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2015-05-30代丽佳

领导科学论坛 2015年7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

【摘 要】 当前,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而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科学方向,两者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为克服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必须科学地探究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确保新型城镇化沿着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道路发展。

【关键词】 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

【作者简介】 代丽佳,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F299.21;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7-0012-03

2013年,李克强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由此可见,在当前新形势下,新型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着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城镇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联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特征,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建设方式。新型城镇化是生态视角下城乡统筹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走集约节约、绿色低碳的城镇化。而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均是党和国家为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不同时期提出的发展战略,两者在逻辑上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1.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义

2014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4.77%,城镇化进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正处于中期加速阶段。但是,在我国传统城镇化进程中,一直把经济利益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忽略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以至于产生了一系列与自然、社会乃至人类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而要化解传统城镇化模式所导致的各种环境风险和环境问题,核心措施就是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使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发展强度始终在区域生态环境的合理范围内,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全面推进和实现城镇的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生态化发展。

2.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保障和强大动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是当前新形势下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所在。首先,新型城镇化依靠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保障。“新型城镇化就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不难发现,我国新型城镇化强调城乡科学统筹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强调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与社会经济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因此,树立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顺应自然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发展低碳、绿色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努力促进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科学转变,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等生态文明建设内容,是不断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保障力量。其次,生态文明建设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注入强大动力。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54.77%,而新型城镇化的兴起,表明人们已经对生活质量及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生态文明建设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与良性互动,强调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必须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传统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生态问题

1. 土地利用不合理,建设用地不断扩展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数据显示: 1978—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增加到7.3亿,城镇化率从17.9%上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同时,截至2014年末,城镇化率已达到54.77%。然而,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非常严峻,存在高强度开发,建设用地持续扩张,不断占领和挤压有限的生态空间的恶劣趋势。由于城镇化理念的落后,片面的经济增长观和唯GDP论在我国突飞猛进的城镇化进程中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多数地方政府把城镇化看作是简单的土地非农业化和单纯的硬件设施建设,从而导致了盲目侵占耕地,大兴土木工程,无计划兴建经济开发区和新城区的现象,从而导致土地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无效。这种盲目的城镇化建设行为带来的恶果可想而知,它不仅造成了对农民和农村的掠夺,导致我国大批自然村的消失,更严峻的是它不断挑战着国家当前强调的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

2. 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能源短缺

城镇化是一个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人类社会综合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发展进程。然而受落后发展理念的局限,我国大多数城镇都走上了“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企图通过规模的简单扩张来完成这一进程。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着企业由分散到聚集,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但有的企业以唯GDP论和片面经济增长观为宗旨,为眼前经济利益而任意排放“三废”,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造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物能源等重要资源的短缺,给人们的生活与健康带来极其严重的威胁。城市的盲目夸张,生态绿地日趋破碎、分散,森林资源的日益减少将会使城镇生态系统陷入恶性循环。

