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慕课”模式创新“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建设

2015-05-30张莉林嘉

领导科学论坛 2015年7期
关键词:慕课

张莉 林嘉

【摘 要】 在研究生中加强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为了保证教育内容的完整规范以及教育活动的深入持久,很有必要将“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作为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加以建设。而将“慕课”模式与“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建设相结合,可凭借该模式的特有优势,更好地达成教育目标,提升教育效果。

【关键词】 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慕课模式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4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MOOC的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401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张莉,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林嘉,武汉大学图书馆学术服务部主任,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7-0042-02

高校领导智慧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现状分析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是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进行学术活动的基本道德准则和具体行为规范,涉及学术研究的全过程和学术活动的各方面。研究生是高校科学研究的生力军和未来国家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他们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尊重与遵守,不仅关系到个人学术声誉和职业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学术团队的健康发展和国家未来的科技创新水平。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是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意义深远。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数量规模扩大和生源类型增多,研究生学术道德自律意识不强以及对学术规范认识不足的现象凸显,学术失范和学术造假行为愈演愈烈,已经严重污染了研究生培养环境,亟待改善。例如2007年东北财经大学某篇硕士学位论文与2006年南京财经大学的一篇学位硕士论文惊人相似,除了把地点“江苏”两字替换为“山东”之外,两篇论文整体框架完全一样。同时,日益发达的网络信息平台也无形中助长了“抄袭、剽窃、侵吞、篡改他人学术成果”等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行为发生的概率,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已是刻不容缓。

从我国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的实际来看,虽然90%以上的大学在自己的网站上都公布了学校制定的学术规范条例及规定,但真正进行系统化、规范化、课程化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的大学却比较少。如南开大学采用了在线学习和在线考试系统,包括在线学习、在线测试、参考资源和学风论坛4个模块,学生在完成360分钟的学习时长及全部测试后,将获得一份带有二维码的结业证书;有的高校则将传统课堂和在线考试相结合,但大多数采取的是专题讲座的形式(无考试)。总体上来说,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内容薄弱、形式单一、效果有限。正如唐纳德·肯尼迪在《学术责任》一书中所言:“我觉得我们在培养年轻的学术接班人时偏重于他们各自的学术领域,却忽视了那些让他们成为成功的负责任的学术公民所必需的其他知识和技能”。

二、建设“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的必要性

应该说,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共同关注的话题。国外95%以上的大学都在自己的网页上建立了学术规范条例(手册)供学生阅览,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注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和侵权行为的规制。同时,建立完善的学术规范监察管理体系,所有入校学生都被要求遵守“The Honor Code”并参与学术规范条例的线上课程和线上考试,课程还提供大量公开视频作为参考资料,有的学校还在入学前要求学生签署相关学术规范协议。从发达国家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的实践出发,通过专门的课程来介绍规避实验违规、数据操纵、剽窃、欺诈等方面的规范,告诉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不失为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随着科技的发展,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内容体系始终处于不断建设和完善之中。学术不端行为的内涵持续扩展,从早期定义为“捏造、篡改、剽窃”,继而包括了在科学界进行项目的申请、实行、报告时,出现的明显与公认规则不符的行为,接着补充了对数据的不足不进行说明、只根据一部分研究结果写报告、不负责任地公布研究结果,以及错误使用署名、一稿多投、研究活动中的性骚扰等行为,其后与生命相关的研究伦理也成为学术道德的新的组成部分。在大数据时代,新的学术不端行为边界和研究伦理准则还在不断涌现,需要在系统的课程中进行介绍和完善。

因此,开发和建设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系统讲解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相关要求,并对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实行有效监督和引导,对其学习效果及时掌握分析并作出反馈或调整,才能避免当前我国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与教育活动中流于形式、浮于口号、失于长效的不足。

三、以“慕课”模式创新“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建设的优势

所谓“慕课”(MOOC) 即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曙光”的“慕课”模式正在教育界掀起一场革命风暴。将“慕课”模式与“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建设相结合,可凭借该模式的特有优势,更好地达成教育目标,提升教育效果。

1.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可以通过“慕课”模式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虽然在大多数高校中都被列为研究生入学教育的必备环节,但一般采取专题宣讲的形式,由各培养单位分别组织或学校统一安排。由于受到教室容量、师资来源和不同校区等教学资源的限制,讲座水平和教育效果会因实际情况产生多重差异。如果将教育形式由专题讲座转换为传统课程,虽然有助于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教学体系,但由于授课对象数目庞大,也会带来课时安排、教室占用、师资配备等一些列后续问题。

而使用“慕课”模式则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和教学资源限制,通过电脑、IPAD、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形成随时随地能够进行授课与学习的灵活课堂。还可以不受人身归属的限制,荟萃大家泰斗,实现远程合作教学指导。同时,在不侵犯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提供海量视频或文字材料以作参考,极大地丰富了信息储备。

