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料简析
2018-09-26鲍明亚
鲍明亚
摘要:紫砂泥的品种按大类可分为紫泥、本山绿泥(也称缎泥)、红泥(其中包括朱泥和红泥)三大类,除此之外还有墨绿泥、黑泥等人工创新的品种。
关键词:紫砂泥料;紫泥;红泥
中图分类号:T01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4-0032-01
紫砂陶土的成因,属内陆湖泊及滨海湖沼相沉积矿床,通过外力沉积成礦,深埋于山腹之中。紫泥和绿泥都产于甲泥矿中。甲泥是一种脊性粘土,紫红色,色似铁甲,故名“甲泥”。甲泥矿中甲泥储量最多,紫泥、绿泥储量较少,紫泥仅占总储量的3-4%。紫泥是甲泥中的一个夹层,绿泥是紫泥夹层中的夹层,故有“泥中泥,岩中岩”之称。所以,紫砂的泥料,也只有在大量生产日用陶的条件下才将其发掘出来。因为这种深藏于岩层下数百米深处的“甲泥之中的紫泥,必须从甲泥中分选出来,没有日用陶的大量使用甲泥,紫泥也就没有被发掘出来的提起条件。
紫砂壶烧制的原料为泥土,紫砂壶泥分为三种:紫泥、绿泥和红泥。可以烧制紫砂壶的泥一般深藏于岩石层下且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间。根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有关岩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黄泥属高岭一石英一云母类型,含铁量很高,最高含铁量达8.83%。紫砂壶在高氧高温状况下烧制而成,一般采用平焰火接触,烧制温度在1100-1200摄氏度之间。紫砂壶成品的吸水率大于2%。紫砂壶的泥原料,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土”。
紫砂壶的泥料制作过程如下:从矿层中开采出的紫泥,俗称生泥。似块状岩石,经露天摊晒风化,使其松散,然后经初碎、粉碎,按产品要求的颗粒数目,送风筛选。筛选后的泥灰,由搅拌机搅拌成一块块泾泥,经堆放陈腐处理,再把腐泥进行真空练泥,这样便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在紫砂泥练和制备过程中,所用水的水质十分讲究。水质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紫砂泥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坯的干燥、烧成收缩率小。为丰富紫砂隐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制作设计的要求,工艺师们大胆地进行技术创新,把几种泥料以不同配比混合,在泥料中加入适度的金属氧化物着色剂,控制好窑内的温度和气氛,产品烧成后,五光十色,或紫而不姹,或红而不嫣,或绿而不嫩,或黄而不娇,或灰而不暗,或黑而不墨。
1.紫泥:紫泥产于丁蜀镇黄龙山,深藏在黄石岩下,夹杂在夹泥的矿层中,成带状分布,根据其粘性、纯度、硬度、成色等标准分为好几种,有清水泥(市场上比较受追捧的底槽清实际上也是一种极为优质的清水泥)、紫泥、红棕泥及近些年新开采出来的红皮龙和降坡泥。
2.本山绿泥:本山绿泥也产于丁蜀镇黄龙山,他是紫泥层的夹脂,故也称“泥中泥”。由于本山矿藏的泥土是与其它泥相互夹杂在一起的,所以开挖出来常常带有其它颜色的泥料。早期的本山绿泥也是因出矿就已经有绿泥和紫泥相混,比例也没有严格标准,导致其色泽必然无法一致,烧造以后就会呈好几种米黄色,颜色有偏黄一点的,有偏红一点的,有偏青一点的,也有偏灰一点的。
3.红泥:红泥分普通红泥和朱泥二类。红泥是紫砂泥料里的普通泥料,沙质感较强,整体属性与紫泥相像,烧造收缩比也与紫泥差不多,最多不会超过15%,烧成后颜色呈光洁明亮的红,有些也会略微泛一点橙色。而朱泥矿料实际上是石黄石,呈卵状,外壳铁质褐黄色,中核似鸡蛋黄,粉状细腻,含铁量极高,是一种极精细的嫩泥,无沙性,无陶土的性质,可塑性很差,基本无法用纯朱泥制成器具,只有掺入其它砂质泥料方可制器。烧造收缩比也极大,在20%—50%(所以其成品率很低),烧成后呈暗红色或朱红色,红中泛桔色、黄色光。朱泥产地除了宜兴黄龙山,还有宜兴赵庄、宜兴任墅小煤窑两处。其中黄龙山朱泥和赵庄朱泥可以通过200目滤布,小煤窑可通过400目以上滤布。
紫砂颗粒粗的泥料透气性就好,其实不然。泥料颗粒的粗细与透气其实并无本质的联系,紫砂的透气性只与泥质成分有关,因为紫砂的透气性来自于其特殊的双气孔结构,所谓双气孔,就是紫砂泥各种矿物结合面形成的气孔加上粘土微小泥团内部的气孔组合。
双气孔的产生原因有二:一是紫砂泥自身结构(亦即泥质),二是由于紫砂烧结过程中,各种矿物收缩率不同而留下气孔。作为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的紫砂壶,在做工方面是非常讲究的。壶身各部分比例协调,点、线、面的过渡转折清晰流畅。壶嘴和壶口的高度一般应在同一水平线上,在倒水时,水流呈水柱形,不会是发散的。壶口和壶盖之间结合紧密自然,如果按在壶盖上面的通气孔,倒水时不会有水流出来。
还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亮色上看。真正的紫砂壶体重、色紫,因为长期为人手抚摩,上面呈现出油润的光亮。而新制的紫砂壶一般说来质地都比较疏松,颜色偏黄,有光亮的少,无光亮的多。即使有光亮,也是用州白蜡打磨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