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利奥塔对康德崇高理论的吸收与创新

2015-05-30张诗梅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8期
关键词:崇高康德美学

张诗梅

摘 要:利奥塔并不认同康德把崇高道德化、自我化的观念,但他继承了其崇高理论中无限超越和未定性的观点。他认为崇高艺术的价值在于只是呈现由不可表现之物存在的这一事实,崇高的无限感并不深入到对实践理性或是道德命令的联系中,其内涵特征在于“此在”的“呈现”的张力中。利奥塔崇高理论的核心和真正魅力正是在于对这种纯粹的感觉的追求,对于“此刻”的追求,虽然其不可能、难以企及,却依然去追求呈现这种不可呈现之物,才更见崇高。

关键词:康德;利奥塔;美学;崇高

自从古罗马修辞学家朗吉努斯提出崇高这一美学范畴,崇高一直是西方艺术和美学的核心问题,对西方美学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至后现代,它引起了利奥塔的高度重视。利奥塔是法国后现代理论家,其后现代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支点便是崇高。利奥塔对历史上关于崇高概念的学说极力吸收和创新——他重新阐释了柏克、康德等人的崇高理论并提出“后现代美学是崇高美学”的观点,认为崇高就是对不可表现之物的呈现。利奥塔的崇高论并非“无米之炊”,为了更好地理解利奥塔对崇高的后现代阐释,我们在此探究其对前人尤其是康德的崇高理论的吸收与创新之处。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道:“美有一点是和崇高一致的,即两者本身都是令人喜欢的。”①可见,在康德的美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即是崇高。康德通过相互独立而又有所关联的三大批判将人类的经验分为三个不同的领域——知识、道德和趣味,这三个领域对应于认知、伦理、审美这三种哲学考察。康德在认知和伦理之间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他的判断力批判的目的就在于沟通认知和伦理两个领域。利奥塔正是从这一间隙入手来分析康德的崇高。他认为,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将美细分为优美和壮美和对崇高的分析这种做法值得探究。“对美和崇高的评判能力不是两种不同的判断官能,而是审美判断力的两个方面,它们按不同的方式起作用。优美感和崇高感,这两种情感都属于审美反思,只是审美反思的不同分支而已。”②

利奥塔认为作为统一理论和实践的审美反思的判断力,康德在第三批判的绪言中已有过充分的讨论。③审美反思判断力统一理论和实践哲学的功能来源于趣味。趣味是依据形式对事物进行审美判断的能力,这种形式是主体情感的创造,它只对具有审美能力且进入审美状态的人存在。自然美和艺术美都给我们带来愉悦,审美判断力的统一功能在康德的时代是正当的,“对共同经验的理解的合理性和对自由的超验的要求,使得机械的自然理念和作为艺术的自然理念的协调一致成为可能。”④可以说是美带来愉悦情感的一致性。崇高感却并非如此。在崇高感中,想象力被自然的崇高攫住,想象力的表现力在巨大的不可把握的量面前无能为力,这样便使得想象力进入一种孤立的状态。至此,崇高仅能在想象力的界限内强制利用自然,后者面对前者时是无能无力的。

因此,“在崇高审美中,一个逝去自然属性的审美或者说一个非自然的审美,打破自然审美的正常秩序,并将审美判断力统一不同哲学领域的作用悬置起来。”⑤因为唤醒崇高情感的是一种“太大”以至于超过想象力把握能力的存在。利奥塔认为,这种存在是不可能的。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力在把一物评判为崇高时将想象力与理性联系起来,以便主观上和理性的理念协和一致,亦即产生出一种内心情调,这种情调是和确定的理念对情感施加影响将会导致的那种内心情调是相称的和与之相近的。”⑥在此,康德试图通过道德来调节想象力和理性之间的不协调。而在利奥塔看来,康德所说的崇高感就是想象力无法把握无限的对象,而崇高感就产生于想象力的有限性激起的理性的超越。

利奥塔并不认同康德把崇高道德化、自我化的观念,但他继承了其崇高理论中无限超越和未定性的观点。他认为崇高艺术的价值在于只是呈现由不可表现之物存在的这一事实,崇高的无限感并不深入到对实践理性或是道德命令的联系中,其内涵特征在于“此在”的“呈现”的张力中。利奥塔崇高理论的核心和真正魅力正是在于对这种纯粹的感觉的追求,对于“此刻”的追求,虽然其不可能、难以企及,却依然去追求呈现这种不可呈现之物,才更见崇高。

利奥塔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迥异”([法]differend)。“这种迥异正是在崇高感中发现的:两种绝对相遇并同时呈现在思想面前,即理性中的绝对的整体,想象力中的绝对的量度。”“这种冲突不是通过一个事例可以理解或者结束的普通的争论,而是一个迥异”。崇高感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自身与那不可表现的存在之间的差异,那不可表现的存在带来困扰和刺激,但也正是因此构成了生命的感觉。利奥塔认为我们不应打倒、毁灭或者压倒这种烦恼;而是尊重它的存在,使之成为自我存在的证明。

现代以前的哲学家和艺术家几乎都把精力集中到对于“永恒”的探索,他们把“永恒”当成人生和艺术的最高意义和目标。“在这种时间观中‘有可能发生的、‘正在发生的、将来和过去都被处理和安排得整整齐齐,他们将生命的全部包含进一个意义单位;就像神话那样组织和分配时间:故事从头到尾整齐划一,甚至还押上韵。”而对于后现代来说,“此刻”是与过去、未来必然逻辑联系的东西。基于此,利奥塔一反传统的时间观和历史观对永恒的看法,强调一切基于瞬间,一切永恒都是虚伪和无意义的。利奥塔对“此刻”的执着表现在他对崇高感中不确定的瞬间的追求,表现了他对于艺术和人生的独特看法。瞬间之可贵在于导向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崇高概念本身的矛盾与虚无之境是相契合的,因此我们必须承认“不确定性”(即“虚无”),这样有助于保持空无一物的最佳状态,才能更好地接近真的生命。后现代的崇高本来就是一种不完美和谐的情感,它只希望从虚无中艰难地争取平静。这种虚无给人带来焦虑,利奥塔认为:“现代的存在话语和无意识话语中的‘焦虑和‘虚无,都可以由这种‘现在的矛盾性来解释。”因为“现在”的矛盾性在于它始终都是“还不是”或“已不再是”。作为时间瞬间的“现在”因为它的不可捉摸性而永远保持“新”的特征。

利奥塔说:“崇高不是一种乐趣,而是一种痛苦的愉悦:人不能呈现绝对,这是一种痛苦,然而人们明白需要呈现它,明白感觉和想象能力应召引感性呈现理性所没能设想的东西,即使它做不到,即使我们为此苦痛,一种纯粹的愉悦也会在这种张力中得到体验。”他在时间的未定性中看到了抗拒的力量,并且把它提炼为崇高。他认为后现代崇高美学的意义即坚持在时间的不确定性中通过对未定性的追求而一种不确定的命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利奥塔所关注的崇高不是对人类主体和理性的颂扬,而是从人类“现在”的真实存在中体验到的一种生命感受。

注释:

①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88.

② Jean-Francois Lyotard , Lessons on the analytic of the sublime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4:50

③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10.

④ Jean-Francois Lyotard , Lessons on the analytic of the sublime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4:52

⑤ Jean-Francois Lyotard , Lessons on the analytic of the sublime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4:53

⑥ 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95.

参考文献:

[1]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

[2]Jean-Francois Lyotard.Lessons on the analytic of the sublim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猜你喜欢

崇高康德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无名的崇高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
The 11 Well-known Kite Families in Wei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