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 悲剧 闹剧
2015-05-30廖晓翔
廖晓翔
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向国家教育部提起行政复议。由口舌之争到走法律程序,这无疑是法治的进步,不管其结果如何,校名之争折射出来的东西,值得思量。
泸州医学院“升格”为四川医科大学的必要条件是:其一,符合教育部有关举办医科大学的硬件软件;其二,唯一注册校名(与已有高校校名相近不属违规)。这两个必要条件,泸州医学院都符合。我之所以说是两个“必要条件”而没说是两个“充分条件”或“充分并且必要条件”,意思就是,泸州医学院即使符合更名条件,也可以不更名。从重质量、重内涵的角度来说,品牌是一种历史积淀,不是仅靠改名换姓再加CI(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一下就可以速成的。但是,话分两头,泸州医学院也可以更名,这是它的权利,别人无权干涉。高校不断扩招,生源大战日趋激烈,办学也不容易。“四川”比“泸州”大,“大学”比“学院”好听,所谓品牌效应,本身就包含宣传效应、晕轮效应,毫无疑问,更名后更有利于招生。泸州医学院是四川省教育厅直属高校,只是办学地点在泸州市,但不属于泸州市政府管辖,与泸州市政府属于共建单位,而泸州市又下辖三区四县。于是,我们可以反过来假设:泸州医学院也可以根据自己具体所在地江阳区,更名为“江阳医学院”,这下可能就没几个人报考了。这个反例说明: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利于招生——合情,校名不重——合理,程序完整——合法。
那么,四川大学为什么坚决反对呢?理由不少,不一一赘叙,反对的焦点是:四川医科大学一旦简称,就成了“川医”,就与原四川医学院的简称“川医”重合了。于是“老川医人”不服:被人家误认为是泸州医学院毕业的,那还了得?问题就来了:一方面要求泸州医学院不更名,英雄不问出身,另一方面又怕被别人误认为是泸州医学院毕业的,这岂不自相矛盾?客观地说,原四川医学院的名头(或者说品牌)远非泸州医学院可比,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泸州医学院也培养了许多医术精湛的医生,原四川医学院毕业生也并非个个都是医界精英,从咱们患者的角度,只认你们的医德和医术,谁耐烦每次就医时先审查你们的文凭是哪里颁发的?更重要的是:四川大学当初与华西医科大学(原四川医学院)合并时,怎么就没想到要保护“四川医学院”这个品牌?查四川大学官网,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后成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换言之,四川大学自己就已经先放弃了“四川医学院”的品牌,如果追溯更早,则四川医学院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时,就已经放弃了“川医”品牌,这又怎么怨得别人四川医科大学简称“川医”?我不要的,也不许你要,教育界又不是江湖绿林,哪有这样霸道的逻辑?于情,可以理解;于理,没有道理;于法,看不出合法性。
四川大学校名之争、品牌之争的背后,折射的是利益之争,既有法人利益,也有校友尤其是“川医海外校友”个人利益。对四川大学而言,泸州医学院更名為四川医科大学,或许是场悲剧——其实是杞人忧天,我认为;对泸州医学院而言,合情、合理、合法,这是一场喜剧,旁观四川大学向国家教育部提起行政复议即可,即使退一万步,教育部妥协,收回成命,要再次给泸州医学院更名,对泸州医学院而言也没有损失,因为经过这番风雨,泸州医学院知名度已经得到了极大提升;对于患者而言,不客气地说,这简直就是一场闹剧:校长不集中精力办学,殚精竭虑于提高教学质量,却为一个更名闹得沸沸扬扬,弄得斯文扫地,哪里还像大学?我认为,大学校长们很有必要重温一下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1931年在清华的就职演说:“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先生没说“全在于有没有好名称”,不是他不懂品牌的重要性,而是因为品牌最终是积淀来的,锻炼来的。
综上所述,一方是合情合理合法,一方是合情不合理不合法,按理说,泾渭分明,胜负已判。但是,据网上报道,两校有学生也卷入争端,而学生一旦卷入,非理性程度的风险剧增,不是没有历史教训的,这才是两校校长尤其是四川大学校长应该高度重视和正确引导的。我认为,搁置争端,按照习近平同志“三严三实”的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才是正道。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