2.“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可以通过“慕课”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虽然受到广泛重视,但其内容涉及大量国际通行的规范与要求,不仅要求讲解细致而且必须用语准确,传统教学模式下未免显得枯燥和刻板;其次各校组织的宣讲团队虽然名师云集,但他们多为临时聘请,讲座内容重道德轻规范,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或有偏离;再次,由于宣讲会受到时间和容量的限制,涉及知识点往往无法讲深讲全,不能对学生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给予全面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些原因最终导致了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活动中学生兴趣索然,效果不佳的局面。

而使用“慕课”模式不仅可以根据研究生学习思维特点,直接将相应的教学内容或参考资料以及必要的扩展阅读材料等巧妙地集成为富媒体学习素材,利用动画、微视频、情景模拟、案例引用、通关夺宝等多种形式让课堂变得如同网络游戏般丰富生动;而且可以通过专业化的设计团队和教学团队,将知识点碎片化,形成短时间的教学单元,建立起研究生个体既可按照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培养环节要求自主选择学习进度,又能保证学习的系统性、有效性和严肃性的教学模式。

3.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可以通过慕课形式强化互动互学。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是思想教育与科学普及相结合的典型课程,由于目前多采用大范围宣讲的传统形式,师生之间互不相识产生的心理隔阂、台上台下形成的空间距离,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以灌输为主流的教学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的深度、广度和实施效果。

而使用“慕课”模式则可以按照授课内容与相关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将师生互动,学生互助、辅导讨论、学习效果评测与进度控制等教学管理功能全程嵌入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之中。首先,“慕课”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体现,不仅对学习的时间地点可以自行控制,对课程存疑部分可以反复观看,而且成为提问和讨论的中心,可以随时在线提问由老师解答或引发同学讨论,还可以追踪老师提供的参考资源的增减情况并作出评价;同时,老师也可通过慕课特殊的技术设计掌握充分的数据,了解学生学习的主要时间段和高频反复观看的知识点,并根据学生的提问、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对自己授课的进度、难度、热点、重点做出判断和调整,借助在线答疑、参与讨论或“翻转课堂”等方法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甚至可以从学生的提问或发言中得到启发,深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式。

四、将慕课模式与“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结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课程设计上对教师团队的投入与创造提出更高的要求。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在我国还没有权威通用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涉及内容也非常庞杂,不仅包涵很多既定概念,也涉及法规制度和适用程序的详细讲解,既有科学性的内在需求,也有思想性的必然目标。

如何利用“慕课”模式知识单元化、媒体集成化、流程互动化的特点,将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制作得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完备充实,就需要教师团队通力合作,精心设计,在分割细化知识点、编辑使用多媒体素材、找寻经典案例、提出代表性问题、丰富参考资料等方面开动脑筋,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相关的最全面的信息,并能够入耳入心,活学活用。

2. 教学过程中要突破对不自律行为监督的盲点和难点。

传统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是在师生面对面的课堂环境之中开展的,虽然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但提问和讨论环节的互动表现出即时性和随机性特征,而且学生所有活动均在老师的观察和监管之下。但在“慕课”模式下,学生所使用的移动终端脱离了老师的视线,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心无旁骛成为难点,同一学生控制多台终端同时播放的情况也有发生。因此,还需进一步改进慕课的技术设计,在用户使用时加入指纹或肖像认证,并在播放过程中不定时地调用摄像头拍摄当前使用者的学习状态。同时,采取随机在线测试的方式考察学习效果,不同终端的测试题也各不相同,避免学生之间的相互抄袭。这些都可成为最后的成绩判定依据。

3. 经费预算上要充分考虑课程制作和运行的成本。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成本主要包括场地租借和教师劳酬,而用“慕课”模式开展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建设则需要通过广泛的招投标来选择制作公司。制作公司首先会根据课程的拍摄难度、动画使用、成品时长等方面综合考虑后提出经费预算,然后由教师团队进行性价比的分析和权衡,但一般情况下制作费用都会高于传统课程的教学成本。而且,对于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这类研究生的必修课程而言,由于授课对象数量庞大,必须借助能够支撑高流量同时运行的专业网络,后期收取的运行费用也相当可观。目前一些制作公司也推出了“慕课”平台,可由教师自行制作“慕课”课程以降低制作费用,但是对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要求很高,也需学校统一购买平台并进行人员培训,只能在“慕课”课程建设需求达到一定规模时方可实施。尽管短期内制作和运行成本高昂,但从长远来看,一旦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慕课”课程制作完成,就可以大范围长期在线使用。

参考文献:

[1] 周月俊.美国大学的“荣誉承诺”制度及其教育意义探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8,(5).

[2] 贾宝余,刘红.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趋势与途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5).

[3] 顾骏.借力“慕课”,推动中国教育更快前行[N].中国教育报,2013-7-19.

责任编辑:吴雁玲

猜你喜欢

慕课
慕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
“慕课”浪潮下高校教学改革探讨
运用慕课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
农业高校“慕课”建设研究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慕课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与服务的自我创新研究
浅谈职业院校慕课教学模式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