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体验”奏响数学课堂教学新乐章

2015-05-30潘育良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体验学习体验生活体验

潘育良

【摘 要】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让学生亲历经验,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用心去感悟,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体验学习;情境创设;体验过程;体验生活

“体验”,就是指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还要用眼睛看,用耳去听,用嘴去说,用手去做,自己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回望课堂,从数学实际教学来看,只重视学生会了多少知识,而忽略学生是怎样获得知识的过程;只是把学生当作盛知识的容器,而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长此以往造成了现在的数学教学还是“讲数学”、“读数学”、“背数学”、“练数学”,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十分薄弱,以至越学越累,越学越厌。那么如何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实施体验学习,让我们的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在体验中求得发展?

一、创设有趣情境,激发体验动机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变为数学学习中的探究对象,那么,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有机地结合起来,选取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的素材,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例如,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我出示一张有错误的四年级同学身高记录单,让学生检查正误。学生看后发笑,都说“错了,错了。人的身高不可能有14.5米或0.139米。小数点写错了位置。……”可是小数点位置移动究竟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变化?他们却是模糊的。这样引入会促其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在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报上自己的学号,然后请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并说说怎样算出自己的号数是2的倍数。再让学生观察这些号数的特征。学生们有的说:“它们之间相差2”,有的说“它们都是双数”,有的说:“它们差不多都大于2”……我都微笑点头称对,同时轻描淡写地说:“哪个同学还能从这些数的个位去观察?”一位学生惊呼:“它们的个位上怎么都是0、2、4、6、8?”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也纷纷提出了同样的疑问。抓住此良好时机,引出学习的内容。这样,在整个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事情,以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优化教学活动,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关键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一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从最早提出任务要求,到最后达到目标。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必须在积极主动的情况下,自己进行各种各样的探讨。在逐步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的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到学习的目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体验到知识的形成和发生发展的过程,知识得以巩固和升华。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而是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一翻曲折的道路,有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一系列活动,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学生探索、发现的关键时刻,教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如学习《统计》,课堂上,教师创设了情境:老师要带同学们去春游,现在有五个春游的地点,去哪里比较好?学生七嘴八舌,结果五个地方都有学生想去。教师说:这五个地方都有同学想去,我们就选择一个多数同学爱去的地方,想一想,你爱去哪里,就在黑反上把长方格子放在它的上方。尔后学生依次到黑板,将手中的长方形磁铁整齐地摆在自己所想去春游的地点。形成了一幅统计图。最后,根据统计数字确定了春游的地点。学生的这一参与,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不仅学习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初步认识了简单的统计图表,而且初步感受到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形成统计观念打下基础。

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些知识无法在课堂直接体验,这时我们可采用模拟现场进行实践。如,在教学《利息》这一知识时,让学生分组模拟到银行存款、取款:从选择储蓄的种类到填写存单,再到根据存款到期取款时各种利率、个人所得税的计算等各个环节都由学生自行操作。这一模拟实践过程,不仅仅是利息知识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三、联系生活实际,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到、听得到、感受的到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体验理解、感知,使知识、技能同步发展,相得益彰。以期望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在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尤其在小学阶段,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例如:我们班有学生45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20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编题。学生会编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的题目。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和学生一起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与学生共同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猜你喜欢

体验学习体验生活体验
成长
立正!新兵们
基于省级精品教材多元自主学习平台的螺旋上升学习研究
漫谈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的策略与途径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体验学习
数学新课堂上的体验学习研究
生活中的“万”
从生活中选材,讲述真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