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高考生考前管理及心理辅导之我见

2015-05-30赵晓生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心理辅导

【摘 要】体育高考生是一个特殊的高考群体,自从立志参加体育高考开始,他们一边要面对一定运动负荷的专业训练,一边要冲锋在文化学习的阵地上。虽然两边受累,但是他们同样能达到升学的目的,同样能为学校争光。作为体育教师和学校领导层,应意识到这个群体存在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这个群体的管理,提高对这个群体的服务意识。

【关键词】体育高考生;考前管理;心理辅导

一、加强体育高考生训练队管理

1.训练队组成宜抓早

训练队由体育高考生和教练员组成。教练员一般由本校体育教师担任,有专职训练老师和高三课任兼任老师之分。我校体育组教师任课主要采用高中三年循环制度,采取的是专职教师和兼任教师配合的形式,重在培养高三教师的训练能力。

训练队的组成宜抓早。如果可能的话在高二年上学期就要以兴趣小组的形式提前进行身体训练,以每周安排2~3次训练为宜,必须强调文化学习跟得上。训练队最迟应在高二上期末完成组队,高二下开学马上着手训练,高二下和高三上每周至少5次训练,高三上学期直到专业加试前一般每周训练6~7次,运动负荷随着不同训练阶段和要求而变化。

抓早应重视训练风险管理和控制。体育教师承担体育高考生的日常训练工作就意味着要承受一定的风险。比如考生发生伤害事故,这是一件不确定的事情,谁也无法保证参训的考生不会发生什么意外的情况。因此,体育教师要学会对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比如,组队时要求参训考生出示健康适合参加剧烈运动的医生证明、有针对性地参加保险、加强安全教育等。

2.训练队训练重在抓平时

首先,老师应充分了解当地气候特征对日常训练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气候是有规律可循的,安排日常的训练应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以保持训练的连贯性。

其次,抓平时还应重视节假日的训练。扣除高二下五一节、会考、中考、高考、暑假以及高三上国庆节、中秋节、元旦、寒假等能用于训练的实际时间。所以,要把节假日的训练纳入到平时的训练计划中。

3.抓项目均衡发展

主要是指每个队员的每个应测项目要均衡发展。目前福建省专业考试项目有100米、800米、原地推铅球、立定三级跳远四项,每个项目占25分,满分100分。根据考生综合分=考生体育成绩×7.5×70%+考生文考总分×30%,可以知道:1分专业分等于综合分5.25分,而1分文考分等于综合分0.3分,差距之大,让我们必须重视项目均衡发展以提高考生体育成绩。当然,重视均衡发展也应包括文考成绩。

4.抓考前一个月的训练

一般来说,比如考前一个月相当于100米的冲刺阶段,不能放松要求和放松训练。老师要提前把这个月的训练计划制定好,训练任务、目的、措施、运动负荷都应随着应考时间的临近而不同,以保证考生身体健康,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把最佳的竞技状态合理地调整到专业加试这个时间段。

二、注重体育高考生的心理特点

由于体育统考成绩关系到考生综合分,绝大部分考生还是会有心理压力和负担的,主要体现为:

(1)考前过分激动。考生对考试形势、任务的不正确理解,强烈的求胜欲望与现实情况的矛盾,有的则是训练水平、考试经验差,以及个性特征导致过分激动的心理状态。大脑皮质神经活动的兴奋程度过高,抑制程度减弱,归根结底主要是考生怕失败,想成功或技术不成熟等原因造成。

(2)考前淡漠。考生对考试缺乏正确认识,平时抓得不紧,而且意志消沉,心灰意冷。因此导致情绪低落,全身软弱无力;注意力不能集中,反应迟钝;精神不振,心绪不佳,缺乏考试信心和决心,以至于不想参加考试。

(3)考前盲目自信。考生平时训练对一些项目要领理解不够透彻,盲目自信,认为自己素质好,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似乎信心很足,兴奋性较高,总认为轻易能取胜,不认真分析和研究对策,盲目乐观等待考试。导致考试时注意力强度下降,知觉、思维和选择性减弱,动作反应迟缓无力。

