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池田大作的“人性革命”思想在德育中的应用
2015-05-30光姝瑜
光姝瑜
摘 要:佛教认为人是兼具善恶两性的,在此法理下,池田大作提出了“人性革命”的思想,透过“善恶不二”的人性观,在道德哲学的范畴中,对“人性革命”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实现途径进行研究,从中探寻池田大作具有先进性的德育理念,并结合我国德育的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将其应用到我们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中,对我国德育工作有很大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善恶不二”;“人性革命”;“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259-02
日本著名的思想家池田大作先生早于1949年就提出了“人性革命”的思想,他认为:“人性革命”从大的方面来讲是指:“从‘小我到‘大我,这就是佛法教说的人间革命之路。”[1]冉毅在《“人性革命”池田大作“人学”思想研究》专著中从“色心不二”的生命哲学、“生死不二”的生命观、“善恶不二”的人性论到“依正不二”的天人关系对人性革命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王丽荣在《池田大作德育理论及其实践》专著中也提到人性革命是池田大作人本德育的根本途径;林振武在《池田大作人本思想的内在逻辑》专著中也写到了人性革命提出的缘由、内容和意义。有关人性革命这方面的先行研究一般都是从整体上把握的,但是专门从“善恶不二”人性观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和德育研究相联系的文章几乎没有。笔者认为从这方面着手研究,对我国当前的德育工作是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
一、“人性革命”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
池田大作“人性革命”思想的理论来源非常丰富,至少有三个明显的源头:一是佛教的“生命论”和“人性论”;二是师承渊源;三是中西方文化影响。首先,池田大作作为佛教思想家,他从天台宗和日莲佛法的理论体系中吸取了大量的思想来构筑他的理论,例如,在大乘佛教看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池田大作就接受了这种佛性理论,并将其扩展为大生命理论,将佛性与生命结合,体现出了生命的光辉;在人性论的方面,池田大作接受了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他认为,善恶为“不二”,人的生命本来就具有善恶两面,人心的动向,并不能限于善恶的任何一方。其次,池田大作师承渊源于恩师牧口常三郎和户田城圣两代会长,例如,池田大作曾在许多场合说过,恩师户田的生命论是创价学会的根本理念,是“人性革命”的哲学基础。最后,西方的人道主义精神、民主政治思想;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考方式、人善论、天人合一等理论都成为池田大作构建自己思想的素材。
在这些理论依据中,“善恶不二”的人性论使池田大作“人性革命”思想转向伦理道德,为人之所以能进行“人性革命”的自我能动性找到了原因,为人性的修养和教育的必要性找到了根源,为“人性革命”提出了内在依据和做出了肯定回答。那么,在此法理的支撑下,我们可以通过对其内涵和特点的分析,更好地理解“人性革命”。
二、“人性革命”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实践路径
(一)“人性革命”核心内容
池田大作的人性革命的含义非常丰富,包括人内在精神的变革,还包括扩展到社会的变革,如果从“善恶不二”观的角度下定义的话,“人性革命是一个在生命内部的扬善抑恶,在意识底诱导出自我超克的自制力量的过程。”[2]从这个概念出发,“人性革命”的核心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追求生命尊严,坚持以人为本;二是着眼于抑“恶”扬“善”的过程。
池田大作的“人性革命”思想,是建立在对生命尊重的基础上的,认为“对生命的尊重”是评价善恶的恒定及最高标准,“剥夺他人的生命、破坏他人的幸福的行为就是恶,于此相反的行为就是善。”[3]只有充分理解自己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才会主动的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只有这样,人才能明白人为什么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才能把道德看成一种高层次的内在追求,进而主体自觉的抑恶扬善,这是变革的动力所在。“人性革命”是人在生命内部进行的一场革命,强调的是道德本体(人)的能动性,突出了人本位思想,遵循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变革如果过度依靠和使用外界强制力量,得不到道德主体内心的支撑,往往不但达不到想要的结果,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池田大作认为,人性是善恶两性的,而所谓的道德意义上的善恶,只是人内心“本源的欲望”和“魔性的欲望”的外在表现形式,当我们通过自己意识深处的变革,产生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让“本源的欲望”不断呈现,“魔性的欲望”不断冥伏时,在道德上就表现为“善”,反之就相反。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因为这是个理性的过程,而人往往是感性的。所以,池田大作的“人性革命”思想主张要充分发挥主体的自主能动性,改造和提升人性,反对外加的强制力量。
(二)“人性革命”实践路径
池田大作认为,要想真正完成“人性革命”,达到抑恶扬善的结果,“只有道德和伦理,而更根本的是宗教”。[4]也就是说,他认为“人性革命”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条是宗教路径,并且认为这是根本;另一条是非宗教路径,即伦理道德。
但无论哪一条,教育都是使其实现的“方便法门”之一,也是最重要之一。对于我们具有科学知识,并且受马克思主义唯物观教育影响很深的中国现代人,让我们去信仰佛教的“三世生命观”等教义是很难的,除了伦理道德也难有他途了。要想实现“人性革命”,培养“自我抑制力”,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伦理道德的教育途径。可见,当今德育对完成“人性革命”的重要性。
