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助困育人模式研究

2015-05-30阚言婷

学理论·中 2015年6期
关键词:和谐校园贫困生

阚言婷

摘 要:高校是培育人的阵地,贫困生作为高校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在构建和谐校园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伴随各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结合当前高校助困育人工作的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如下:规范贫困认定机制,提高助困资金使用效益;整合多方助困资源,制定合理有效的资助政策;坚持助困与育人相结合,在助困中构建和谐校园。

关键词:助困育人;贫困生;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261-02

目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的收费标准在不断上升,这也造成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的增长。作为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群体,对他们的教育越来越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关注。据调查,眼下部分高校都已建立起了“獎、勤、助、贷、补、减、免”等一体化的资助体系,借以帮助当前在校的贫困生。当然,高校不仅仅是在物质上给予其资助,更是要发挥这种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分析当前高校助困育人的现状,以期更好地帮助在校贫困生群体,实现育人的最终目的。

一、高校助困育人工作的现状分析

贫困大学生是整个高校大学生群体中一个需要给予关注的特殊群体。对此,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高度重视,初步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阶段的一整套完整的贫困资助体系。在党和政府的物力、财力大力投入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经基本上可以顺利完成学业,但是基于当前高校助困工作的核心仍聚焦在物质资助上,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及“三观”的正确塑造,因而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一)高校助困工作缺乏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

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他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见,作为高校助困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如果只注重物质扶贫,而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贫困生则并不能真正地摆脱心理阴影,实现自我发展。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家庭的经济贫困和心理上的压力迫使他们的幸福感降低,自我尊严也大大受损。因此,高校助困工作者有必要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造自由发展的条件,通过一系列助困措施辅以相应的人文关怀来增强他们的自尊、自豪感。

(二)高校助困工作缺乏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普遍存在着只‘助困不‘育人的现象,高校有关部门的资助工作仅限于物质资助,需与之配套实施的心理辅导却极其缺乏甚至没有”[1]。心理疏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方法之一,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围绕心理问题,相互理解、沟通、引导,达到消除心理障碍,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方式。“贫困学生因家境贫寒而产生自卑心理,造成自我封闭的大有人在”[2],这类学生大都不愿意和老师诉说自己的家庭状况,生怕被别人看不起,更不愿以此博得周边同学的同情。对此,高校助困工作者应积极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咨询机制,通过给贫困生开办讲座、励志讲堂等形式,让贫困生可以克服自卑心理,走出心理障碍区,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高校助困工作缺乏对贫困生的“三观”塑造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自入学时起,就比同龄的学生承受更大的压力。一方面,由于出身寒门,家人勉强供他们上大学,已实属不易,亲人对他们寄托的希望很大,此乃精神上的压力。另一方面,经济的贫困迫使他们极度渴望抓住一切机会来提升自己,尤其是当得知学业上的出色表现可以帮助他们获取高额奖学金时,他们更是发愤图强,这便是心理和学习上的压力。此外,自身强烈的自尊心、好胜心等也使得他们变得越来越孤立于班集体。在极度彷徨与无奈中,他们可能会因自卑而暂时失去了人生方向,这就容易出现精神抑郁、焦虑不安等心理问题。部分贫困生对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工作的工资报酬和助学金的数额定位过高,而实际并非如此,这种强大的心理反差,造成不少学生主动放弃了学校里的勤工助学岗位,对此有必要引导高校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当前我国高校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定标准不统一

根据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07年6月出台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贫困生认定需先由申请学生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并持该申请表到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再经过班级、院系、学校的认定标准,层层审核,最终确定每个贫困生的认定方式”[3]。实际生活中,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消费水平的差异,很难给贫困生认定作一个统一的合理的标准,加之各地区家庭收入不透明、申报程序不规范以及统计制度不健全等原因,无疑加大了给贫困认定工作确立统一标准的难度。综上,解决贫困生认定标准问题,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认定体系就成为当前高校助困育人工作中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二)资助范围不全面