3. 城镇基础设施规划不合理,环境治理成本投入少

2008年,我国颁布实施了《城乡规划法》。但各级政府在贯彻执行该法的过程中,由于没能正确把握其核心要义,出现了很多问题。一是城镇基础设施规划不合理。在不断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居民小区、住房建筑不断扩张,但是与此相适应的城乡水电、燃气、热力等基础性设施却没有跟上步伐。同时诸如网络服务、通信设施、生活道路、商业街区、生态绿化和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和基础服务发展迟缓,没有对城镇发展区域进行科学有效地定位和功能分区。这不仅对居民生活带来严重不便,也阻碍了城镇向绿色、科学、可持续方向的发展。二是环境治理成本投入资金少。生产、生活基础性设施尚且建设不足,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可想而知。受到片面经济增长观和唯GDP论的影响,许多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明显偏向经济的快速增长,忽视对绿色生产、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在环境管理方面,地方环保部门形成虚设,未尽到其应有的职责,在一些偏远的小城镇,甚至出现了无组织、无机构、无人管的窘迫局面。目前,很多城镇都面临着被各种垃圾包围的困境,城镇垃圾的无害处理水平十分低下。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1. 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转变城镇化发展理念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全面城镇化,在充分认识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重要性的基础上,首先应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灌输到全民意识当中,让全民理解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对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性,具体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转变城镇化发展观念,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首先,定期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普及活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镇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与普及。例如,以植树节、节水日为契机,让全名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过程中;可通过微信、微博、网络视频等新媒体途径将“节约资源、低碳出行、绿色消费”的生态行为理念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亦可通过征文、竞赛等方式在各个城镇间形成良好的生态竞争风气,让民众自觉履行保护城镇生态环境的责任与义务。其次,树立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科学城镇化发展理念。城镇化的繁荣发展并不必然以生态环境的牺牲作为代价,当城镇化发展力度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之内时,两者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是当城镇化的发展超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时,资源浪费、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等生态问题必将阻碍城镇化的发展。因此,必须树立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新型城镇化理念,以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核算环境容量、划定生态红线和城市发展边界,制定绿色、低碳、循环的城镇化发展规划,将自然资源资产债务、生态效益等纳入城市发展考核评价机制。

2. 优化国土空间利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国土空间的利用方式不仅关系到新型城镇化是否能够稳步推进,也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发展。因此,优化国土空间利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划分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域。改变传统的国土利用策略,通过评估各城镇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其中主体功能区定位要准确、清晰,对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尚未开发和发展潜力好的地区实行重点开发战略;对于现有开发强度高、环境资源承载力基本丧失的地区要限制开发。其次,在城镇区域实行合理且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各类建设用地的规模进行严格规划,既保障城镇化的合理建设用地,又坚守国家强调的18亿亩耕地红线,防止城镇化对农民和农村造成掠夺的后果,保护基本农田。根据节约集约和总量控制的要求,对新增建设用地的规模、结构和时序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提高城镇土地的高效节约利用水平 ,保障农村耕地面积。

3. 加大环境治污力度,加强城镇生态环保设施建设

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气物污染直接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必须在《环境保护法》的指导下,加大治污力度,重点解决这些突出的环境问题。同时,必须大力加强城镇生态环保型的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和公园绿化并不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全部,城市的净化、绿化、美化需要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的支撑。因此,必须在城镇生态环保性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力度。一是加快城镇生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优先升级改造落后的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果,努力达到国家环保排放要求。二是加快城镇固态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开展垃圾分类示范城镇和垃圾存量治理示范项目,提升垃圾处理能力,取保垃圾处理设施规范运行,彻底摆脱“垃圾围城”的窘境。三是加快生态园林建设。生态园林建设包括社区生活公园、城镇绿色湿地等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必须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中村科学改造、废弃地生态修复想结合,推动生态园林城镇建设。

4. 加强政府职能,提高城镇生态环境监管水平

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政府职能,提高城镇生态环境监管水平。首先,加强政府的行政职能。严格执行行政法相关条文,构建最严密的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按照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生态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规律办事。其次,加强政府的经济职能。一则严格实施排污收费制,确保对排污企业起到惩戒、教育、预防的作用;二则实行排污权交易,污染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排放量来适用排污交易权,确保提供良好的激励作用。三则推行收费补贴制度。可将污染企业缴纳的排污费用用作补贴,对那些严格实施排污标准的企业进行适当补贴。最后,加强政府的法律职能。完善各级环境保护法规制度,各区域要针对本地出台各种严格的城镇化生态保护法规,诸如旧城改造法、绿带法、文物保护法、限制排污法、园林绿化法、资源节约法、重大江河流域生态保护法等。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N].人民日报,2014-3-17.

[2] 王素斋.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内涵、目标和路径[J].理论月刊,2013,(4).

[3] 胡其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公布[N].光明日报,2013-12-3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http://jcs.mep.gov.cn/hjzl/zkgb/2013zkgb/,2014-6-5.

[5] 邵光学.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探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4,(5).

责任编辑:赵春燕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