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协同创新下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方案分析

2015-05-30冯珍王晗王爽

中国市场 2015年7期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冯珍 王晗 王爽

[摘 要]产学研合作是以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界和以高校为代表的学术界联合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科技创新、教育模式多样化的一种合作方式。但在合作过程中,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设置与实施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影响了各组织机构顺利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进程。本文对目前我国高校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类研究生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7.047

1 引 言

产学研合作是产业界与学术界的融合,是产、学、研三方或两方为了共同利益联合起来,采取多种合作模式协同发展[1]。近年来,产学研合作已开始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多样化模式,对推动各方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生的个人发展[3]。但现在我国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限制了硕士生思维创造性的发展和理论的严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实施。存在的问题主要是:①课程内容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现在我国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主要由教学与科研两部分组成,大部分高校的课程配置更加注重理论的学习,而忽略了实践的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是以“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为主,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和热情度。经调查,大部分高校开展实践课的方式比较自由,对学生没有约束力,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②研究生培养体系缺乏层次性。通过对部分高校的培养方案内容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现有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缺乏层次性,在课程设置方面,研究生的课程与本科生的课程设置有很多相似之处,浪费了研究生的时间和精力,导致研究生在专业水平上不能有效提高,没有凸显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与特色。在对研究生的管理和培养方面,不能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使学生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帮助下提升自我。③选课机制缺乏自主性。部分高校的专业没有设置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限制了学生选课自由,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完整,掌握和了解的知识更多地停留在本专业的课程上。基础公共课和专业必修课所占比重过大,占用了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大部分高校缺乏一个完善的选课体系,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

2 管理类研究生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前,必须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下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行分析。通过对政府(教育部)、企业、学校和学生的调查和访谈,本文从政府(教育部)、企业、学校和学生这四个方面分析。政府(教育部):我国大部分高校由地方政府或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建的方式管理,政府对于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有一定的要求,结合教育部对于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方面的分析。企业:企业是高校人才的最终需求者和人才的利用者,所以企业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目的是很明确的,一般企业需要的是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术强,能迅速为企业价值增长做出贡献的人才。在新模式的构建中,企业还需要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和实践方案熟练的教师进企业培训帮助企业内部提升实力。学校:学校是教育和培养人才的主体。在“教师进企业,高管进课堂”的校企联合培养管理类研究生的新模式中,学校需要实践能力强,具有较为丰富经验的企业高管作为兼职教师,增强教师合力。同时学校应该根据已有的师资力量合理的设置课程。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确定所学专业后,学生在学术、科研或人际交往中的质量与知识丰富度和个人以后的发展呈正相关。要使管理类研究生在校所学能够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一是需要确定学生通过所学课程获得的能力,二是需要了解社会及企业需要此类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政府(教育部)、企业、学校和学生对课程配置的需求如下表所示:

政府(教育部):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部对培养人才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使得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完善必须加快,强化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具备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能够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建设性新型人才。

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推进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不断提高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促使企业价值增长,就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企业人才。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处理突发事件、专业外语、操作构建模型类软件、组织管理等符合企业需求的相关能力。

学校:高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要求能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的高级管理人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构建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能说、会写、擅计算”高素质人才。

学生:高校管理类研究生的学习目标主要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包括各种技能、态度与行为、交流与合作精神等。

3 产学研协同创新下管理类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建议

3.1 提高课程设置中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学校可与企业合作设置部分基础性的实践课程,建议由企业管理人员从事教学,在研究生入学第一年的课程中适当加入该类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为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积累经验,方便学生将其与其他专业理论课更好地结合。企业可将其过去完成的项目作为管理案例对学生进行教学,邀请当时参与该项目的主要人员与同学进行交流。定期邀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讲座,帮助学生了解不同企业在管理方面的不同思想。企业和学校可设立一些适合学生与普通员工共同参与的课程,由学校和企业管理阶层共同授课。建议将学生与员工分组,各组共同完成课程要求的项目。这样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知识素养,也可帮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工作。

3.2 提高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可要求各学院设置一些精品选修课,供全校学生进行选择。在研究生阶段,学生的综合能力更为重要,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课程,还应该适当掌握一些其他技能,例如沟通交际能力、法律知识等。学校可将选修课的比例适当增加,鼓励学生多选择该类课程,增加考评比重,提高学生选课积极性。企业还可将部分正在进行的项目列出来,供学生进行选择,然后与该项目的负责人进行沟通,参与到项目中去,帮助企业推进项目发展,在结项时完成项目报告,作为该生在校期间的考评内容之一。让学生在自由的选择中更好地提升自我。

3.3 高校与企业机构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加强重点课程及精品课程的建设

学校和企业共同把关确保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及先进性,即使更新教学内容,整合优化专业知识结构,完善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基础专业学科理论,提高管理类研究生综合能力,学生实践综合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得高校的科研成果及创新技术能在企业中转化为生产力,真正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理论解读,设置更适合于研究生的课程内容。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真正实现校企联合培养,推动产学研合作顺利进行,积极为师生创造更多领域、针对性更强的实践机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3.4 高校与企业协议建立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建立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场地、生产设备及企业内部专业人员等资源弥补高校内部某些资源的不充分性,实现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教师可以在生产中捕捉到科学技术创新的灵感与企业内部技术人员及工程师交流,提出新思路、新课题,带领管理类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科研选题的针对性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性及时效性。鼓励教师与其他教师分享实践的收获和体会,同时与全体教师探讨在企业实践中发现的管理问题以及待研究改进的企业管理在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使得教师在对研究生课程的设置方面能够提出建设性、应用性较强的方法。由教师带领研究生一同研究解决相应问题的方法并最终与企业管理人员相互配合尽可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3.5 加强网络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合作突破以往的从高校研究成果到生产的点对点模式,在现代网络技术的协助下,以实现生产力为目标将企业与高校形成的网络化、虚拟型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为一种新趋势。利用高校中专业人才多的特点,实现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合作与交流通过连接不同节点的路径使得网络化组织嵌入到合作模式中。利用可获取的各类资源,将产学研合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国家相关政策,为合作单位创造更广阔的合作平台。

参考文献:

[1]韩虎群.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6):67-70.

[2]张永安,张盟.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模式探析[J].科技与管理,2007(2):96-99.

[3]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 [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5-174.

猜你喜欢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系统思维的高职产学研合作评估体系探析
从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浅议汽车专业课程设置与实施
高校转型背景下应用物理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
宿迁市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过程培育的研究
浅谈产学研合作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