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教育研究

【3】孙建锋.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

【4】小学语文教师

【5】语文教学月刊

猜你喜欢

言语文本课文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