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15-05-30贾骑虎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重要意义具体应用情感教育

贾骑虎

【摘 要】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具备重视人文色彩和感情力度的特色。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它既是新课改中的主要要求,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将情感教育融入语文的平常讲授,不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熏陶学生的情操,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本文分析了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对情感教育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重要意义;具体应用

《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正确理解祖国语言文字和进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培养他们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无一不凝聚着作者的爱憎,深蕴着作者的感情。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把情感教育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现如今,随着新课改的力度不断加大,素质教育这一观念早已被我们所熟知。然而,一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知识的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校德育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只一味的追求提高学生智商,德育工作效果不显著,还是学生厌学,都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唯理性主义教育”的弊端。所以情感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由于语文具有人文化、感性化的特点,所以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情感教育将事半功倍。

一、情感教育的概述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它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它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调节支配作用。一个人对事业充满着热情、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他就会发挥创造性,就能做出成绩来。所谓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识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充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同志亲友的深挚情意,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1.情感教育的含义

情感教育,即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妥善处理学生情感和认知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索求精神和求知愿望,引导学生构成积极良好的社会性情感的教学方法。

2.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1)对学生认知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小学是学生具体形象认知到抽象认知的过渡阶段,其思维水平整体还处于感性阶段,没有固定的思维结构。因此,教师在日常语文授课中指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中和主人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十分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艺术形象,丰富学生认知的发展。

(2)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情感教育充分将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情况相结合,将当前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相结合,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充分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寓教于乐,不仅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对学生的品德完善具有促进作用。加强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既是小学语文改革的必要要求,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具体要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小学是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小学生多数存在情绪起伏大,不懂得控制情感,极强的自尊心和较弱的个人能力不相匹配等问题。

二、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注重导入,营造情感氛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导入可以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理解文章。情感往往是课堂导语设计的敲门砖,动之以情,以情激情,才能让学生怦然心动。例如,在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春》的教学中,可以用优美的语言为学生描述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生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小段优美的文字就能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融入文章,进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景

很多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社会生活,因此如果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可以看见画面生动逼真的展示在眼前,那么意境自然而然就在心中产生了。而多媒体正是可以做到这一点。

3.晓之以理,挖掘深入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将文学知识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充分结合,使学生不仅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洗涤灵魂的作用,更能通多语文学习在思想上得到提升,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培养小学生语文的情感教育

1.适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所谓触景生情,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有它特定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以及它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饱含激情状态下进入地学习。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几句导语,一首歌,一幅画或一段视频等等。

2.深入品析文本,引导体味情感

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后,教师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情感是深深地渗透在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之中的。在品赏词句教学时,我们要抓住文中关键句,讲清深层内涵和蕴意,让学生“披文人情”,体会文章的“味”,与作者感情共鸣。

3.感情朗读课文,引领体会情感

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因此说“三分诗,七分读”。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内化成自己的情感。因此,课堂上老师不能停留于对文章被“字词句”图解,寡然乏味,而要多一点感情指导,只要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就能体会文章的意境美,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4.拓展延伸阅读,加深体验情感

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可走,仅凭课本中的百十篇范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只能是杯水车薪。阅读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佳作,许多课文给学生留下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绕梁余音”。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能只局限于课文,应当在完成课文的教学目标后,引导学生冲破课文界限,适当将思维引向文外空间,向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增加信息量,扩大知识视野,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积极探索更具创新性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全面增强语文情感教育的魅力。丰富学生的人格素养,健全学生各种情感的必备要素,以使学生获得身心健康发展。总而言之,情感教育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是不可忽略的,它既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校德育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非常值得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加以推广和应用。同时,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情感教育,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新潮流,实现了新课改背景下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新目标和新要求。

猜你喜欢

重要意义具体应用情感教育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提升党员素养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公路桥梁加固设计及其施工建议
关于电气自动化在机械采煤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少先队员荣誉感、 责任心的培养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探究立体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