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5-05-30刘占辉

杂文月刊(学术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

刘占辉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而“问题教学法”是学生依据对教材的理解,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的一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学生的提问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当中,问题教学的进行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国外教育家有一种说法: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就是他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假如我们从语文基本能力迁移的角度看问题,从学生一辈子受益的角度看问题,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们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联想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大胆假设就是尽可能地拓宽空间,小心求证就是尽可能细心正确地验证其存在的合理性,例如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在理顺了文章的思路,简析了诗的悲剧内涵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兰芝被遣回家时,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请问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一个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还会破镜重圆吗?这个“虚拟性”问题一出现,立刻激起了学生更大的兴趣,课堂气氛随之达到了高潮。一方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是忠贞不渝的,他们既然有“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铮铮誓言,而且为之不惜以死抗争。虽然在同母亲的第一次交锋中,焦仲卿无奈地接受母亲的安排而遣兰芝归家,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和家长制毒害的文弱书生的懦弱性格,但从原诗中最后“自挂东南枝”更能看出他为了爱,也敢于背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训,他们真挚的爱情和焦仲卿的叛逆精神正是兰芝能够回来的保证。而另一方同学则认为:婆婆自然也决不会容许一个有着人性的自尊的媳妇生活在自己身边。而从兰芝这一个角度讲,她作为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身上却始终闪耀着个性自尊和自强的锋芒,兰芝不会在婆婆的统治下忍辱负重,逆来顺受。

二、补白法——再现背景,寻找合力

所有的问题都产生于一种情境,如果我们孤立地理解这个问题,可能是挖肉补疮,无以治本,怎么治本呢?必须找到这个问题产生的情境,即再现其背景,然后再现产生问题的思维轨迹,从而探寻到问题走向的合力。如《触龙说赵太后》中有一句“持其踵为之泣”对此翻译颇多疑虑,“抓住燕后的脚后跟为之哭泣”为什么要这样呢?后来我们查询有关文化史资料得知,其时女子出嫁皆乘坐高头大马之车,燕后在高处,赵太后在低处,故只能抓住她的脚后跟了;哭又为何呢?在今日农村送女出门时,仍有此风俗,据说这是为女儿祈福。

三、对话法——对话互动,摩擦生电

有时,在课堂上面对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给出了一个答案,但他们很少再去想这个答案的合理性,还有没有更好的答案,答案是否“找准找全”,于是对话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通过对话可以找到更好的答案,更本质的答案。如教《故都的秋》,我问学生这篇文章好在何处?学生说情景交融。我说哪一篇好文章不需情景交融呢,说明这不是主要的。学生又说写出了故都的秋的五幅图景。我说这谁都可以做到啊?学生又说细致巧妙地写出这五幅图景。我说哪一个是最好的答案?学生笑了。我说语文的答案有时就是这样,“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四、信息法——网络搜索,柳暗花明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抓住有利的时机,浓墨重彩,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但是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的同学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

五、积累法——暂时存疑,逐步推进

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必强加解决,否则就容易使问题解决简单化错误化。那么,此时可以存疑,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与反思,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可能会有意外的惊喜。如讲《诗经·秦风·无衣》中的“与子同裳”一句,此句与上两句“与子同袍、同泽”内在的关系是什么?当时未能解,书上也只是一般化的翻译,课堂上就跟学生存疑了。后来我到陕西博物馆参观文物,看到兵马俑的服饰突发灵感“裳”不就是下衣么,士兵上战场都是着的这种短装啊,同袍是宣誓性的,同泽是训练性的,同裳則是战斗性的,前后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过程啊。课堂上我讲给学生听,学生茅塞顿开。同时,我也感谢我的学生能追根寻源,问出这样令老师快乐而又头疼的问题。

当然,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最忌讳的应该是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提高的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这自然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同时,语文课堂提问也应杜绝那些“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提问法,为提问而提问,提出一些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小而琐碎的难题,让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而又难以实现思考的价值,这些问题,也会使课堂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上述“头轻脚重”和“头重脚轻”两种形式便是课堂提问容易陷入的误区。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可以养成好思好问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

猜你喜欢

问题教学法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
浅析新课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教学法在思修教学中的实践
基于卓越电气工程师培养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改革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