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兴紫砂大观

2015-05-30顾建余马国芳

中国集体经济 2015年7期
关键词:紫泥龙窑红泥

顾建余 马国芳

宜兴,古时称为荆溪、阳羡。在唐代时,宜兴的茶叶做为贡茶进献,于是,阳羡这个地名就出名了。而茶圣陆羽说道:“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得先开花。”更由此,阳羡的名气已经是天下人皆知了。宋朝开始,才有“紫砂”一词,宋、明以来,茶具首推宜兴紫砂,使得宜兴之名更是冠绝天下。

前几年,据说有考古者称宜兴的制陶业有近7000年的历史了,此处不去计较这数字的真实性,但至少能说明宜兴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宜兴在地质上因是半山半水,有着丰富的陶土资源,也有着丰富的燃料。宋朝以前,窑炉遍布宜兴的全境,但以烧青瓷为主,宋代以后,紫砂和均陶开始大规模的烧造,紫砂工艺在明朝时已经成熟。我们认为世界推重紫砂,关键在于紫砂泥料,其他的内容,都是后人附加的。

紫砂冠天下,皆因五色泥

紫砂产业,是宜兴的产业,受地域的限制,很多知识性的内容,说法一直不统一,文字表达上更是突出了地域的局限性。因此,仅从以下几个比较大的方向作一些说明:

大家经常说的一个内容是:紫砂矿、四号井、本山段泥或绿泥等孰优孰劣,这就好像是在争论泥料的正宗性。我们宜兴人,把紫砂的矿区分为:本山、东山、南山和西山。本山指的就是紫砂最早也是最大的产区黄龙山,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四号井。东山就是指湫东东部、栏山咀和大港一带。南山是指伏东到湖父(造字,父字前要加三点水的)一带。西山就是赵庄山。

甲和夹的区别。宜兴本地方言,甲和夹读音相同,很多人都知道“本山甲泥和西山甲泥”,宜兴老一辈的紫砂艺人说,在紫砂业界的通用说法就是“夹泥”,夹泥是属于陶土类的,通常用来制作大缸、瓮等,不做壶,真正的紫砂泥,是指产在夹泥矿中的泥料。

五色土。一般认为是:紫泥、红泥、段泥(黄色)、绿泥和黑泥。但是,中国的文字中,三、五、九,一般是虚数,不特指,在很多场合,是“比较多”的代用数字,因此,我们认为五色土,应该是多种颜色的土,而非就五种颜色,事实上,紫砂泥做成的壶,其颜色也是千变万化的。

紫砂的名字,我想是根据紫砂泥矿料的颜色和烧成后的颜色而来的,早期的紫砂泥,主要是紫泥,其矿料颜色为紫红色,烧成后颜色加深。到后来,紫砂从业者把段(团)泥和红泥也称为紫砂泥了,再到后来,紫砂泥就成了这“五色土”的统称。红泥的原矿料是黄色的,但由于红泥原矿烧成后的红色很艳丽,最后大家还是以红泥来命名这种泥料了,古时,红就是朱,因此也叫朱泥。在历史上,宜兴紫砂矿就只有2个出处,一是黄龙山,二是赵庄山,大部分的品种出自黄龙山,因此黄龙山的知名度是远高于赵庄的,但是,赵庄朱泥,在明、清朝时,也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明朝时的“孟臣壶”,就是朱泥壶。

目前的紫砂泥料的区分,一般是按照泥料烧成后的颜色来区分的,最常见的就是:紫泥、红泥(朱泥)和段(团)泥。五色土中所说的绿泥和黑泥,历史上就很少,到现在,开采出的绿泥和黑泥,一般不足以用来做壶的。

紫泥:这是最主要的紫砂泥品种,但做壶人也有细分的,如紫泥1#、2#、3#、4#和拼紫泥、特拼、紫茄泥、深拼紫等,每一种紫泥,因为其泥料颗粒的目数不同,也会有差异。

红泥:原矿料是大红色或鲜红色的矿料,我们认为并不存在,因此,这红泥应该是烧成后的颜色,朱泥和红泥的原矿颜色都是黄色,黄龙山和赵庄山都出红泥原矿。但这两种泥料有明显的差异,以后再细说这差异。

段(团)泥:是指在烧成后的颜色偏黄的紫砂泥料,段泥类的产品包括芝麻段、白麻子段等。至于本山绿泥,应该是段泥中的极品泥料,数量很少很少,其原矿料色泽偏绿,还原状态下烧成色泽暗青,氧化状态下烧成色泽偏青黄。

