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地方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

2015-05-30杨军慧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馆藏数字化特色

杨军慧

【摘 要】二十一世纪,无论是数字图书馆还是复合式图书馆,都将对传统图书馆产生巨大的冲击。如何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服务模式,尤其是地方图书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现服务模式创新是地方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基本取向。

【关键词】地方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

二十一世纪,高新技术迅猛地向前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网络化信息环境正已形成。地方图书馆时刻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同时也在尝试着自身的超越。在现实与未来的时空中,如何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服务模式已成为地方图书馆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二十一世纪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未来图书馆如何发展,多种观点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为:一是“无纸化”,认为数字图书馆将代替传统图书馆;二是“共存互补”,认为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合二为一”,成为复合式图书馆。“无纸化”观点认为,一个真正意义的信息资源空间——数字图书馆正在形成,它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主旋律。它就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将文献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使之成为可以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存储检索和传播的数字化信息。由此可见,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的一次革命。“共存互补”观点认为,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需要面临许多问题:①馆藏数字化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②读者的适应力仍需一段很长的时间;③网络化服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④社会文化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⑤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亟待提高。因此,纸制文献电子出版物和数字化信息多种载体并存将不可避免。未来图书馆是数字与传统有机结合,二者共存互补的复合式图书馆。两种观点都将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验证和延伸。但有一点是毋庸质疑的,即:图书馆发展的历史是一个不断把新的科技有机地结合到现有的活动中,并通过服务加以实现的过程。二十一世纪,图书馆无论是数字图书馆还是复合式图书馆,都将对传统图书馆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因此,重新构建图书馆服务模式势在必行。

二、图书馆模式差异

(一)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

它是以文献信息处理为主要内容,为本馆读者服务的中介部门,馆藏、馆舍、馆员是传统图书馆的三大要素。其服务模式特点为:①文献资源有限。图书馆只能向读者提供本馆的纸质文献资源,不能向读者提供其他类型或更大范围的信息资源;②操作手段简单。图书馆对文献信息的处理主要是手工操作,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且效率低,准确度差;③传递方式单一。图书馆向读者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是外借、阅览等,缺少便捷地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传输方式;

此外,文献信息滞后、服务范围限制也使读者不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和掌握信息资源。

(二)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

数字图书馆是现代高科技支撑的数字化信息系统,其服务模式特征:①馆藏数字化。图书馆利用高新技术把多种文献信息加工或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化信息,它包括国家、文字、语言、音响等多媒体信息,实现信息载体的革命性变革;②操作电脑化。图书馆多项业务实现计算机技术管理,使图书馆员从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③传递网络化。图书馆利用通信和网络技术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取服务,实现大范围的信息资源输送,成为现代化的信息中心;④贮存自动化。图书馆在网上实现联合,多信息服务系统相交融,用户能与所有系统相交贮存和获取多种信息资源,实现广泛的信息自由流动。

(三)复合式图书馆服务模式

复合式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共存互补的产物,其服务模式特征是文献信息服务与数字化服务共存互补;手工操作与计算机管理共存互补;以读者为中心与以用户为中心共存互补。

从以上差异形态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或复合式图书馆符合信息社会发展趋势,是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和必然选择。尽管现在我们离它们尚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但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的地方图书馆应当积极探索新型服务模式。

三、构建地方图书馆创新型服务模式

(一)由“点”到“面”的全方位服务模式

这里的“点”指的是地方图书馆,“面”指的是地方图书馆所在地域。地方图书馆必须立足本地域,面向全社会,优势互补,做大做强。首先,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可以考虑对读者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服务,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其次,除了为本地域读者服务外,还要积极面向社会,为各领域、行业、系统和单位的读者提供多种信息服务。第三,选定学科门类,按专业设置一级类目,然后根据不同的检索途径编制索引,编写题录、文摘、专题研究报告等二三次文献,为教学与科研服务。第四,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读者需求情况建立专题数据库,提供全文数据库查询服务,成为政府信息首先渠道。

(二)由“浅”至“深”的多层次服务模式

目前,地方图书馆服务层次概括起来有三种:①基础性服务。主要满足读者文献借阅、复制等;②指导性服务。主要是为读者提供导读、情报知识等;③开发性服务。主要以读者特定的文献需求开展的二次文献编制,定题服务等。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上信息的大量涌入,读者对信息需求形成了新的层次,这种多元化的特征在地方图书馆较为明显。因此,要根据读者层次的变化建立与之相对称的服务体系,传统的层次服务应当赋予时代的新的内涵。可以通过加大电子出版物的借阅力度、由传统的导读向导航转化、建立网上咨询系统等途径,提高网上参考咨询服务的效果。

(三)由“大众”到“个性”的精品化服务模式

现代社会需求信息服务个性化,因为读者不再满足为其提供一般性的知识服务,而需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核心知识内容。这就要求地方图书馆由“大众”粗线条信息服务逐渐转向“个性”细线条的特殊服务,将分散在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加以集成,从而提炼出对读者研究有用的知识精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做好以下工作:①调整内容,优化状态。注重收藏科学技术研究专业信息资料,使藏书保持最优化状态,为提高馆藏利用率创造条件。②图书馆员的角色转化。馆员不仅要搜集、整理、分析和及时传播网络信息资源,还要帮助读者过滤并筛选出最合适、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③要了解读者,研究读者,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精品,把读者和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一致,才能达到充分有效地满足读者“个性”需要的目的。

(四)由“一般”到“重点”的特色型服务模式

对地方图书馆而言,收藏的文献是否有特色是这个馆在网络环境下是否具有生存价值的依据。因此,要以“特色馆藏”为龙头,重视信息资源,实现由“一般”向“重点”转变。①根据地方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收集和建立特色馆藏。要尽可能地把涉及特色馆藏的所有文献都收集起来,使特色馆藏是较完备较齐全的。②地方图书馆可以与地方高校图书馆联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共建特色学科的馆藏资源;也可以利用高校图书馆的人才优势与地方图书馆合作共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③利用数字化技术和设备对特色馆藏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特色文献全文数据库,逐步构建具有特色的数字化馆藏体系。

参考文献:

[1]黄宗忠,王晓燕.论复合图书馆与图书馆发展趋向[J].图书馆论坛,2002(5)

[2]龚爱荣,王梅.试析新世纪图书馆的发展路向[J].图书情报知识,1999(4)

猜你喜欢

馆藏数字化特色
馆藏
特色种植促增收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中医的特色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完美的特色党建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