三、“人性革命”思想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中国现在教育一直都在做“计问之学”,很注重学历、分数,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完全是对教育的一种异化。不仅学校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社会也没有有效地把关机制,比如大学生找工作,招聘企业只看硬件条件,而忽略了人最根本的軟件条件。池田大作曾指出:“现代的德育陷入了功利主义,这是可悲的事情。这种风气带来两个弊端,一个是学问成了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失掉了本来应有的主动性,因而也失去了尊严。另一个是认为唯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这种学问的人都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
面对当前的德育现状,我们深知这个过程是极为复杂的一项社会工程,池田大作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教育。他曾在《我的履历书》中写道:“教育是构成未来的重要生命线”。唯有教育才是实现“人性革命”最好的途径是教育,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启发,使人去恶从善。如何解决和应对这些问题,是当今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结合池田大作的“人性革命”思想,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思考。
(一)德育目标:完成“人性革命”
人性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讓人获得幸福,让人明白人不光是为了活着,更重要的是活着为了什么,而幸福就是生命尊严的体现。佛教讲求构建净土,而池田大作认为,这片净土就在人们的心中。不管经济如何发展,物质革命进行的怎样如火如荼,人的心不革命,就无法显示自我。我们的德育就是回归到“人”本身,而不是使其沦为政治的附庸和工具,从“人”出发,真正地发挥德育的引导作用,引导人们深入到意识底层,去发现和探索自身生命“小我”的无穷力量,从而获得幸福。
(二)德育内容:关注爱与良知的心灵教育,导出人内心的善
“爱”是必须建立在对自己生命和宇宙生命的深刻理解上的,通过之前本文第二部分对池田大作“人性革命”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性革命”是立足于对生命的尊重与理解,突出人本位的思想的,也可以说是立足于对生命的爱,没有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就失去了进行人性革命的动力。生命内部抑恶扬善的“自我抑制”力就是良知,良知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内心在没有任何人监督的情况下趋恶避善,克制自己“魔性的欲望”的能力,是一种“慎独”的能力,爱与良知,都属于人心灵方面的内容,都可以导出人内心的善。
(三)德育方式:对话式德育和实践式德育
“善恶不二”人性观下的人性革命,强调的是自他两利的、人心内部的抑恶扬善的过程,只有通过对话的呼吁、引导,相信对方的善性,才能真正地实现人性变革。
对话式德育。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的教育,不是对某技能知识的讲授过程,不能通过灌输的方式来传达,而是要对人的思想进行影响从而使其发生变化的过程,所以,外部的道德知识要想传达到内心,引起意识底层的共鸣,只有通过对话。对话分为双向对话和自我对话,就德育方式的话,更偏向于双向对话的理解,双向对话开展的前提是必须尊重对方,包容对方,将站在相互平等的立场上进行,重视教师的施教和引导过程,让学生在充分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个体的参与性和道德的实效性,达到师生精神互长的目的。关于自我对话,是一种知识“解化”的过程,是自我思辨的过程,是良知呈现的过程,所以,道德教育的过程同时也在注重培育学生自我对话的能力。有了自律的能力,然后通过实践,才能导出对方的善。
实践式德育。伦理道德要想真正地起到内心“自我抑制”的作用,最终只有落在“行”上,佛教讲求信仰的实践,池田大作也强调进行知行合一的德育方式。真正的“人性革命”很难实现,池田大作在文章中也反复强调,培养优秀的人才很困难。因为伦理道德具有内发性和规范性两个特点,如果外在的规范性没有获得道德主体内在的支持的话,就会有“不道德”或“伪道德”的情况发生。如何才能把外在的伦理道德知识变化成内在的道德需要,真正地让人的内心找到心灵的依靠呢?只有实践的方式。
所以无论在我们的课堂教育还有日常教育中,都应该做到知行合一。课堂上,老师给学生教授道德知识,学生完成了“知”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内心的体悟,主体的思辨,完成了“知行合一”的过程;日常生活中,通过大量的社会道德实践,有显性的实践,包括去福利院、敬老院做志愿者等,还有隐性的实践,包括校园文化节的参与和去到田间地头体悟生活,让道德知识深入到意识深处,从而诱导出内心“自我抑制”的力量,实现“自我革命”。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池田大作的“人性革命”思想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德育理念,这些理念,对我们着手解决当今的德育问题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只要我们的德育确立于“人性革命”的最终目标的实现,专注于爱与良知的心灵教育,开拓思路,寻求德育方法的转变,德育就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真正让人获得幸福。
参考文献:
[1]池田大作.新·人间革命(卷五)[M].创价学会,译.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6:87.
[2]王丽荣.池田大作德育理论及其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115.
[3][日]池田大作,[英]B.威尔逊.社会变迁下的宗教角色[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5:379-380.
[4][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M].荀春生,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