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

2015-05-30牧仁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培养小学语文能力

牧仁

【摘 要】语文新课程的总体目标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语文是工具,掌握工具必须具备能力,以培养能力为重点。本文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和创新能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培养;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特别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标的这一要求,体现了现代教育要以生为本,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这一理念,要求中特别强调了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各项语文能力的培养。

一、构建自主学习模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要想指导学生卓有成效地自主学习,关键是构建科学的课堂学习操作模式。通过具体的模式环节和操作策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引导行为,从课内的规范延伸到课外的发展,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而模式运作的核心不是其相对固定的程式,而是程式中所反映的思想。程式只是思想外显的一种凭借而已。我们的语文自主学习模式,始终突显着“自主”的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以培养学生学习意识为切入口,以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为评价标准,以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为最终目标。随着各种模式的课堂实践,逐步转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1.更新阅读教学观念,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传统的阅读教学比较死板,停留在教师读、学生听的阶段,教师的阅读挤占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学生没有阅读的体会,无法真实地掌握课本内容,产生不了学习的兴趣,整体的学习成绩不好。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种观点和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一致。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教师要指导学生去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发挥主导的作用。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阅读,增加学生自我阅读的实践,通过自我阅读过程的建构,形成阅读能力。

2.重视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位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一方面,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从教师的语气、语调、表情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感情。教师的朗读要动之以情,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的学生是喜欢听教师范读的,教师的示范发挥得越好,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另一方面,学生在朗读中要流利读下来,不能间断,不连贯,要读得流畅、速度适中。这样才能把握语调和节奏感。再次,要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维探究。学生在阅读时,要弄清楚,课文写了什么,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描写了什么特点等,这样勤思考,才能深入理解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要学会联想,注意知识前后字、词、句、段落之间的联系,不能孤立地去读。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之一,学生只有注意观察才能获得习作材料。通过对生活中的人、事、物的观察,才能对其有较深的理解,使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小学生在对这些进行描述时,自然就会描述得真真切切使读者如观其形,如闻其声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1.调动小学生的观察兴趣

心理学上认为没有兴趣,学习是不会高效的,兴趣是学习的前提条件。小学生普遍贪玩,对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忽略,同时他们的好胜心较强,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教师更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观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了兴趣,小学生就乐意主动去观察。

2.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要有顺序

(1)按空间转换顺序观察。这种观察顺序一般是找准一个观察点,然后采用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方式观察,当然也可变换立足点。在带领小学生观察某处风景或带学生游览某处名胜古迹时采用这种观察法。

(2)按时间顺序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与时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事物需要进行长时间观察时,大多用时间顺序进行观察。如一起养育一些蚕宝宝或者种下几棵小植物,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也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等。

(3)按内容顺序观察。如从景物到人、由整体观察到局部、由主要到次要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按不同观察要点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

3.在观察时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在观察中合理发挥想象力,才能使写出来的文章形象生动,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乐于想象是小学生的天性和优势,想象又激发了小学生观察的乐趣,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指导小学生观察事物时要鼓励小学生发挥大胆想象,让思维在观察中得到发展,这样使观察的内容就不仅局限于对事物表面的认知了。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看图作文时,除了要求小学生对画面进行仔细分析,还要求学生对图画所表现的思想、动作、心理、表情等进行合理想象,学生若缺少平时的锻炼就很难完成这个练习。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

1.营造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认识、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习主体的情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才意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动力。我们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次,课堂上我在倾听完一名学生的不同意见后,真诚地说“我真荣幸,我和你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却足以说明我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

2.引导求异,培养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是以假设能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好几种好方法为基础,从不同角度寻求真理的过程。这就必须涉及推测想象,创造思维等方法。但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或从众心理,往往不习惯于深入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所以引导求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努力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索,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提倡一问多解,一题多议,求异创新。

总之,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在教学中不断创新,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教育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关梅君.如何培养小学语文创新能力[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24期.

[2]韩俊平.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祖国·建设版,2014年05期.

猜你喜欢

培养小学语文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