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角色学视角浅析《追风筝的人》中的父亲角色

2015-05-30门辉华王晓霞

作家·下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角色冲突角色

门辉华 王晓霞

摘要 从角色学视角来说,每个人都在社会生活上演绎着自己的角色人生。卡勒德·胡塞尼在他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中,借助儿子阿米尔之口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角色复杂、冲突激烈的父亲形象,并在叙事中突出了父亲作为主人、作为兄弟、作为父亲的角色、角色期待以及角色冲突,揭示了通过情景退出,父亲最终获得了角色冲突的解决,达到了人生的和谐。

关键词:父亲 角色 角色冲突 情景退出

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1965年出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因阿富汗战乱随父母逃亡美国,《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他本人的一部自传式的作品。《追风筝的人》以战前、战后的阿富汗以及美国为背景,主要讲述了阿米尔及其父亲在两个环境中复杂的角色、激烈的角色冲突以及角色冲突解决的故事。该书自出版以来,因角色形象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获得赞誉无数,并在美国权威畅销书排行榜独占榜首达80余周。《出版商周刊》盛赞道:“单就书中的角色刻画来看,这部初试啼音之作就值得一读。从敏感、缺乏安全感的阿米尔到他具有多层次性格的父亲……”胡塞尼在《追风筝的人》中将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过程以及心路历程描写的感人至深,而他对阿米尔的父亲角色的勾勒,细腻而又颇具时代感,父亲的角色行为、角色冲突,复杂而又纠结,不仅深深触动了我们的心弦,更让我们反思人生。

一 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是指从角色的观点出发,研究和分析人的社会行为活动的理论。角色理论的中心概念是角色,角色一词来源于戏剧表演。为帮助人们理解人与人的相互作用、社会行为和自我等问题的时候,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乔治·赫伯特·米德在提出“自我”这一概念时首次引入了“角色”这一词。直到20世纪30年代,角色才被作为专业术语来使用,此后布鲁默、莫雷诺、林顿、艾萨克等都对这一领域进行了实践研究。近年来,角色理论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和使用,也成为人们理解社会的一个基本工具,本文主要关注角色、角色期望、角色冲突等问题。

角色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上最小的纽结。拉尔夫·林顿最先将角色的概念明确定义为“角色是围绕地位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处在一定地位上的人的行为期待。”此后,很多社会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都对角色这一概念给与了自己的理解。尽管学者对于角色的概念各不相同,但大都是围绕着个人、行为、社会地位等方面提出的。角色期望是指“群体或个人对某种角色应该表现出的特定行为的期望,它是形成社会结构与角色行为之间关系的桥梁。”艾萨克认为角色期望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局外人”所有的期望,第二类是角色本身的自我期望。有时候期待是实现角色的有效手段,如研究表明,父母对儿女考入大学的期望越高,儿女考入大学的可能性也越高。当个体不能满足角色期待就会产生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是指,“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的角色期望发生冲突的情景,也就是个人不能执行对角色提出的要求就会引起冲突的情景。”角色冲突包含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

二 在喀布尔的父亲

就社会属性的角色而言,在阿富汗喀布尔的父亲无疑是极其成功的,他是成功的商人,不仅拥有地毯公司,还有药店、餐厅,而且绰号“飓风先生”的他高大、伟岸、勇敢;此外,父亲还热衷慈善,他自己设计施工图建造恤孤院。父亲的成功、高大、勇敢、有爱心的角色符合阿富汗社会对男人标准的所有期望,然而这个形象近乎完美的父亲在兄弟关系、父子关系、主仆关系上扮演者复杂的角色,充满着强烈的角色冲突。