现实中,由于国家助学贷款的宣传不到位、个人银行信用系统不完善以及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等因素导致多数贫困大学生不敢贷款甚至害怕贷款,这也就使得国家的助学贷款工作失去了它存在的实际意义,这种现象在我国农村尤为普遍。农民的文化程度有限、地方政府的政策不落实以及农村贫困家庭的基数过大等原因都阻碍了我国高校贫困生踏入大学校园,同时也致使国家助学贷款针对贫困生的资助范围狭小。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大了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但是总体看来,资助范围仍然不全面,具体表现为在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助、助学金、奖学金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缺乏一定的协调性,致使高校的各种资助资源未能达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三)助困育人不协调

据调查,“高校在助困育人工作中,往往将重心放在‘助困这一块上,而忽视了‘育人工作,甚至将‘助困与‘育人隔离开来,认为‘育人应该是课堂教学上的事,与‘助困工作关系不大”[4]。这种错误观点,不仅割裂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而且导致了高校在日后的助困工作中全面育人工作的缺失。所谓全面育人,即在开展助困工作时,教育工作者除了在经济上给予相应的扶持外,更要注意关注贫困生的教育工作,包括加强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意识教育等等,只有全面加强贫困生的育人工作,才能真正使贫困生成人成才,脱离贫困的烦扰,将来立志报效祖国,服务社会。

三、探索助困育人模式的新途徑,构建和谐校园

(一)规范贫困认定机制,提高助困资金使用效益

在贫困生认定阶段,高校需针对贫困生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认定机制。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为“特殊困难”、“中等困难”、“一般困难”这三个等级,相对来说,这种等级的划分较能全面的覆盖到整个贫困生群体。另外,要不断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困工作,高校还需要针对贫困生建立真实、可靠的信息档案系统,包括登记贫困生的详细家庭地址、父母所在的工作单位等,同时还可通过设立学业奖学金、设置勤工俭学岗位等途径鼓励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助困资金的受助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尽可能地使助困资金受益于每一个在校贫困生,具体可通过采取多样化的助困方式,这样不仅实现了“助困”的目的,而且还达到了“育人”的目标。

(二)整合多方助困资源,制定合理有效的资助政策

顺利开展高校助困育人工作,既离不开政府及学校各方的帮助,也离不开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扶持。在此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结合实际状况,“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人员参与到助困育人的队伍中来”[5]同时还应不断开拓多种助困途径来吸引社会众多的爱心人士、社会团体以及个人进行捐献,形成多元化的助困资金筹集渠道,有效地整合社会助困资源,避免出现助困资金不足等问题。通过校外资源的资助,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让更多的贫困生获得社会的资助,这将极大地帮助了全国的贫困大学生。另外,高校在实施各项助困育人工作时,还应建立并完善助困育人的责任人制度,将各项助困育人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身上,确保各项资助政策能够落实到位。

(三)坚持助困与育人相结合,在助困中构建和谐校园

多数高校在开展助困育人工作时,普遍采用了“育人为本、助育结合”的工作思路,以育人为主,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例如在感恩教育方面,“学校可以通过设立感思日、举办感思书信或故事演讲比赛等形式”[6],让贫困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义务与责任,逐渐学会感恩,最终实现贫困生从受助到助人的飞跃,促进助困育人功能的实现。实践证明,开展诚信教育,能够营造公平的助困育人环境;开展励志教育,则能够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诸如此类的多元化的助困育人模式的途径,都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安谧和谐的氛围。

高校的助困育人工作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资助贫困生时“应该突破以往单纯的物质资助模式,而应该采取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新型资助方式”[7],只有这样才能落实国家的贫困资助政策,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最终实现育人成才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建峰.高校特困生资助的要点:以人为本助困育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8).

[2]朱珂.论高校助困育人的现状及实现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2007(6).

[3]金燕.当前高校贫困生助困工作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科教导刊,2012(2).

[4]唐文红.从物质资助济困育人到励志强能育人—民族地区高校能力发展性资助育人的现实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7).

[5]王烁.高校助困与育人结合的资助模式探究[J].剑南文学,2013(4).

[6]戴艳.“助困育人”:高校帮困助学途径的再探讨[J].江苏高教,2007(3).

[7]许雪芳,凌燕英.“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构建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4).

猜你喜欢

和谐校园贫困生
浅谈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浅谈中职学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新常态下独立学院建设和谐校园的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工会参与和谐校园构建的若干思考
高职院校工会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144名贫困生的爱心爷爷——余祖堂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方式的构建与完善:基于高校贫困生需求的视角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