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浩然之气与乐为人师

2015-05-30钟文芳

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 2015年7期
关键词:性善论孟子君子

作为孔子思想的嫡传、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孟轲被后世统治者们尊奉为“亚圣”。孟子之所以能担得起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大师,与其乐为人师、善养浩然之气密不可分。孟子与孔子很相似,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国。思想上,虽然他传承孔子的儒学思想,但并不滞留于孔子的观念——在“仁”和“善端”上极大肯定了教育和教师的作用,“人皆可以为尧舜”带着极乐观的态度施教于人,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展现了其作为“仁师(人师)”的博大胸怀。其思想的高度决定了其在历史地位上的高度,也成就了其大师地位的高度。

善养浩然之气

孟子对于自我有着充分而清晰的认识。《孟子·公孙丑上》记载了孟子与其弟子公孙丑这样一段对话。公孙丑问孟子:“请问老师,您的长处是什么?”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善于培養所拥有的浩然之气在孟子自己看来,是其所拥有的长处。

“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认为难以用言语清晰地描绘。在他看来,浩然之气,为气也,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用正义去养护它,可以使它充满天地之间而无所不在,需要与仁、义、道德相配合辅助,“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来获取它的。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所造就的一身正气。一个人若拥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威胁,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孟子所追求的君子需要达到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

乐为人师

孟子极其热爱教育事业,乐于为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往者不追,来者不拒”。他把收徒讲学、传授知识看成是人生乐趣之一:“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教”与“育”二字联用,也是第一次将教育天下人才视为乐事。

四十岁以后,孟子就带领弟子游历各国,往来于诸侯之间,处处受到礼遇,曾在“稷下学宫”讲学。他的弟子众多,著名的弟子如万章、公孙丑、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孟仲子等。

“性善论”与平等观

在人性论上,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天生是善的,每个人生来就有怜悯同情之心、羞耻憎恶之心、恭敬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种心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萌芽。他认为,人生而就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者,无不知敬其兄者。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尤其重要的是,这些“心”皆为善端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里所谓的“四端”与仁、义、礼、智密切相关,是孟子性善论的集中体现。

性善论思想中还包含了重要的平等观。孟子突破孔子对于“人”的看法,提出了平等思想。不论社会成员之间存在怎样的分工和阶级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种平等思想显示了孟子的浩然之气。孟子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置于平等的地位,标志着其对人类自我认识的深化。

人皆可以为尧舜

对教育、对教师价值的乐观主义态度是孟子所特有的。他充分肯定了人所具有的发展空间,“人皆可以为尧舜”。人虽然拥有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来加以引导和扩展。“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圣人不过是把人所固有的善端加以扩充而已,如果凡人也能将固有的善端加以扩充,那么也可以成为圣人。

孟子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在于“保民心”。“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另一方面,孟子强调教育对于人性来说,是保存和发扬天赋善端的重要途径。“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人虽然具有先天的善端,但那仅仅是某种端倪,人的贤与不肖、智与愚之分,取决于对这种善端的存养和扩充。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如果人不受教育,自暴自弃,就会失掉或摒弃这种善端,则与禽兽差不多,“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对个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认为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不断扩充“四端”,“人皆可以为尧舜”。

志于仁义与严格要求

孟子强调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教育学生立志持志,教导学生志于仁义,坚持自己理想。他为学生确立了应该追求的“大丈夫”理想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求学生无论贫富,都要坚持“仁义”的理想信念,要处理好“仁义”与“利”的关系,必要时应“舍生取义”,要抑制不利于“仁德”培养的兴趣与爱好。

孟子主张对学生应该严格要求,“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教育者一定要确立其明确的教育目标,就像射箭、工匠“规矩”一样,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有规矩和标准,不能降低。

教亦多术

虽然在中国古代强调学生的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专心有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教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应该循循有序,切不可急于求成,否则会“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同时,教师应积极启发学生思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因此,教学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学生和学习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教亦多术矣”。“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对待学生的学习,有的应该及时指点,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甚至有的可拒绝教诲。

由博反约与诲人不倦

教师应该拥有怎样的素养也是孟子所常论及的问题。在孟子看来,教育者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和渊博知识,“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教师必须有“君子之守”和“教者必以正”。博学多览,融会贯通知识后能用简单的语言讲述和传授大义,由博反约,精思旁通。并且,教师应该具有诲人不倦的基本职业道德。

孟子一贯以孔子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他的浩然之气和性善论思想给了教育无限空间,也为教师这一职业的属性和素养赋予了新的内涵。

钟文芳,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初等教育系副主任,教育学博士。长期从事比较教育、教育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致力于探索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对课堂教学观察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课程开发和建设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探索。

猜你喜欢

性善论孟子君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磨刀不误砍柴工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从孟子“性善论”看“好为人师”的当代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及其道德教育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