1 作为阿里的主人及兄弟

仆人阿里是哈扎拉人,他是爷爷收养的孤儿,小时候患有少儿麻痹症,右腿萎缩,半边脸麻痹,相貌极其丑陋的他却娶了风情万种、美丽的堂妹莎娜芭。父亲与阿里自小一起长大,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四十多年,父亲曾亲口对阿里说,“我没有兄弟,你就是我的兄弟。”按照父亲的自我角色期待,他既将自己定位为阿里的主人,又将自己视为其兄弟。作为主人的父亲,照顾着住在自家泥屋的阿里一家的生活,也享受着阿里对他这个主人的伺候。当然,他也的确做到了主人能给予仆人最好的照顾,所以在阿里选择离开的时候,他会反问阿里自己对他不够好吗。而作为兄弟的父亲,虽然也会像对待朋友一样,外出旅行归来的时候给阿里捎礼物,甚至搂着阿里肩膀跟他说话,但在遇到美艳的莎娜芭的时候,他违背着自己对自己的角色期待,触碰着道德的底线,背着自己视如己出的兄弟,跟莎娜芭通奸,生下了哈桑,而且为了维持自己的社会地位至死都没有公开承认过这一事实。这个父亲不仅违背了伦理道德,更背叛了四十年来的兄弟情,偷走了兄弟为人夫的尊严,为人父的荣誉。因为没有遵守自己对于兄弟的角色期望,父亲遭受了强烈的内心谴责,陷入了角色冲突中,所以他会跟阿米尔说:“没有比盗窃更十恶不赦的事情了,要是有人拿走不属于他的东西,一条性命也好,一块馕饼也好,我都会唾弃他……”这既是父亲对盗窃的真实想法,更揭示了父亲对自己偷窃了兄弟的东西后良心上的不安。或许是阿里的低贱的角色身份,让父亲在该履行自己的角色行为的时候没有履行,所以他出于维护自己的社会角色的本能启动了“掩盖”这一自我防御机制,这一选择也为他以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2 作为阿米尔的父亲

作为阿米尔——这个社会承认的、合法的、有名分的孩子的父亲,他漠视阿米尔本身聪明、喜好读书、写诗的本性,而是期望儿子能够像他一样勇敢、坚强、热爱运动、像个阿富汗男人。为了能够让阿米尔满足他的角色期望,他替儿子报名参加足球队,等到发现儿子没有遗传他的任何运动天分后,又努力要让儿子变成他喜欢的运动的观众,然而,最终父亲不得不接受阿米尔性格敏感而又懦弱这一客观事实,父亲对儿子的角色期待没有实现,这对随心所欲打造身边世界的父亲而言是致命的打击。由于角色期待获得的失败再加上没有名分、没有特权的私生子哈桑的存在,父亲陷入了剧烈的角色内部冲突中。一方面的父亲也希望阿米尔获得爱,另一方面的自己却嫌弃着这个不能让自己满意的儿子。在阿米尔满怀期待地想要对父亲读自己写的小说的时候,他看都不想看。心理學认为父亲的关注对一个孩子的健康性格形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男孩子,父亲往往是孩子勇敢、坚强、果断等性格的主要塑造者。胡塞尼在小说中刻画的这个父亲角色,在发现孩子的特点后没有因势利导儿子的天分,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尝试着让自己的儿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发展,失败后又故意疏远、冷漠儿子,这就间接导致了阿米尔软弱、冷漠又有些残忍的性格的形成,为小说后面阿米尔设计陷害、赶走哈桑,为父亲遗憾终生,预设了隐患。

