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意义
2015-05-30张慕彤
张慕彤
摘要:自教育部的“2011计划”提出后,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意识到这是继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后的又一良好发展契机。只有进行相关学科的强强联合,促成协同创新中心的搭建,才能更好的让本校在这一轮竞争中取得领先的优势,促进学校和学科的良性发展。高校协同创新,是为了更好的促进高等教育一批优势学科的发展而提出的理念。和传统意义的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培育学科不同,协同创新强调多个学校多平台的进行协同创新,从而带动相关学科的建设。在国家的相关计划提出后,各省也进而进行自己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取得喜人的成果,这不但表明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是相当成功的一项举措,更为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风向标,具有相当的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协同创新;优势学科;高等教育发展
一、引言
要搞清协同创新的概念,首先我们要了解“2011”计划是什么。“2011计划”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2011计划”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其中,“2011计划”,国家级的协同创新中心较少,所以各省为了促进省际学校之间的优势平台交流,又提出了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这一概念。到目前为止,各个省均设立了自己的协同创新中心,而且产出了一批相当可观的成果。
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本意是为了促进学科发展,搭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水平的优势学科而提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打开了学校与学校,学院与学院之间的大门,让他们更好的交流自己的优势资源,进行相关研究方向的互补,资源共享可以让信息更充分的挥发,从而带来更大的价值。曾经意义上的高校虽然看起来存在很多交流,但在真正的学科交流中难免存在一些不对称,协同创新中心概念的提出,让学校意识到只有进行信息的交互,才能搭建更完善的平台,拥有更加完备的科研仪器,进行更好的科学研究,于是这一层所谓的不对称在协同创新中心的概念提出后被打破了。我们不难从这一细微的变化窥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风向标,合作才能造成双赢,闭门造车永远无法提高学校的水平。
二、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为高等教育带来的重大变化
(一)高校管理思想的轉变
传统意义的高等学校管理存在很多的弊端,资源无法进行校际甚至院际之间的共享。当下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拥有更多信息资源的人,才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于高等学校的发展。高等学校的信息交流需要一个平台,近年来,在教育部的倡导下,高等学校更多的进行交流,不论是学术上的交流还是学生活动之间的交流,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些成绩尚不能满足高等教育高速发展时代的需要,搭建一个交互的平台,才能更好的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建设提供一个契机。
开放的交流,促成了高校管理思想的转变。不去拥抱更多的信息,不去进行平台的交流分享,只会让高校固步自封,这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顺应潮流,更多的贡献出自己的优势平台,进行相关领域的交流,资源的强强整合,可以让中国的优势学科更多的向世界的优势学科看齐,丰富的思想交换可以促成新的思想迸发,更有利于多方面的学校建设。
(二)高校优势平台之间的资源共享和融合
加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学校,无论是国家级还是省级层面,都具备相当的学科优势。这一学科优势促使高校优势平台得以良好的整合,每个学校都能贡献出自己在自己的学科研究领域的专长,催生学科之间的融合是一方面,由于学校和学校的科研环境不同,导致这种融合可以催生更有效的思想撞击。交叉学科的优势,也能在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中体现,虽然大学科领域是相通的,但是终究在研究领域和方向是存在不同的,具备优势学科的学校绝非固步自封的一类,进行平台的资源贡献可以催生更有效的科研孵化,带动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的发展。
高校优势平台之间的资源共享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教育部提出这一概念之后,校际和院际之间的禁锢慢慢打开,越来越多的思想涌入,有益于中国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在思想贯通的这一刻,平台资源开始共享,共通的思想融合,不同的思想撞击出新的火花。
(三)高校科研条件的改进,师资力量的融合
协同创新中心为高校和高校之间的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同时更是为高校和高校之间搭建了科研平台进行交互的良好纽带。进行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一方面是将高校和高校之间的优势学科进行融合互补,同时也是建立第三方的实验交互平台。通过协同创新中心的搭建,可以使高校拥有更好的科研条件,同时由于思想层面的交流,会导致师资力量在相当大的一个层面进行融合。针对不同需求和不同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支持方式。协同创新中心并不单单指向简单的某个学科,它涵盖了多个领域。
同时,在这个大背景下,国内一批高校将从重大前瞻性科学问题、行业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突出问题出发,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建立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和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不局限于学科的交叉平台建设
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在当下仍然是大学科相通的条件下进行的有限交流,未来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需要更多的融合交叉学科平台建设,交叉学科可以促生新的研究层面和方向的发展建设。
(二)重点支持一部分应用学科的建设
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相同,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也应当是有重点、有重点倾斜的进行建设。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强。重点支持一部分应用学科的建设,可以缩短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孵化周期。
【参考文献】
[1]邹治,陈万明.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比较研究及借鉴[J].现代教育科学,2008(03).
[2]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01).