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杆秤匠人
2015-05-30张晶洪晓东
张晶 洪晓东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手工艺正在消失,速度之快,令我们吃惊。杆秤制作这一行业就是其中之一。千百年来,手杆秤也可算作华夏“国粹”。它制作轻巧、经典,使用也极为便利,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活跃在大江南北,代代相传。天地间有杆秤,人们不断赋予秤新的文化内涵,秤是公平公正的象征,天地良心的标尺,一桩桩交易就在秤砣与秤盘的此起彼伏间完成。即将消失的杆秤制作工艺,也为现代生活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初识殷召振师傅是在2008年7月的盛夏时节,在薛城区临山街道一条偏僻的老街店面里,当时的他因接了一单“大活”正在忙碌着,为了不耽误他的生意,记者边拍摄边和他聊起来,殷师傅原籍微山县韩庄镇,祖辈7代以做杆秤为生,11岁时跟着外祖父学做杆秤,19岁学得手艺后,到临城镇开了铺子,从此,便与杆秤结下了不解之缘,目前,他是枣庄全市唯一的杆秤制作艺人。
年轻时,殷师傅每天能做五六杆秤,生意十分红火。但随着电子秤的推广和普及,杆秤逐渐退出市场舞台。制作杆秤技术是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做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从选材,刨圆,到打磨,钉秤花等多道工序,道道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做杆称费时费工,已经不赚钱了。他做杆秤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割舍不下这个跟随了他51年的手艺,在做杆秤的过程中,有常人难以体验到的快乐和难舍。做杆秤要讲诚信,人要厚道,不因操作失误而让秤短斤少两。 这是殷师傅40多年遵循的做杆秤的原则。上世纪80年代初,殷师傅做的杆秤曾在全市杆秤质量比赛中,取得了实践第1名的好成绩。
如今的殷师傅由于身体不适,手脚大不如以前灵便,便把做杆秤的手艺传给了小女儿——殷宪媛。今年29岁的殷宪媛是殷召振老人4个子女中最小的一个,由于从小受宠,经常跟随在父亲身边,亲身感受到了父亲对做杆秤的执着和难舍。高中毕业后,她在父亲的鼓励和精心传授下,女承父业——也做起了杆秤。
殷宪媛告诉笔者,现在做杆秤的活儿还是比较多,但盈利极小,还得做一些别的生意才能弥补亏空,再加上以前的店面拆迁,现在所租的店面不大,所以制作杆秤的规模也相应比以前小了些。但不管怎么说,为了父亲的杆秤情结,也为了守护这门手艺,只要店还开着,她表示就要守候这份“遗产”,坚守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