3 作为哈桑的主人及父亲

身为哈桑主人这一角色,父亲选择了接受自己是主人、逊尼派普什图人;哈桑是仆人、阿里的儿子、什叶派哈扎拉人这一既定事实,并从未试图改变过。所以哈桑既没有权利住在他的华丽的屋宇里,也没有权利像阿米尔一样去学校接受教育。身为哈桑的父亲这一角色,他的自我角色期待是尽自己所能弥补自己对这一个儿子的亏欠,哈桑出生后他像任何负责任的父亲一样,给哈桑雇佣奶妈哺乳,为哈桑修补兔唇,记得他的每一个生日,为他买生日礼物,在哈桑表现的出色的时候“伸手拍拍哈桑的后背,甚至还用手臂搂住他的肩膀”,而这些亲密的举动他从未给过阿米尔。当阿米尔问父亲是否考虑过换仆人的时候,父亲咬牙切齿地说,“哈桑就在这陪着我们,他属于这儿。这里是他的家,我们是他的家人。”他的这个模棱两可的话语既可以理解为我们把这个仆人当家人,也可以理解为哈桑就是我们的亲人,这也跟父亲在哈桑身上相互冲突的自身角色是相吻合的。在阿米尔设计赶走哈桑的时候,父亲的这种角色间冲突达到了极致,作为哈桑的主人,他无权限制哈桑离开自己;而作为哈桑的父亲,他又抓狂般想要留下自己的儿子,照顾他一辈子。胡塞尼设计了这么一个两难的境地赋予这一角色,在这两种角色的激烈冲突中,尽管父亲苦苦哀求阿里,请他带着哈桑留下,但他终究没有勇气承认自己是哈桑的父亲的身份,依旧选择了自己主人角色,没有能让哈桑留下的理由,最终,哈桑离开。父亲的选择让自己自此再没有见过这一个儿子,也让自己遗憾终生。

三 在美国的父亲

弗拉特(Van de Viert)认为冲突的解决需要采取三个步骤:一选择,二妥协,三从情景中退出。由于俄国佬的入侵,塔利班势力的独裁,父亲这一角色被动脱离了阿富汗这块让他纠结挣扎的土地。脱离了阿富汗成为美国人的父亲角色的社会属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阿富汗的“大人物”到美国的“小人物”,从“随心所欲地打造身边的世界”的独裁者到靠救济为生的可怜虫。显然,在美国的父亲也遇到了强烈的文化冲突,有着身为阿富汗人和美国人的角色冲突,然而在喀布尔的父亲所经历的角色冲突却因为父亲的退出得到了解决。远离了阿里、哈桑,也就失去了对他们实现角色期待的环境,对他们的角色冲突自然消失。而由于身在美国的父亲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再有随心所欲打造身边世界的能力,所以他对阿米尔的角色期待也发生了改变,已经不再是勇敢、坚强、热爱运动,而是变成了简单的能“赚钱、结婚、撑起自己的家庭”。因为不再以自己的意愿为主导对儿子施加期待,所以他不再嫌厌,而是激动地参加阿米尔的毕业典礼,请儿子喝酒,尽心尽力、倾尽所有为儿子举办婚礼,甚至病倒后偷偷地請索拉雅读阿米尔小时候写的东西,这是在喀布尔的父亲曾经一度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的东西。最终父亲跟阿米尔的角色冲突得到了解决,也让阿米尔感受到了长久以来期盼的父爱。

四 结语

人生如戏,人生就是不断扮演角色,陷入冲突又解决冲突的过程。卡勒德·胡塞尼笔下的这位父亲如我们所有人一样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面临着不同的角色选择。在阿富汗喀布尔的他,在角色冲突发生、角色间需要抉择的时候,他罔顾道德、背叛兄弟、舍弃亲情,使自己的人生既失去了兄弟又失去了儿子;在美国的他,因了情景的退出,使得他在喀布尔的各种角色冲突获得了解决,也最终收获了与儿子阿米尔角色关系的融洽。

参考文献:

[1] 卡勒德·胡塞尼,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 乔治·赫伯特·米德,霍桂恒译:《个体与社会自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

[3] R.Linton,The Study of Man [M],New York:Appleton-Century,1936.

[4] 秦启文:《角色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5] 艾伦·C·艾萨克,郑永年、胡谆、唐亮译:《政治学:范围与方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 安德列耶娃,李翼鹏译:《西方现代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7] Evert van de Vliert,“Role Conflict between Supervisor and Subordinate”,Personnel Review,1976,5(1).

[8] 李争、张秀丽:《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找寻》,《学术界》,2013年第2期。

(门辉华,山东农业工程学院讲师;王晓霞,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追风筝的人角色冲突角色
声音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从社会学角度辨析史量才的角色扮演及冲突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研究
广电媒体转型中的角色冲突及对策
人力资源开发与智力资本提升的关系探析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
关于动画人物角色设定中的服饰设计研究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