(4)考前战斗准备。它是一种积极性的运动情绪,不是自发产生的,是不断训练和比赛的结果,此类考生都有参加过多次不同规模性质的比赛经验史。心理过程反应良好,感觉的灵敏性提高,观察力深刻,注意力集中,注意范围扩大,思维过程清楚,敏捷,情绪稳定而深刻。

三、考前心理辅导调整方法

(1)实战训练法。模拟正式考试程序和强度进行的训练方法,主旨在提高运动员比赛时的适应能力。特别是要让运动员对于容易引起精神过度紧张和动作失调的各种刺激逐步产生适应,提高其应付考试的心理能力,形成良好的考试定势。

(2)对抗训练法。采取和其他兄弟学校的考生对抗性比赛。重在了解对手、正确对待对手,以消除心理紧张,保证其正式考试时运动水平的正常发挥。

(3)现场考核法。在参加考试的前两个月,学校主管领导、教练要现场对考生进行抽查考核,一方面了解训练的情况,提出考试前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对考生提高适应性的一次很好的锻炼。通过考核,客观地对每一个考生作中肯的评价,加深他们对自己的认识。

(4)闭目静养表象法。训练后(最好是心绪平静下来),取一些垫子,考生静静地躺在上面,仔细回想当天训练中每跑一程、一圈,乃至整个全程的每一个细节,尽可能多地唤起参与运动时的各种感觉。比如:“看到了”场地、队友、教练以及奔跑时的情形。“听到了”训练或比赛场上出现的各种声响以及自己和队友正确与否的动作印象。

这样有两个好处:①使考生的运动过程得到反馈,尽快动力定型。②促使考生自我意想增强信心。

(5)音乐调节法。这一方法主要是对情绪过激及情绪抑制的考生使用的。在考前,对这两种心理状态的考生,可用不同的音乐进行调节,前者用稳定法,听一些节奏舒缓悠扬的轻音乐使其心理平和;后者用激奋法,让其听一些铿锵激奋的进行曲或摇滚乐,以激发其心理功能,使其心理处于比考前的良好状态。

(6)体会交流互激法。这种方法实质是通过各种方法调节心理后,每个人与队友进行交流,把自己良好的感受、体会,与队友分享,使之从交流中得到新的启示,产生心理互动和互激作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考前情绪和意志准备

考前教练员必须认真检查和鉴定考生的准备情况,由于运动的条件变化、运动量的大小、运动活动的结果和考生当时的生理情况及对运动意义的认识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及复杂的情绪变化。而情绪的变化又影响着运动的效果。考前心理训练可使考生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实际技术水平和自己的优势,对正确估计比赛形势和自身技术力量,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心理调整,使自己对考试作出切合实际的估计,把计划方案建立在可靠的实力基础上。对未能在临考前达到最佳状态即最适于比赛要求的心理素质的考生,要采取心理激发手段,使其达到应有的水平,目的在于消除考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碍。

考试的最终成绩取决于考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术和心理素质三个主要因素,其中身体素质是基础,运动技术是条件,而心理素质是两者发挥作用的内在动力,从某种意义讲,考生的临场心理状态,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

所以应把心理训练作为高考体育测试的重要训练内容贯穿在整个训练体系之中,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进行身体训练、心理训练、技战术训练,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考试中创造出优异的运动成绩。

考前的有效调整性训练,是消除消极心理状态的有效措施,也是提高运动水平的有效途径。训练中,只重技能、体能训练,而忽视心理训练的训练方法应该淘汰,以体能加技能加心能训练,才是学校的业余训练新的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

赵晓生(1979~ )男,汉族,甘肃省临洮县人,甘肃省临洮县文峰中学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体育高考。

猜你喜欢

心理辅导
初中班主任应如何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如何进行聋生就业前心理辅导和教育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开展合理有效的课后辅导实践研究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儿童绘画在低年级心理辅导中应用初探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
学困生反复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
心理辅导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