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研究

2015-05-30薛瑞英崔永平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现状问题对策

薛瑞英 崔永平

【摘 要】教育是立国之本,人才是国之栋梁,做好教育则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然而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时期,农村基础教育却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为了深入了解甘肃省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状况,笔者选取了甘肃省H县,对包括村、乡、县的基础教育学校采取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我省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研究结果,笔者结合农村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甘肃省农村基础教育;现状;问题;对策

基础教育不仅关系到个人发展,也关系的国家的长远发展,《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我国作为农村居民众多的国家,农村学生人数占全国学生人数很大的比重。自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以来,农村基础教育虽取得一定的发展,但就目前现状而言依然存在种种问题。甘肃省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较多市县为国家级贫困地区,直到2012年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才通过国家验收,且笔者了解到甘肃省农村地区存在无学前教育、大量留守儿童、教师资源短缺、学生无学上等问题。鉴于此笔者针对甘肃省H县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农村基础教育进行了探析,并对其现状展开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甘肃省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1.教师招考制度不完善,导致教师专业不对口

专业不对口问题已成为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走访发现,每个学校不同程度上都有此问题,甚至有学校60%的教师专业为汉语言专业。统计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不理解”是学习中最主要的困难。教师专业不对口对农村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学前教育滞后,突出表现在缺乏专业教师。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势在必行,调查发现农村地区不是没有条件办学前教育,最大问题在于缺乏专业的学前教师。

(2)农村基础教育严重缺乏音乐、体育和美术教师,素质教育任重道远。素质教育有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发展性5种特征,但深入考虑农村基础教育没有一个特征可以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特征。调查发现农村学校里的音体美教师凤毛麟角,并且一些学校对音乐、体育、美术课程并不重视,认为是“副科”。在甘肃省H县中南部,艺术教育发展的不仅有规模而且富有成效,但从总体来讲,甘肃省艺术教育还极其落后,有待提高。

2.教师工资偏低

(1)教师底薪偏低。调查发现教师的收入水平偏低,与其担当的教育任务极不相称,尽管当前我国社会给予教师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教师的工资收入长期处于社会中下水平。

(2)教师没有任何福利。教师职业不仅是一项神圣的职业,也是一个工作量极大地职业,但现实的政策刚好相反,教师除了基本收入以外没任何福利,就连教师节形同虚设。正如几位校长所说“教育是弱势群体”。

(3)城乡教师待遇差距较大。虽然城乡教师工资水平基本持平,但从劳动量等因素对比分析来看,城乡教师待遇差距较大。据了解,有些地区给农村教师每月补贴10元,也就是说农村教师每月比城市教师收入多10元,但实际待遇差别相差较大。

3.工资偏低是引起其他一些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

(1)农村教师流动大,影响正常教学。教师流动已成为农村学校一个严峻且棘手的问题,走访的8所学校中有7所学校出现此问题。下面将从合理流动和不合理流动两方面阐述。

农村教师合理流动使农村学校成了城区学校的培训基地。甘肃省施行“农村学校教师工作满5年方可申请选调进城”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流动现象,保证了农村教师数量和质量。5年后大多数教师成了农村学校骨干教师,但因工资待遇低等原因,大多数教师通过考试进入了城区或环境较好的学校。

教师不合理的流动表现出不定时性和人脉性调动特征,对学校管理和正常教学影响较大。据了解不合理的流动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因工资水平低,教师放弃该行业直接转业;另一种是利用便利的人脉关系调到环境较好的学校。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合理流动出现了不定时特征,也就是说走就走,这种不定时调动对学校管理和学生学习影响更为突出。原本农村教师紧缺,这样做无疑是雪上加霜。

(2)农村教师角色多,工作量大,入不敷出,职业倦怠严重。教师的角色是多方面的,既有显性的,也有隐形的;既有认知方面的,还有情感方面的,都统一于教育教学活动当中。但超额的工作量使教师难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并引起教师职业倦怠。加之安全问题普遍成为学校的头等大事,老师无形中就又多了一份责任,致使教学下降成次要责任。教师积极性不高必定会影响教师对教学的投入程度,影响教育教学质量,这不得不令人担忧。

4.有关部门对教育政策领悟不到位,执行出现偏差

有些地区对教育政策的理解出现偏差,执行时出现形式化、表面化、绝对化现象,没有做到实事求是。下面笔者将从三方面展开分析。

(1)控制学生作业时间有失严谨性,可行性不高。近年来,国家号召给中小学生减负,调查发现一些地区曲解了这一政策。调查发现,有些地区规定1~2年级学生不留作业,其他年级作业不得超过半小时;有些地区规定1~9年级不许留作业。这种做法的倾向性是正确的,但作业量以时间标准规定有失科学性。

(2)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用不合理。调查发现,几乎每所学校都存在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学校正常发展,这与国家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政策不符。此外,教育经费存在被挪用等不合理使用现象。一些地区,学校的教育经费被挪用,比如修路,有些地区教育经费被用来大建校舍,结果生源少,校舍被闲置,然而出现教学设备紧缺等现象。

(3)有关部门对学校检查繁多、搞形式主义。有关部门对学校检查有利于推动学校发展,然而一些地区对学校检查过于频繁,搞形式主义,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调查发现部分地区检查只检查档案盒。了解到一些学校一学期大概接受学区500个文件,学校平均一天有两个文件需要处理,学校有时为应付检查发动所有教师处理相关事宜,甚至有学校专门指定几名教师应付检查。

二、改善甘肃省农村基础教育的建议及对策分析

(1)完善教师招考制度,按学校需求招考教师。要打破教师专业不对口现象,提高教师整体质量就必须从制度出发,从源头抓起。每年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向有关部门反映具体情况,相关部门及时审核并制定要求细则,建立双向选择制度,使学校根据具体所需专业教师选拔教师。

(2)改革教师薪酬制度。①支付较高的补偿性工资。教师作为社会中智力高度密集的职业,由于前期投入较大,尤其艺术类教师,支付较高的补偿性工资势在必行。②加强对教师薪酬分配制度的市场引导。教师高薪有利于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应当给予教师高于市场平均工资的薪酬,使得薪酬水平达到社会中等偏上水平,以提高教师积极性,降低教师流失率。③加大绩效工资在教师收入中所占比例。绩效工资有较好的激励作用,完善的绩效工资制度有助于吸引教师,一定程度上会减少教育问题。

(3)教育政策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4)加大教育投入,合理使用教育经费,完善教育基础设施,为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5)相关部门检查学校工作不搞形式,检查应正规化。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制定适合当地的管理制度,不滥用权力、乱用权力,并自觉的履行自己的责任,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发展。

作者简介:

薛瑞英(1993~ ),女,汉族,甘肃平凉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2届本科生,研究方向:教育学;

崔永平(1991~ ),男,汉族,甘肃定西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2届本科生,研究方向:教育学。

猜你喜欢

现状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