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嘉绒藏族高碉建筑艺术之美

2015-05-30黄代君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8期
关键词:嘉绒小金县碉楼

黄代君

高碉是中国西南部藏、羌族的石砌与夯土建筑,主要分布在甘孜、阿坝地区,“高调”的类型,按照其所用主要材料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石块垒砌的石碉,石碉多分布在阿坝藏羌自治州境内,以岷江为界。一类是用粘土夯筑而成的土碉,这类碉主要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南一带的得荣、乡城、巴塘一带,高碉作为建筑艺术,它具有军事价值和审美价值。不仅是民居建筑与战争防御建筑,高碉建筑更具有宗教功能和美术价值。嘉绒石碉建筑,可以说是嘉绒民族意识,宗教信仰,自然条件,历史变迁的集中体现.从建筑的发展变化上可以窥见经济的发展,工艺水品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沃日土司高碉以其独特的造型、材料,表现出建造者的审美想象、观念、情感、创造力和历史审视力,是嘉绒藏族高碉经典建筑作品之一。

一、高碉的历史渊源

建筑是无声的音乐,是无言的昭示,是历史人文的底蕴,是崇拜与吟唱的雅聚场所。同时也每每是安顿性灵的密室、修身养性的乐土。建筑给人的感慨永远具有“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魅力。中国古代建筑,蕴藏着时人的生活和留下了难以割舍的建筑信息、建筑故事。而本文选择的是我所生活的嘉绒藏族中的一个古代建筑---高碉,它揭示了与建筑相关的故事以及深刻的文化底蕴,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的碉楼主要是作为乡村或住宅的防卫建筑而存在,民间对它的称呼是“炮台”或“炮楼”。同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又有很多不同的称呼。    中国古代文献对碉楼这种建筑最早加以记载的是《后汉书》,被记载的碉楼所在的地方就是今四川西北部藏、羌少数民族地区。《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传:”冉龙夷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在汉代,不管是十余丈,还是十余丈以下的,都笼统的称作“邛笼”。“邛笼”是目前所见对碉楼建筑最早的称呼,来自于古羌族。现代研究表明,它是羌语音译的借词,其意就是碉楼。随着历史的发展,“碉”逐渐成为了川西地区这种石结构建筑中高者的专门称呼。清朝初年成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六六.“四川”引述明人曹学全《蜀中广记》“风俗记.第一”就记载:“威茂,古冉龙地,垒石为巢以居,高二三丈者谓之‘鸡笼,十余者谓之‘碉”。

《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传下就记载今四川大渡河中上游有三王蛮,“叠劈而居,号‘碉舍”。《新唐书》为宋人欧阳修、宋祁撰,应该是对“碉”字在民间时俗常用的一个例证。《北史氏传》曰“‘附国“近川谷,傍山险,俗好复仇,故垒石为磲,以备其患。其石巢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每级以木隔之,基方三四步,石巢上方二三步,状似浮图。”文中之“石巢”除了保持了《后汉书》中“邛笼”的上述基本特征外,已经将“多周”的具体形态表述出来,说它的基础部分只有三四步宽,顶部宽二三步。这种“磲”显然那时已经从居室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一种建筑形式了。所以说《唐书》中所指的“多周”应是“磲”而不是“邛笼”。以“浮图”名状,表达极为形象,故后人又有“高碉”为“浮图”之说,盖源出于此。“邛笼”为古羌语音,但是在芦花、黑水一带的藏族人们中间,称“高碉”为“龙垮”而不称“邛笼”。“笼”同“龙”,意味着它们之间的源流关系。是一种威严庄重的象征。

二、小金县沃日土司高碉及经楼的建筑特点

小金县沃日土司高碉和经楼的造型特点堪称一绝,是嘉绒藏族当中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成为了吸引各地游人的焦点,它不仅是藏族文化的传统结晶也是先前嘉绒藏族统治者权威的象征。

(一)高碉的形象突出并富有庄重性

屹立在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沃日乡土司官寨的高碉以它独特的建筑气息——威严肃穆而吸引着很多外地游人以及考古学家的目光,这座高碉以泥土和成百上千万的石块建造而成,外形美观,墙体坚实。它整个线条十分鲜明,整个形状呈一个标准的梯形,旁边是紧挨着它的经楼,从远处望去这高碉和经楼的组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更有一种幻觉,经楼和高碉的组合像是一对紧紧依偎的情侣,缺一不可,高碉威武的矗立在经楼的身边显得高大威武并富有威严之感,夕阳西下总是显得神圣和肃穆,像一位掌握着权势的王者。

