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是培田
2015-05-30叶林生李志美
叶林生 李志美
“精”者,小而优。关于精妙的印象,在我们的记忆里,《核舟记》恐怕无出其右。“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小小桃核,长不盈寸,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可谓精妙之至。殊不知,有这样一个村子,竟也有这般能力,集广博珍品于一隅,汇百世文蕴于一处,她就是培田古村!
培田古村是闽西山区连城境内的一颗明珠,自明清以来,经过八百多年的磨砺,至今熠熠生辉,完整地向人们展示着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风貌。她是客家建筑的经典之作,堪与永定土楼、梅州围龙屋相媲美,人称“福建民居第一村”,有“民间故宫”的美誉。以“精”称之,乃实至名归,培田村面积仅13.4平方公里,住户只有300家,村民仅1000多人,但就是这小小弹丸之地,却保存着30幢大宅,21座祠堂,6处书院,1条千米古街,2座跨街牌坊,4处庵庙道观。累计总面积达到7万平方米之大!据称,旧时的培田村,只有近百户人家,五百余人,因此,有人称她“十家一书院,五户一祖祠,三家一店铺,一人一丈街”。全村建筑之博大,保存之完好,珍藏品之丰富,文化底蕴之深厚实为外界惊叹称服。带着对这般惊奇的感叹,让我们轻轻触摸古村的脉搏,见识她的广博,领略她的文蕴,感受她特有的风土人情。
大街小巷踏出精美与精奇
“雾敛云收天宇宽,门前幸有千朵青山万朵青山,徘徊赢得倚栏杆”,于培田古村外远望,心中不由得想起了这句词。大山脚下,宁静的清晨,朝阳初升,古村青色的屋顶连绵成片,像文人的墨池起伏流淌,文雅又古朴。就在这样美丽雅致的穹顶之下,笼盖了几个世纪的文明。
如果说土楼是古堡,封闭而坚固,那么培田古村便是庄园,豪放而优雅。走进村子,便觉身处诗中画中,穿越古今,美妙的景物应接不暇。村中心是一条千米长的古街,贯穿全村,路面中间由石板筑就,两侧由鹅卵石铺成,宽阔整洁。它就像一条安静的长龙静卧培田村中,亘古不变地镇守着这一隅的和平和安定。街道旁列古祠、商铺、民居,它是培田的商业集市,现在老式的店铺还保留不少,有豆腐坊、小药铺、剃头间、杂货铺等等。漫步其中,皮鞋与石板撞击得咯咯作响,于这静中,却仿佛能听见周围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欢笑追逐声,昨日繁华汹涌而来……
从大街转入小巷,有另一番趣味,巷子曲径通幽,狭窄而深邃,也全是由鹅卵石和石板铺成,九曲回肠,若没人带路,还真有可能迷路。路边墙角的石上长出了青青的苔藓,既充满了生机又增了几分岁月的痕迹。有的路段极其狭窄,在两旁高大房屋的威逼之下,呈现出“一线天”的景观,真是奇绝。
高堂华屋筑就精致与精妙
巷子的复杂体现了客家人特有的建筑智慧,依势抱形,利用充分,恰到好处地建造了不同形式的民居。培田村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繁荣,文臣武士不胜枚举,留下了许多豪宅深院,其中“官厅”“大夫第”“敦朴堂”“济美堂”等官宅,气派非凡,富丽堂皇。官厅号称“九井十八厅”,这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建筑,适应南方多雨气候和自然地理特征,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厅与院结合构造的大型民居。整座宅院由青砖风火墙包围,古朴厚重,走进去,深深的天井,曲折的通道回廊四通八达;花厅云墙,飞檐翘角,饰以花格漏窗;门联题诗作赋,接福纳喜;嵌于墙内的木质窗户,雕龙刻凤,松鹤延年,梅兰竹菊,无一不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整座建筑上到飞檐砖瓦,下到石柱台阶都打造得那么精致,一丝不苟地美到角角落落,客家人心思的细腻与精巧可谓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座座高堂华屋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看似相互独立,实则一体相连,在培田这样的大院就有30座,实乃建筑之瑰宝。高屋建瓴勾勒出繁华的记忆,青砖灰瓦,氤氲着古老的味道,在时光中发酵却历久弥新。
村落的水路可谓是整个建筑群的点睛之笔,设计之精巧、美观,实用之方便,世间少有。心里暗暗称赞,设计者有一颗多么善良体贴的心啊!村里有两条水圳,暗藏于建筑两侧,弯曲而去,不宜直泻,因为“水为气之母,逆则聚而不散;水又属财,曲则留而不去也”,这体现了村民招财纳福的朴实思想。圳水清澈甘冽,村民们于其中濯米、洗衣,禽畜饮水、觅食,充满了生活情趣,日子过得恬淡安适,人们的脸上总是挂着满足的笑容。雨水和用完的污水则顺着暗沟排入石砌的水池,满足“四水归堂,财源滚滚而来”的聚财心理。
忠厚诗书谱出精湛与精久
巍巍古祠,迎送多少日出日落,赫赫牌坊见证多少兴衰更替,他们风雨不倒地屹立在古村之中,记载着古村儿女的荣耀和精神,亦承受着千百年来的磨难和艰辛。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古村的文化底蕴让人叹服,其忠孝精神令人敬仰。村口,一座威武高大的青石牌坊矗立道中,近看牌坊上的浮雕双狮舞绣球、双凤朝阳早已斑驳不堪,但匾额上“恩荣”两个擘窠大字却清晰醒目,仿佛依然骄傲地向世人夸耀着清代吴拔祯将军的丰功伟绩!忠孝,乃人之本,忠正牌坊正是对培田忠臣义士最大的肯定。与此同时,孝道在培田更是自古传承。培田是清一色吴姓人的村庄,村里有21座古祠,建筑之精,数量之多,堪称中国之最。久公祠是村里保存最完好、雕刻最精美的古祠之一,门庐斗拱有五重,气派非凡,颇有大唐遗风,立于其下,对祖先的深深敬畏便油然而升。衡公祠门庐上的彩漆画,经历300年的风吹雨打,依然色彩艳丽,活灵活现。建筑的精美承载的是培田人宗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对祖先的崇敬,只有赤子之心的敬爱才能化作这一座座宝藏,永远传承,世代相续!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客家人的耕读文化是积淀深厚的,村内有6家书院,文风炽盛,人才辈出,从乾隆到光绪三十年间,这里培养出的状元、榜眼、翰林、进士、秀才有百余人之多,之后,这一脉书香传承至今,真是人杰地灵。南山书院久负盛名,至今门前还有尚书题联:“距汀城廊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对培田文化细细品读,纯粹而正统,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性格,也是一个普通山村最淳朴的根基,这一缕忠孝诗书的精魂,久远、醇厚,早已扎根每位培田儿女心中,并已开枝散叶,根深蒂固。
落日的余晖洒在吱吱嘎嘎的水车上,旋转出一天又一天的时光,精巧的古村安静地迎送每天的人来人往,日出日落。就让这颗遗世的明珠,守住那份古今传奇,永远翩然生姿,鸟语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