紫砂的原矿,一般就分这三大类,另外出产的泥料,如白泥等,历史上没归于紫砂泥,应该都属于陶土,一般用于生产普通陶器或者用作装饰的。

紫砂的矿,一直以来,大家都认可的是黄龙山矿区,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普通人也开始追求紫砂类作品,黄龙山矿区因为被无节制的开采,早在2005年时就封矿了,黄龙山和川埠的紫砂矿开采量也在逐年减少。但是市场需求总量却在增加,自然而然的就出现了丁蜀镇附近地区开采的泥料来填充市场了,因为丁蜀镇附近的小丘陵和黄龙山、赵庄山都属于同一山脉,在地质结构上,比较接近,有的泥料和黄龙山、赵庄山开采的泥料很接近,于是就出现了其他紫砂泥矿,如查林村的红泥,红卫村的朱泥(也称为小煤窑朱泥,是煤矿开采的副产品),蒋笠村的红泥,茗岭的朱泥,湖父和大港也有,以紫泥和红泥为主,也有白泥。这些矿区,基本上是在清朝末年就已经有少量的开采了。

不管是哪个矿区出的泥料,到目前为止,和这些泥料比较接近的其他地方的泥料,还是很少的。以前,我们行内有这样一个故事:日本人来紫砂厂参观,偷偷的带出一点泥,拿回日本进行了化学和物理的分析,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无法配制和宜兴紫砂泥一样的泥料。

紫砂原料的开采和提炼,其内容比较多。紫砂矿土的成矿年代为古生代泥盆系,约三亿五千万年左右,位于江南古陆边缘,海、陆、湖交替的三亚类地带。借助风力或者水力的搬迁,一些细小的粘土颗粒及其他矿物形成沉积型粘土页岩。大自然的神功为紫砂艺术家配制了直接可用的紫砂原料。

紫砂矿土俗称生土泥,形状似块状岩石,矿土开采后须经过数年的露天堆放,经过风霜雨雪,待其风化,松散成小颗粒方可开始加工使用。大约要开采千吨陶土才会得到一吨左右的紫砂泥料,再经过人工精选,剔除矿料中的老块、夹石、废土和较明显的含硫、含铁物质,然后由矿土机械粉碎成粉末状(工厂化生产),并视产品的大小再选用适当的筛孔过筛,筛孔一般有60目、40目、32目和24目的,加水练成块状,经过人工锤炼或者真空练泥机压练,排除泥中的空气,放置几个月才能成为制坯用的熟泥。

千制百炼始成壶

开采下来的大块紫砂原矿,要加工成制壶原料,其传统方法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

1、露天堆放,自然风化。直到大块的原料经手揉搓后,可以呈粉末状,其细小的颗粒部分为85目,以保证紫砂壶烧成后有0.02毫米的孔径,其中没风化的部分还要经过石磨磨碎。整个自然风化的过程至少需要一年至二年的时间。

2、和泥。风化后的泥料,加水揉和,直到用手抓起后不黏手,并留有指纹,并且指纹在二个小时后还清晰可见,不变形,则达到制壶所需要的可塑性。

3、陈腐。把和好的泥料用塑料袋包好(以前用的是油纸)码放,以增加泥料的黏性,这个过程叫陈腐,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

4、捶泥。陈腐过的泥块在加入适量的熟泥(做过壶坯的余泥)后,还需要再用大木锤捶打,逐渐排除泥中的空气,以加强泥料的韧性。(以上这些内容,大部分做壶人都不熟悉,从古到现在,同行间也是绝口不提的内容,有的还是传男不传女的)

紫砂壶属于炻(shi)器类,虽然也有人说是紫砂陶,我想应该是介于陶器和瓷器间的一个独特品种,其烧结温度介于陶和瓷间。从胎体可达到的细密度来说,紫砂器要优于陶器,但从光洁度来说,施釉的瓷器要远高于紫砂,也正因为如此,紫砂壶填补了一个传统艺术审美观中的空缺,其材质美的欣赏与把玩可以从视觉效果、手拿把玩和内涵气韵三个方面来理解。由于烧结温度的原因,紫砂壶无论细密或粗矿,表面的结晶度都会好于陶器,虽然不如瓷器,但也会在其表面产生一层莹润的光洁面,尤其是经过茶水的滋润后,这种莹润感会特别强烈。按照瓷器的欣赏标准,新瓷器的表层釉面,过于亮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把玩,把这层过于外放的光泽去除,才会出现柔和的表像。对紫砂的这种柔和光泽的追求,我想应该是人们对玉文化理解的延伸,要不也不会有“紫玉金砂”的美誉了。