(二)经楼造型精致,壁画独具匠心

紧挨着高碉的经楼显得玲珑有致,它分为四层,每层的房顶都有四个角,第一层的角最大然后逐渐递减,每个角上都挂有铜质的风铃,石木结构,为五层三重檐、四角攒尖顶的单体建筑。经楼顶部是以琉璃和特别烧制的瓦片建成,而墙壁则是由石灰和特质的粘土构成,外边的墙壁上绘有佛教壁画及图腾,门窗则由朱红色的木质材料装饰,而在经楼里面的每一层的墙壁上都绘有各种各样的神和动物,比如千手观音,各种佛像还有各种叫不上名儿的动物,千奇百怪让人不时的猜想这伟大的杰作和古代建筑师的独具匠心,经楼里面的壁画色彩使用方面十分严谨没有过于夸张的使用太浓艳的色彩,构图复杂,美轮美奂,艺术气息极为浓厚,如果以古代中国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建筑装饰中色彩的使用来看的话,嘉绒藏族土司经楼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度成就。如果说西方的建筑主要靠雕塑来突出其艺术性的话那么小金沃日土司经楼则是靠优美精彩引人入胜的壁画来体现其建筑特色。

三、小金县沃日土司高碉的功能

从现存的碉楼看,功能约有4种,即要隘碉、烽火碉、寨碉和家碉。还有用来求福保平安的风水碉, 用于避邪祛祟的伏魔碉.修建在屋后的高碉与居住的楼房紧紧相连.属于家用碉,家碉较为矮小,多与楼房相连一般用作贮藏室,御防匪盗,遇有战事,亦可防御;要隘碉往往筑于悬崖险道之上,或者横挡于要冲,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烽火碉筑于山头,传递信息;寨碉是为保护村寨或者部落而修建的战争工具,一般伫立于村头;高碉居高临下,俯视敌人,远则箭射枪击,近则滚木擂石,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敌人暴露在原野地之上,自己躲在坚碉之中,以逸待劳,以守待攻,侍机而动。 所有碉楼的楼门都开在一两丈高的地方,门前放有独木梯,一旦敌人来犯,只要退入碉楼,抽掉楼梯,关上楼门,极难进入。况且楼内设有箭眼,远则箭射,近则滚木石,易守难攻。

乾隆年间大小金川土司两次叛乱,朝廷两次用兵,由于土司踞碉固守,“其扼要处必有战碉,于墙垣间以枪石外击,旁既无路,进兵必须从枪石中过,故一碉不过数十人,万夫皆阻。”

小金县沃日土司官寨的高碉和经楼是在清朝乾隆年间所建,与战争密切相关,它早期是用于乾隆皇帝收复大小金川而作战的地方,其中高碉适用于袭击敌军的“密室”,为什么要把它称为“密室”呢?那是由于高碉的建筑结构构成的,因为在修建高碉时,它整个的窗户设计的高而小,这就方便于在打仗时可以突袭敌军,便于从室内获取外界视野,勘察室外信息,通俗说来则相当于我们今天防盗门上的猫眼,又因它的窗户是从第四层开始修筑的,所以外面的武器很难射击到碉内的人员,这正是碉楼的作战优势,也是作战时很重要的保护伞,理所当然成为了军事上用作防御的重要建筑物。

四、小金县沃日土司高碉的现实意义

古碉楼是嘉绒藏族建筑的杰作,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古碉的建筑年代为唐代至清代,规模宏大,类型多样,建筑技艺高超,具有极高的美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文化学价值。

随着历史的发展,刀光剑影皆成为过去,但那座碉楼,以其伟岸的身躯依然在默默述说着遥远的故事。碉楼作为嘉绒藏族重要的文化遗产正被人们不断认识,无论对于史学研究,对于建筑学、民俗学、军事学,对于旅游开发,都有着重要意义。而经楼虽也为乾隆年间修建却是晚于高碉的,因为在收复大小金川后有了嘉绒藏族的统治者—地方土司,所以才修建了经楼作为土司及夫人的住所,供土司及夫人起居的建筑。

如今,高碉与经楼紧紧矗立在沃日河的对面,日夜守护着沃日官寨的儿女们,它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但依然魏然屹立,在向人们默默地诉说着它那段血与火的沧桑历史。岁月如白驹过隙,嘉绒藏族先民们用智慧和汗水建筑的高碉已作为重要文化遗产,吸引着各地游人和考古学者,成为造福后代的巨大财富。

猜你喜欢

嘉绒小金县碉楼
中江有碉楼精巧神奇名邓氏
论藏族嘉绒锅庄“达尔嘎”的传播历史——以四土地区为例
四川偏远山区教育扶贫改革研究
嘉绒藏戏传承发展刍议
GHOSTS OF GUANLAN
小金县旅游业发展对策分析
小金县甜樱桃栽培技术及发展前景探析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
布瓦雄碉与川东碉楼
小金县旅游市场营销推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