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策
2015-05-30罗文利
罗文利
【摘 要】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也是其教学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渗透德育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同时,德育渗透工作也会促进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本文作者基于多年教学实践,提出了渗透德育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
德育渗透 初中语文 实施对策
【前 言】
在学校教育里,德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国家的高速发展,德育工作的开展也要做到与时俱进,能够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道德品质的培养需求。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开展德育工作有很大的优势,在于语文学科本身具有人文性特点并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本文的关注重点是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内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指的是初中语文教师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在各语文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想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了道德素质、综合能力得以提高[1]。
二、完善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有效对策
(一)立足于课堂,并与多种渠道相结合
1.在语文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具体方式主要有:①以生动的导语进行导入。教师应该设置生动的导语,引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并在其中适当渗透德育思想。如:对9年级(下)《台阶》一课设置导语时,可以说“请大家回想一下你们的爷爷平时是怎样劳动的,他的双手充满了老茧、脸上布满了皱纹……”以此引起学生对农民艰苦生活的同情理解。②分析人物进行德育。教师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分析,无论是正面榜样、还是反面典型,都可以渗透思想道德教育。③对首尾充分把握,进行德育。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首尾部分内容都涉及到文章的主题。教师可以通过充分利用首尾内容来讲述文章主题,同时渗透德育。
2.课堂教学与生活密切结合,渗透德育,具体方式主要有:①讲授教材内容时适当补充课外知识。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深的情况,不易渗透德育,所以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课外知识,以此加深学生的理解、进行德育。②结合时事渗透德育。语文教学要结合生活进行,同时也可以服务于生活。教师可以结合当今时事进行语文教学,让学生可以将语文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促进德育的开展。③将其他学科内容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渗透德育。如,在对《汉字》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汉字与英语的对比,讲解汉字的特点等内容,使学生领略到汉字的魅力,从而热爱祖国语言[2]。
3.通过活动渗透德育,主要方式有:①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首先,教师通过批改作文,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适时予以鼓励、谈话等进行教育;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日记,促进学生对社会、人生进行思考。②通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③结合社会实践进行德育。教师通过设计课题组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二)深入理解课文,创设情境
1.通过对文中文字的把握促进学生情感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把握,仔细品味课文内涵,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并感受作者情感,渗透德育。
2.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充分运用情境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体会文章内涵,是渗透德育的好方法。
3.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加强理解
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可多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进行形象化思维、通过创造性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渗透德育[3]。
(三)树立科学理念,进行德育
1.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德育工作
首先,渗透德育应该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观念也在随之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德育的开展要做到与时俱进。教师要在对社会现实的积极关注及不断的自我学习完善的基础上,在语文课堂上渗透德育。
其次,在与时俱进开展德育的同时,还要强调对我国优良传统的继承。比如在讲授《背影》一文时,可以渗透爱的教育,使学生通过情感体验理解父母对儿女的爱及他们养育儿女的艰辛。
2.设立德育渗透目标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该更多关注人文意识的培养。在渗透德育时,教师应该做出符合授课要求的德育目标,保证德育的开展基于对课文的全面理解、深入挖掘之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德育渗透要符合课标精神
课标要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以提高。所以,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同时把握语文应用性和人文性,教学方式要符合学生具体特点,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再进行德育。
【结 语】
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应该在多方面入手,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结合,同时与时俱进并符合语文教学目标。同时,德育工作无法做到“一口吃成胖子”,需要长期坚持进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情况找到最佳的德育方法。
【参考文献】
【1】陈芳.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2】高凤群.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12(7)
【3】张宏.试论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