另外,紫砂壶颜色的多变,也是其为人们追捧的原因之一。有深重,有艳丽,有娴静,有俏皮……所有的这些都能满足不同的人对不同色彩的要求。后来文人的介入,使得普通人也能借物寓情,或者展露身手,更大程度的调动了参与者的兴趣,也就是现在人说的互动。这些对紫砂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紫砂之美

紫砂壶受人追捧的另外一个原因,我想是她的可把玩性。陶器的质地比较粗,不大适合把玩,而瓷器,贵重而亮丽,表面细腻,其观赏性要远高于把玩性能,这种对手感的要求,应该也是受玉文化的影响,玉要佩戴或把玩,是因为在佩戴或把玩后,会在其表面形成包浆,也就是在使用后能产生很大的变化。而紫砂在把玩和用茶水后,完全能有这样的变化,这正好满足了很多人的审美观。陶器的实用性强,瓷器的观赏性优越,而紫砂壶兼具了实用和观赏性,我想这就是紫砂壶受人追捧的另外一个原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具有艺术特征的器皿,其艺术造诣与审美效果,都与线条的完美运用密不可分。艺术品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张力,可以表现出气韵的刚柔变化,也可以表现出层次感。这一切都是基于对线条的运用,通过线条的粗细变化,转折顿挫来实现的。

学过数学的都知道,线条的对称能体现美感,抛物线、圆弧线、折线等都能体现美感。圆是弧线,方是直线,圆与方的结合,就是弧线和直线的交替使用,更让我们感觉到了线条的千变万化的姿态。不管是做壶人还是爱壶人,都可以通过壶上的线条来判断这壶做的是否到位,线条的连接、交替、过渡、粗细变化都是你判断壶的信息。紫砂壶不仅通过线条来表达,也离不开面,有大块面,也有由线条分割而成的小块面,面的表现也是多变的,圆的、方的,方圆结合的、不规则的等等,线和面的结合,更让紫砂壶具有了多变化的特征。圆器讲究的是线条的流畅清晰,面的圆润饱满,而方器,多讲究的是线、面的挺括、瓣棱的清晰,身姿的挺拔端庄。

近现代,紫砂的发展主要是在紫砂村和紫砂工艺厂,其中宜兴紫砂工艺厂是建国后最早生产紫砂陶器的专业工厂,成立于1955年,前身为汤渡陶业合作社和蜀山陶业合作社,出了很多大家,以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根、任淦庭、顾景舟和蒋蓉等老艺人领衔,有紫砂摇篮之说。曾经获得国际、国家级金银奖称号不计其数,为灿烂的中华文化增添了光辉,产品走入了世界,并且赢得了很好的声誉,为紫砂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亘古不息的前墅龙窑

宜兴丁蜀镇前墅古龙窑,始烧于明代,延烧至今,是宜兴地区目前仍以传统方法烧造陶瓷的唯一一座古龙窑,被称为宜兴最后一座活龙窑。古龙窑掩映在前墅村的村落里,周围都是普通的人家,该龙窑利用自然山坡建成,远远望去,像一条蜿蜒而上的巨大长龙,所以称为龙窑。以前是紫砂作品最后烧成的地方,也是小孩玩耍的地方,现在是国家级的文物了,除了烧窑,一般都锁着,虽然不能入内,但也不会掩饰其在爱壶人心目中的光辉形象。龙头在下,龙尾在上,呈32度斜角,它的烧制原理是可以让火自下而上自然升温,非常节能的,有时窑尾还在烧着,窑头就可以出窑了,出空的窑尾又可以放入新的泥坯,利用余热进行干燥和加热。据说,国内目前仅仅剩下二座还在烧制陶瓷制品的明代古窑,一处是在广东佛山石湾的“南风古灶”,另外一处就是宜兴前墅的古龙窑了。

猜你喜欢

紫泥龙窑红泥
浅议龙窑烧制与龙泉窑之烧制技术改进
浅谈龙窑创烧及汉代改造的里程碑意义
问刘十九
罗诗彬龙窑作品欣赏
关于烧结红泥消化生石灰系统的改造
紫砂泥料简析
浅谈紫泥“六瓜壶”的自然雅趣
龙窑柴烧:一盏一匠心
试论宜兴紫砂泥
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